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苦苣的結果 展開

苦苣

菊科苦蕒菜屬植物

苦苣,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苦苣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 subsp.versicolor(Fisch.ex Link)Kitam.[Lactuca versicolor (Fisch.)Sch.-Bip.]的全草或根。

分佈於我國東北及南部各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黃疸,胃炎,痢疾,肺熱咳嗽,腸癰,睾丸炎,疔瘡,癰腫,黃水瘡。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黃疸,胃炎,痢疾,肺熱咳嗽,腸癰,睾丸炎,疔瘡,癰腫,黃水瘡。

配伍

1、治睾丸炎:鮮兔仔菜30g,豬瘦肉125g。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2、治黃水瘡:東北苦菜研末,香油調敷患處。(《河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1、《千金·食治》:“不可共蜜食之。”
2、《嘉祐本草》:“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

現代應用

臨床用於治療濕疹,濕瘡和皮膚化膿性感染等。

生長習性


春、夏季採收,洗凈,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苦苣,又名變色山苦菜。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全株無毛。根莖柔弱,平生。葉大部分基生,具柄;葉片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7-10cm,全緣或間有疏離的鋸齒;莖葉少,無柄,有時略抱莖。頭狀花序小,組成一疏鬆、柔弱、傘房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長約6mm,約有等長的苞片8枚,最外的數枚極小;花舌狀,黃色;雄蕊5,著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略扁平,有棱起的脈,稍有極小的突點,喙約與果身等長,冠毛白色。花期春末至秋初。

生長環境


生於荒地上。分佈於我國東北及南部各地。

植物文化


有關論述

《嘉祐本草》:“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褊苣。今人家常食為白苣,江外、嶺南、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以供廚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