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鄉鄉

三鄉鄉

三鄉鎮位於宜陽縣城西44公里處,屬半川半嶺地區,西鄰洛寧縣城關鄉,東與韓城鎮接壤,北接石村鄉,南與張塢鄉隔河相望,鄭盧公路橫貫全境,全鄉總面積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441畝。

三鄉鄉是農業大鄉。近年來,利用荒坡嫁接發展了3000畝鮮食棗;川區發展了6000畝西瓜,西瓜以其皮簿、味甜聞名豫西地區;山區發展了4000畝崤山煙葉,倍受各地煙廠青睞;三鄉鄉種植大蒜歷史悠久,以其皮簿、瓣大、味辛辣、隔夜不變質而聞名省內外。同時是宜陽縣優質沙蘭楊生產基地,林木貯積量達40000立方米以上。2003年7月被省無公害認定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無公害大蒜、大棗生產基地。2003年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一批板材廠、水電站、電解廠在三鄉投資建廠。結合三鄉實際,全力打造千畝雙孢蘑菇基地,並投資500萬元建設雙孢蘑菇加工企業,制定出了“一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奔小康”的奮鬥目標。

三鄉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故里。近幾年來,興建了李賀碑亭、李賀文化廣場等,境內有光武廟、五花寺塔、竹閣寺等,形成了以三鄉周圍諸多建築群為依託,以三鄉地區豐富的漢唐、宋金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人文型旅遊景區。

2003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0萬元,財政收入1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00元。2004年合同招商引資5000餘萬元。

行政區劃


三鄉鄉轄行政村27個:
南寨村、東村、楊圪塔村、可樂灣村、西村、上庄村、下庄村、河西村、後院村、后寨村、仁村、西柏坡村、東柏坡村、西王村、坡頭村、東王村、古村、下馬溝村、流渠村、馬灣村、灘子村、吉家廟村、桑子溝村、上溝村、東陽村、南村、王嶺村、牛渠村、大明村、夾溝村、羅富溝、葛條凹、東坡、南坡、郭坡、陳家坑、向陽坡自然村58個,總人 口8萬人。

區域特點


三鄉鎮位於宜陽縣西部,與洛寧縣相接壤。全鄉共有人口38763人(2021),46萬畝耕地。全鄉下轄27個行政村,186個村民組,轄區56平方公里。群眾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業和大蒜、大棗、煙葉、西瓜等經濟作物為主。近年來,三鄉鎮基本上形成了北山6個村近萬畝的煙葉生產帶和以連昌工業園區的工業生產帶。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760萬元。
三鄉鎮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故里。興建了李賀碑亭、李賀文化廣場等,境內有光武廟、五花寺塔、竹閣寺等,形成了以三鄉鎮周圍諸多建築群為依託,以三鄉地區豐富的漢唐、宋金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人文型旅遊景區。

農業特色


三鄉鎮是工農業大鎮。利用荒坡嫁接發展了3000畝鮮食棗;川區發展了6000畝西瓜,西瓜以其皮簿、味甜聞名豫西地區;山區發展了4000畝崤山煙葉,倍受各地煙廠青睞;三鄉鎮種植大蒜歷史悠久,以其皮簿、瓣大、味辛辣、隔夜不變質而聞名省內外。同時是宜陽縣優質沙蘭楊生產基地,林木貯積量達40000立方米以上。2003年7月被省無公害認定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無公害大蒜、大棗生產基地。2003年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一批板材廠、水電站、電解廠在三鄉投資建廠。結合三鄉實際,全力打造千畝雙孢蘑菇基地,並投資500萬元建設雙孢蘑菇加工企業,制定出了“一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奔小康”的奮鬥目標。
1998年完成社會總產值:8260萬元,較上年增長50%,財政收入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0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8%。2003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0萬元,財政收入1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00元。2004年合同招商引資5000餘萬元。

三鄉鎮大蒜


三鄉鎮大蒜歷史悠久,公元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把大蒜引入該市宜陽縣三鄉鄉。農民義軍領袖李自成路過該地,對三鄉大蒜大為讚賞,並親自下地和農民一起栽種大蒜,至今—直在群眾中傳為美談。三鄉大蒜已在全市廣為種植,總面積達5萬多畝,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新加坡、馬來兩亞、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工業發展


