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3條詞條名為梅花的結果 展開
梅花
南北朝庾信詩作
《梅花》是南北朝詩人庾信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為詠梅抒懷詩。
這是一首詠梅詩。滿樹含苞待放的梅花已經是今春的新梅,而倒映新梅的池塘卻不肯跟著梅花的新生而起什麼變化。此情此景,喚起了詩人對往年的回憶,他想起了往年的梅,往年的人。短短四句,有今有昔,有人有景,有感嘆有回憶,詩人借詠梅來抒發懷人之情。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庾信是齊、梁著名宮體詩人庚肩吾之子,自幼聰敏博學,先後任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並與徐摛、徐陵父子同任梁簡文帝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出入宮廷,寫了不少輕薄綺麗的宮體詩陚。侯景之亂時令,建康失守,全軍潰退,潛逃江陵。梁元帝蕭繹時,他奉命出使西魏。西魏陷江陵,他被扣留長安。北周代魏,雖歷官清顯,但亡國之痛,鄉關之思,屈仕西魏、北周忍詬含恥的遭際,使他痛心疾首,念念不忘。由於環境和心情的變化,隨之在創作的內容和風格上,也與前期迥異其趣。這首詠梅詩也有所體現。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當年,往年,指在南朝的時候;臘月半,農曆十二月中旬;闌,將盡;梅花闌,梅花已開到末了,快落盡了。詩人踏雪尋梅,不從現時入筆,而從“當年”寫起,是因為當年的情景,給詩人提供了生活經驗,詩人正是從過去的生活經驗出發,而作出此時尋梅的決定的。他說,當年在南方的時候,一到農曆十二月中旬,我就感覺梅花已將開盡,快落完了。因而,我才“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北方的梅花雖然比南方開得晚,但是我依然不相信,今年入春這麼久了還不開放,所以就同大家一起,來到雪地里尋找梅花看。
然而,事實又怎麼樣呢?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事實上沒有看到梅花,主觀上卻又“不信”它不開,在客觀事實與主觀想象之間產生了矛盾。於是就動手攀弄梅樹上的枝條,希望看出個究竟來。攀弄樹枝,把梅樹搖動了起來,那梅樹上掛結的冰凌紛紛地掉落下來;樹枝伸向高處,攀枝的手高舉在衣袖之間,分外寒冷。攀枝尋梅而不得,沒有找到梅花,卻更加感覺到天氣的寒冷了。“懸冰落”、“出手寒”,就是以對仗的形式,前映后襯地描寫了詩人對春寒景象的觀察和感覺。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詩人說,早知道尋不到梅花,甚至連春天也還沒有來,天氣還那麼冷,我就該多穿衣服;現在,我真後悔穿的衣服太單薄,白白挨凍了。現實是殘酷的,想象被證明是錯誤的,踏雪尋梅不見花,春寒悔不多穿衣。詩人既懷戀舊時南國的梅花,又惋惜此時此地尋梅不得,似乎感到現實人生中的某種不如意和失望情緒。但詩歌寫得輕快、明麗、活潑、有趣,從某種程度上宣洩和沖淡了這種不愉快情緒,甚至有化憂為喜的意味。彷彿是有人經歷了一件小小不愉快的事情,事後又只把它當作是自嘲或者說笑的材料,來向別人津津樂道一般。
從全詩來看,詩人通過春天來遲,梅花開晚和踏雪尋梅的敘寫,委婉曲折地抒發了流落北朝孤苦冷寂的心境,從而流露出對南朝的深切懷念。這首詩在詠梅之中寫景、抒情。所詠之物,死氣沉沉,奄無生機;所寫的景,懸冰掛樹,天寒地凍;所抒之情,心寒意冷,興味索然。詩人把詠物、寫景、抒情很自然地結合了起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庾信早年在南朝梁做官,梁元帝時出使北朝西魏,接著西魏滅梁,因他文學上有成就而被留在西魏做官,然後又被北周所留。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依然對南方故國充滿了強烈的思念之情。《梅花》寫於北方,在尋梅不得的描敘之中,寄慨與南國暖冬而北國春寒,當年臘月梅花已經開盡,而今入春已晚,梅花卻還未開放。詩歌通過白描和鋪敘,以故時故國之暖,襯託了此時此地之寒。同時,詩人想象梅花應該開放,而實際卻沒有開放;他想象時令已到春季,天氣不應該如此寒冷,但實際卻十分寒冷,真正的春天還沒有來臨。因此後悔出門時沒有做好準備,穿的衣服太單薄,白白挨凍了。詩歌寫得清新而自然,沒有雕飾,只是從梅樹開花的早晚,來說天氣的寒暖。在這南北、今昔、寒暖的對比之間,抒發了對南朝往事的懷念,也隱含著對現實人生的某種不如意和失望情緒。沈德潛讚美此詩“詠梅,清高越俗”,是因為作者取梅之神而不只取形;批評“後人愈刻畫,愈覺粘滯”,是因為“古人取神,後人取其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