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譚廣的結果 展開

譚廣

明朝鎮朔將軍

譚廣(1363—1444年),字仲宏,丹徒(今屬江蘇鎮江)人。曾參與“靖難之役”的,參加過營建北京城工程,創立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譚廣身高體壯,從行伍奮鬥到大將,身經大小一百餘戰,未嘗遭挫敗。在宣府二十年,修建屯堡,嚴整守備,增設驛傳,又請給各邊鎮頒給火器。將校犯法,他即奏請治罪,但他安撫士卒有恩。邊境安然,堪稱名將。他曾因憤怒而杖殺都司經歷,又曾以私怨杖打百戶,為此而受到言官的彈劾,但皇上置之不問。官至鎮朔將軍、永寧伯,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謚襄毅。

人物生平


譚廣父親譚添四隸屬兵籍,卒於蘭秀山平亂途中,時年十四歲的譚廣補缺父籍,被選為補驍騎衛后調府軍伍長。
洪武初年,譚廣以一名士卒的身份從征金山,因戰功被授予昭信校尉、燕山護衛百戶。從征乃兒不花,因功轉任燕山左護衛。又征驢駒河、黑松林、朵顏山等地。
后隨從明成祖朱棣起兵,率領一百騎兵奪取涿州,生擒將校三十人。後攻戰白溝、真定、夾河時,譚廣都有戰功,屢升為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率兵十二萬來攻,譚廣以孤軍奮力抵抗了四十多天,後來抓住機會將他們擊退。
永樂九年(1411年),譚廣進升為大寧都指揮僉事,主管營建北京。後來掌管神機營,隨從朱棣北征,充任驍騎將軍。
永樂十一年(1413年),譚廣到山西練兵。十二年(1414年),譚廣徵九龍口,擔任前鋒。賊人數萬憑岸布陣,譚廣命能挽強弓的士卒射擊,萬矢齊發,賊人死亡無數,官軍乘勝夾擊,賊人大敗。論功,譚廣進升都督僉事。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譚廣升為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守宣府。
宣德三年(1428年),譚廣請軍鎮也照郡縣之例,立風雲雷雨山川和社稷壇。
宣德六年(1431年),因宣府糧少,譚廣請照開平、獨石的辦法,招商人輸運糧食到宣府以獲得銷售食鹽的權力,以此來充實軍糧。皇上朱瞻基都聽從了。
宣德七年(1432年),皇上朱瞻基聽從戶部的意見,令戍守宣府的其他衛所的軍隊,都遣回屯田種植。譚廣上書說:“臣所防守的邊境有一千四百餘里,敵人窺伺,隨時都可能入侵。倘若有警,徵兵於數百里之外,怎能來得及?屯田種植的建議,臣愚以為不可行。”皇上以邊兵戍守有餘,只命永樂年間調戍宣府的不要遣回。
正統初年(1436年-?),朝廷認為脫歡雖然已來歸附,但他狡猾的陰謀不可預測,皇上命譚廣以及其他鎮的總兵官陳懷、李謙等人獻上對策。譚廣等人各自呈上意見,大略是說:“邊寇出沒無常,惟防禦為上策。應分兵扼守要害之地,而間或派遣精銳部隊巡視塞外,遇上敵人則量力決定是戰是守。派間諜偵察敵人動靜,以輕兵跟蹤敵人的去向。敵人來則一無所得,去則有所恐懼,這樣邊防之患可以稍得減輕。”皇上採納了他的意見。
正統六年(1441年)十一月,譚廣以禦敵之功,被封為永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賜誥券,仍鎮守宣府。
正統八年(1443年),譚廣請求退休,皇上下詔留下他。
正統九年(1444年)十月,將譚廣召回並接見。皇上見譚廣他年紀已老,心生憐憫,讓武定侯郭珍代替他,譚廣不必上朝。同年去世。謚襄毅。

歷史評價


張廷玉:①廣長身多力,奮跡行伍至大將,大小百餘戰,未嘗挫衄,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嚴守備,增驛傳,又請頒給火器於各邊。將校失律,即奏請置罪,而撫士卒有恩。邊徼帖然,稱名將;②祿東昌、滹沱之戰,劉榮永平,譚廣守保定,宣力最著。雖策勛之日,未即剖符,而各以積閥受封。其善撫士卒,慎固封守,恪謹奉職,有足尚者。

家族成員


父:譚添四,早年加入濠州的朱元璋起義大軍,歸屬兵籍,隨湯和攻取金壇常州江陰蘇州明州,守衛明州,卒於蘭秀山平亂途中。
兒子:譚序,官至指揮使。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譚廣,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起卒伍,從征金山,為燕山護衛百戶。從成祖起兵,以百騎掠涿州,生得將校三十人。戰白溝、真定、夾河咸有功,屢遷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帥師十二萬來攻。廣以孤軍力拒四十餘日,伺間破走之。
永樂九年進大寧都指揮僉事。董建北京。既而領神機營,從北征,充驍騎將軍。十一年練軍山西。明年從征九龍口,為前鋒。賊數萬憑岸,廣命挽強士射之。萬矢齊發,死者無算。乘勝夾擊,賊大敗。論功,進都督僉事。
仁宗嗣位,擢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宣府。宣德三年,請軍衛如郡縣例,立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壇。六年以宣府糧少,請如開平、獨石召商中鹽納粟,以足兵食。俱從之。明年,帝從戶部議,令他衛軍戍宣府者,悉遣還屯種。廣上言:“臣所守邊一千四百餘里,敵人窺伺,竊發無時。脫有警,徵兵數百裡外,勢豈能及?屯種之議,臣愚未見其可。”帝以邊卒戍守有餘,但命永樂中調戍者勿遣。
正統初,朝議以脫歡雖款塞,狡謀未可測,命廣及他鎮總兵官陳懷、李謙、王彧圖上方略。廣等各上議,大要謂:“邊寇出沒不常,惟守御為上策。宜分兵扼要害,而間遣精稅巡塞外,遇敵則量力戰守,間諜以偵之,輕兵以躡之。寇來無所得,去有所懼,則邊患可少弭。”帝納其言。六年十一月以禦敵功,封永寧伯,祿千二百石,仍鎮宣府。八年乞致仕。優詔不許。明年十月召還陛見。帝憫其老,免常朝。是月卒,年八十二。謚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