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書院
江蘇泰州安定書院
安定書院在泰州迎春路西江蘇省泰州中學內,為北宋教育家胡瑗講學舊址。書院創建於南宋寶慶二年(1226),是江蘇省最古老的書院之一。
安定書院
說它高遠而博大,是因為,這裡誕生的“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理念,演繹千年,閃現著不滅的光輝;
說它精深而親切,是因為,這裡是北宋理學先驅、著名教育家胡瑗的講學故址,“明體達用”的“湖學”精髓,根系海陵,風行天下;
說它古老而鮮活,是因為,這裡承傳源遠流長的“教育基因”,貢獻了一大批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等棟樑之才;
……
安定書院、胡公祠,峙立在泰州城西泰山南麓省泰中校園內。
安定書院
安定書院及胡公祠的變遷
安定書院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明令將胡瑗“從祀孔廟,稱先儒鬍子”。泰州因此建起崇祀胡瑗的專祠兩座:一在城內東南隙地上,一在城內鐘樓巷。清初,這兩座專祠均已殘破。
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楊瞻來泰州,獲知胡瑗講學故址在泰山附近,即在書院中專祀安定先生,同年十月立《宋安定胡先生講學故址碑》及《安定祠》碑。
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督學耿定向在東講堂祀胡瑗,在西講堂祀王艮。次年,由巡鹽御史朱炳如等集資,王艮次子王襞負責,對祠屋進行了整修。
明末,書院、祠屋在戰亂中荒廢。清康熙間兩度重修。
乾隆五年(1740年),知州段元文將書院改名“胡公書院”,其後又兩度重修。
嘉慶二年(1797年),兩淮鹽運史曾燠倡捐數千金修書院,面貌煥然一新。
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趙鉞重修書院、祠屋,修祠時,在祠屋前砌圍牆,祠門向南。從此,安定祠在書院中自成院落。
咸豐間太平軍佔領南京時,書院停課,房屋荒廢。
光緒五年(1879年)大修,書院、祠屋共有房54間。
清末,廢科舉,書院停辦。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知州侯紹瀛興辦泰州學堂,修葺舊屋,增建新房,計有房屋85間,並修葺了祠堂。
辛亥革命后,在泰州學堂舊址先後興辦泰州中學堂、私立淮東公學、江蘇省立代用中學、私立時敏中學、江蘇省泰州中學等,直至解放。
解放後為江蘇省泰州中學,現為江蘇省泰州中學老校區。校園屢有修建:西門大街拓寬,原書院過街轅門拆除,舊石鼓門也由新式鐵門代替,因校園布局需要,原書院蝴蝶廳略向東移。2009年,安定書院又進行了揭頂改造,范曾還為安定書院題寫了牌匾。
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就在泰山左側建安定書院,是江蘇省內最古老的書院之一。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書院內,清初才在書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書院移位現址后屢經擴建,至清光緒間頗具規模:有大門三間及左右八字牆、東西過街轅門、客廳、東西執事廳各一進、齋舍三進、藏書樓一座。中國古老書院,大多建築精緻,環境優美。安定書院的東執事廳與客廳,迴廊相連,四角飛翹,形似蝴蝶,又稱蝴蝶廳。客廳后,建環碧亭、辟荷池、架板橋,具園林之勝。書院既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歸依。美,不僅可以啟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潛移默化的功用。
和先賢一樣,建築亦呈現出一種精細厚實的風格。如今的安定書院前後兩進,它是簡單的,又是豐富的。這裡的每一幅圖、每一塊匾、每一副聯……都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精忠上仰將軍岳,正學前瞻教授胡”,書院前廳這副板聯意味深長:向北仰視,泰山頂上岳武穆祠巍然;向前探尋,蝴蝶廳內胡安定像凝重。后廳的對聯“隨鑄匡時器,分方振鐸音”,道出了胡瑗辦學的特色:“因材施教”、“分科教學”,當時不同凡響,至今餘響未絕。“報來尺素見平安,投澗傳稱人所難。”乾隆在泰山一首題詩中的句子見出了胡瑗專心致志的治學精神:20多歲時前往泰山棲真觀,與好友孫復、石介同窗共硯10年不歸,每有家書見“平安”二字便不展讀而投于山澗,泰山才有了“投書澗”的景觀———“胡安定公投書處”。“竹聲度調”亦非虛話,新華社的報道顯示胡瑗還是一位“長於音律,通曉古樂”的音樂家:與阮逸共同設計鐘磬,成功製造出第一套實現管口校正的律管定音器,並著有《景祐樂府奏議》、《皇祐樂府奏議》、《皇祐聽樂圖紀》等。
庭院依舊,花木更盛。胡瑗當年手植的一株銀杏樹,承負千年風雨的蕩滌,見證千年滄桑的變遷,它在執著的堅守中碩果累累。浸染書院濃郁的儒風學氣,古老學堂的悠長韻味同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一脈相承,當會更加根深葉茂、詩意盎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