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處士書
與唐處士書
公曰:清麗而靜,和潤而遠。予拜而退,思釋之曰:清麗而弗靜其失也躁。又先生之琴,傳傳而不窮,上聖之風,存存乎盛時其音也,豈不遠哉。
仲淹謹再拜致書於處士唐君:蓋聞聖人之作琴也,鼓天下之和而和天下。斫琴之道大哉。秦祚之後,禮樂失馭。予嗟乎琴散久矣,后之傳者,妙指美聲,巧以相尚,喪其大,矜其細,人以藝觀焉。皇宋文明之運,宜建大雅東宮故諭德。崔公其人也,得琴之道於斯,樂於斯垂五十年,清凈平和,惟與琴會,著琴箋,而自然之義在矣。予嘗游於門下,一日請曰:琴何謂是?公曰:清麗而靜,和潤而遠。予拜而退,思釋之曰:清麗而弗靜其失也躁。和潤而弗遠其失也佞。不躁不佞其中和之道歟。一日請曰:今之能琴誰可與先生和者?曰:唐處士可矣。予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屬遠仁乎。千里未獲所存令複選於上京,崔公既沒琴不在於君乎。君將憐其意,授之一二,使得操堯舜之音,游羲皇之域,其賜也,豈不大哉。又先生之琴,傳傳而不窮,上聖之風,存存乎盛時其音也,豈不遠哉。誠不敢助南風之詩,以為天富壽庶幾宣三樂之情以美生平,而可乎狂率之咎亦冀舍旃。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 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即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晚年他還創立了蘇州府學,延續千年,即今江蘇省蘇州中學。
范仲淹一生的論著很多,詩,詞,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愛國憂民,反映社會現實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陽樓記》,詞《漁家傲》,詩《江上漁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