三鄉鎮的大蒜、大棗遠近聞名,而工業一直是空白。2006年年初,鄉黨委、鄉政府轉變觀念,主動走出去,通過招商引資從外地引進一個生產新型牆體保溫材料的項目。起初,投資商擔心當地的發展環境,為打消投資商的顧慮,鄉里專門為企業選址,並拿出60餘萬元為企業修路、架線、平整工地,還成立項目建設辦公室,派專人幫助企業辦理各種手續,鄉領導還經常到工地上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難題。美哈斯公司的入駐,讓鄉領導萌生了在洛河灘地建設工業園區的念頭。
經過不懈努力,以美哈斯公司為龍頭的三鄉鄉連昌工業園區悄然興起,一大批項目紛至沓來。鄉里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搞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硬環境,並出台一系列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措施。同時,鄉黨委、鄉政府用真誠的態度、優良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進行招商引資。金海灣水電、宏盛鎢鉬等7家企業生產紅火。
該鄉將重點搞好服務,儘早使撼能黏合劑、美哈斯二期擴建工程建成投產,確保晶潤剛玉、順德鉑紙等千萬元以上項目入駐園區。該鄉還將投資300萬元硬化園區道路,建設園區沿洛河攔河壩。此外,正在建設的3.5萬伏變電站將大大改善園區企業生產條件。
針對三鄉鄉發生的產業變革,縣委書記譚建忠說:“一個傳統的財政窮鄉、農業大鄉,短短几年時間就開創了鄉鎮工業發展的新局面,財政收入由幾十萬元上升到700萬元,關鍵在於黨委、政府一班人敢於創新,敢於爭先創優,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旅遊文化


昌谷(今宜陽縣三鄉鎮)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故里。宜陽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作品。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李賀的故宅離連昌宮不遠。西有“漢剎雲山”(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於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這裡都有吟詠唱和的詩文。現在當地正在規劃重修李賀故居和建設李賀紀念館,並已成立了李賀研究會和李賀詩詞協會,以對李賀及其詩作進行深入發掘研究。興建了李賀碑亭、李賀文化廣場等,境內有光武廟、五花寺塔、竹閣寺等,形成了以三鄉周圍諸多建築群為依託,以三鄉地區豐富的漢唐、宋金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人文型旅遊景區。2017年投資2.7億元依託光武廟、五華寺塔修建漢唐古鎮建築群。

發展目標


(一)經濟發展目標
1、生產總值達到32369萬元;
2、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739萬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65元;
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69萬元;
5、植煙面積6300畝,煙葉稅收126萬元;
6、書記工程:完成一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企業新建任務。
7、鄉長工程:完成坡頭北嶺1000畝以上煙葉示範園建設。
8、新上企業項目: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上1個,500-1000萬元1個,50-500萬元4個。
9、工業總產值達到55532萬元;
1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0000萬元;
11、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5000萬元;
(二)社會發展目標
1、村莊規劃:完成鄉總體規劃修編和下庄、東陽、仁村等8個村村莊規劃任務
2、林業生產:生態能源林500畝,村鎮綠化示範村9個,義務植樹8萬株。
3、完成4個農村標準化衛生所建設;
4、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年硬化通組通戶道路32公里,新增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個,完成鄉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所有行政村全部進行村容村貌整治;
5、完成780座沼氣建設;
6、完成縣下達的小城鎮經營管理、科技工作、民政工作、勞務輸出目標任務;
7、完成縣分解下達的省十大實事,市二十件實事及縣二十件實事落實任務。

建鎮慶典


三鄉鄉
三鄉鄉
1月27日,宜陽縣三鄉鎮隆重舉行撤鄉建鎮慶典儀式。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曉玲,縣委副書記張國松為中共宜陽縣三鄉鎮委員會、三鄉鎮人大主席團、三鄉鎮人民政府、中共宜陽縣三鄉鎮紀律檢查委員會、三鄉鎮武裝部揭牌。出席三鄉鄉撤鄉建鎮慶典儀式的縣領導還有陳扶軍、張慧敏、羅宏偉、馮義德、陳長江、潘峰、王三章、楊建坤、杜陽林、高建海、李曉波、張飛躍、王留乾、陳寶國等。
三鄉鄉撤鄉建鎮是該鎮近年來堅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成果。2009年,該鎮完成生產總值4.8億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5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300元,工業總產值達4.6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縣前列。為了謀求更好更快發展,2009年12月29日,經省政府批准,三鄉鄉撤鄉建鎮。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慧敏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對三鄉鄉撤鄉建鎮表示熱烈的祝賀。張慧敏說,近幾年來,三鄉鄉產業集聚區建設、煙葉生產、黨建、新農村建設、信訪穩定等工作走在了全縣前列。在經濟建設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鄉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新路子,成為我縣鄉域經濟的一面旗幟。張慧敏希望三鄉鎮四萬名幹部群以此為契機,再接再厲,戒驕戒躁,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在建設富裕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不斷取得新的業績。

鄉情概括


三鄉鎮位於宜陽縣縣城西端。地處北緯34°26′,東經111°47′。東與韓城鎮接壤,西鄰杜陽河和洛寧縣交界,南隔洛河與張塢鄉和澗口鄉相望,北與石村鄉和楊坡鄉毗鄰。面積52.9平方公里,耕地48206畝(含水地11516畝),林地4919畝,鄉政府駐地三鄉,距縣城45公里,海拔289米。
境內交通方便,省道323貫穿東西,這裡早期是洛陽通往西京長安及荊襄的重要驛站,明清時期先後分屬於連昌區的上庄保上五里和上二里、上三里。解放前屬漢山鄉,解放后屬宜陽第四區。1954年正式建立三鄉區公所,轄15個鄉。1956年劃為三鄉中心鄉,轄東王、桑梓溝兩個一般鄉,1958年建立三鄉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三鄉鄉至今,1990年轄27行政村,51自然村,188村民組,6902戶,8萬人。,均為漢族,平均每平方公里554人,人均耕地1.57畝。
三鄉鎮地形為半川半嶺。主要河流自西而東有杜陽河、連昌河、水溝廟河,均流入洛河。農業主要產小麥、玉米、穀子、紅薯、棉花等。嶺地煙葉有所發展。大蒜為三鄉特產,年產量在百萬斤以上,居全縣首位。水利設施有鄉辦水泵站、三級提水站等。
三鄉的工商業較發達,有機械廠、麵粉廠、食品加工廠、木材加工廠、傢具廠、石油化.0
工企業和供銷社、百貨商店。鄉直單位有林場、獸醫站、農業支行、郵電所等。公曆每月逢4、9大集,是宜陽、洛寧兩縣的農貿市場,也是宜陽西半縣僅次於韓城的集貿市場。
文教衛生:中學1所,教師40人,學生180人,小學27所,教師168人,學生3897人。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20餘人,村辦診所25個,農村醫生60人。
文物古迹有光武廟、五花寺塔。此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仁村上溝有仰韶文化遺址兩處,南寨位於連昌河下游,經考證是連昌宮遺址,也是中唐詩人李賀的故里。

經濟發展


1998年完成社會總產值8260萬元,較上年增長50%,財政收入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0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8%。2003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0萬元,財政收入1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00元。2004年合同招商引資5000餘萬元。
2008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118萬元,工業總產值575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9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44.1萬元,分別占年度目標的117.76%、103.6%、100.61%、103.6%。榮獲河南省第二次農業普查先進集體、河南省先進基層黨校、河南省科技宣傳工作暨雜誌通聯先進單位。在縣三級干會議上榮獲2008年鄉鎮目標綜合獎、煙葉生產先進單位、農村衛生所建設先進單位、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小城鎮經營管理先進單位、信訪工作先進單位、財政收入創優獎、書記工程獎、鄉長工程獎等榮譽稱號,在縣黨建會議上榮獲“五好黨委”和黨風廉政建設榮譽稱號。
2009年該鄉將緊緊圍繞“建設宜陽工業園西區,打造萬畝煙葉大鄉”兩大工作主題,狠抓經濟發展、和諧穩定、責任目標三項工作的“2+3”基本思路和工作措施不動搖,保障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奮力走在鄉域經濟發展前列。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9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300萬元,爭取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00元,植煙面積8000畝,實現稅收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