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墳鎮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轄鎮
常墳鎮元朝稱賈村,明朝改稱常家墳。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所轄,全鎮93480人(2017年),鎮區近3萬人,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最南端,淮河西岸(概括可說是北岸),大河灣內。有耕地10.7萬畝。距離懷遠縣24千米,距離淮南15千米。
常墳鎮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位於懷遠縣縣城西南部,淮北平原腹地,地處皖北糧倉—淮河懷抱中,屬黃淮海農業開發區。常墳鎮北距蚌埠市40公里,距懷遠縣城22公里,距淮南市區14公里,西接淮南潘集區,向東3公里是淮河,沿淮有可防40年一遇的淮河大堤,堤頂標高為25.5-26.0米。
常墳鎮
常墳鎮位於淮河淤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地面高程18.5---22.3米,自然坡降為1/5000---1/8000。
全鎮地表水豐富,淮河自西轉北經東部北流貫穿全境,全鎮溝河星羅棋布,地下水源也比較豐富,一般地下水水深1.5—6米,屬富水區。
該鎮所轄29個行政村,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該鎮人口97282人,含384個村民小組,143個自然村,22083戶。國土面積135.3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07002畝。屬常墳鎮行政區劃內的荊山湖行洪區面積為40.6平方公里,湯漁湖蓄洪區面積為19.5平方公里。
區域改革前常墳鎮下轄村:
代碼 | 城鄉分類 | 名稱 |
340321104200 | 121 | 常墳村委會 |
340321104201 | 220 | 水巷村委會 |
340321104202 | 220 | 牛王村委會 |
340321104203 | 220 | 永西村委會 |
340321104204 | 122 | 南湖村委會 |
340321104205 | 122 | 王咀村委會 |
340321104206 | 122 | 永平崗村委會 |
340321104207 | 122 | 孫大巷村委會 |
340321104208 | 122 | 周易村委會 |
340321104209 | 122 | 鎮南新村村委會 |
340321104210 | 220 | 新橋村委會 |
340321104211 | 122 | 集西村委會 |
340321104212 | 122 | 鎮北新村村委會 |
340321104213 | 220 | 王巷村委會 |
340321104214 | 220 | 孔崗村委會 |
340321104215 | 220 | 大郢村委會 |
340321104216 | 220 | 拐集村委會 |
340321104217 | 220 | 張溝村委會 |
340321104218 | 220 | 新東村委會 |
340321104219 | 220 | 新集村委會 |
340321104220 | 122 | 常橋村委會 |
340321104221 | 220 | 聯淮村委會 |
340321104222 | 220 | 五路村委會 |
340321104223 | 220 | 徐梅村委會 |
340321104224 | 220 | 建華村委會 |
340321104225 | 220 | 彭廟村委會 |
340321104226 | 220 | 鄒廟村委會 |
340321104227 | 220 | 楊圩村委會 |
340321104228 | 220 | 宋庄村委會 |
一、農用地總面積為10436.7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5.87%,按其二級分類全鎮農用地的構成分別是:1、耕地:面積8942.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5%;2、園地:面積0.7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1%;3、林地:面積/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其他農用地:面積1493.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86%。
花鼓燈
物產豐富,農業經以小麥、水稻、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芝麻、西瓜等。
交通20世紀60年代前以水運為主,1985年懷常路及淮北大堤加固築路建成后,以公路為主。
產業特點
該鎮農作物主要以麥、豆、稻為主,小麥的當家品種主要是矮早,水稻的當家品種糯稻及粳稻,大豆主要是科技8號。家禽養殖業主要以羅曼蛋雞為主。水產養殖發展較快,水域灘塗面積,1991年只有4200畝,到2005年已增到時7605畝。主要是低洼地改造,增加了水產養殖面積。
“花鼓燈”是中華民族藝術中一朵艷麗的奇葩,常墳鎮則是花鼓燈藝術發源地之一。198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常墳鎮選送的節目《花鼓燈鑼鼓》獲得器樂比賽大獎,1987年6月,常墳鎮選送的節目《燈場樂》在《六一》專場演出,獲優秀演出獎。1990年9月常墳鎮選送的節目《傳燈》在安徽省第一屆花鼓燈會上獲優秀演出獎,《鼓鄉新苗》《鼓鄉娃娃盼奧運》分別獲省第四屆、第五屆花鼓燈燈會一等獎。
常墳鎮歷史悠久,曾出現過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同盟會成員常濟舫、反清愛國將士常太旭、著名抗日將領常子文等歷史名人。其中明初開平王常遇春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墓地仍完好地保存在常墳境內,即著名的“三王墓”。
新建教學樓常墳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團結協作一心、真抓實幹、使全鎮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全面實施“科教興鎮”戰略,認真落實科技目標管理責任制,深入開展科普活動,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示範推廣和應用。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進展順利,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穩步提高。2003年底,投資720萬元建成的一所集教學、辦公、實驗、圖書閱覽、現代信息教育為一體、佔地55000平方米的綜合學校正式投入使用,各種教學設施均符合國家標準,在全州數一流水平。常墳鎮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績:一是加強了對教育工作力度,廣泛深入地宣傳了義務教育法,依法執教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三所小學相繼建立了教學樓、實驗室、配備了電腦、音體美等器材齊全,學校綠化、美化、硬化有了進一步提高,電暖設備齊全,學校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三是控制中小學輟學工作成效顯著,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達到了100%;四是重視少數民族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主要採取以以下措施一是以“雙語”授課改革為突破口,在一校、三校、逐步推廣“雙語”教育學。二是狠抓了少數民族學校漢語語言授課教師的培訓和素質能力的提高;五是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教師建設穩步發展。在各校開展了校長公開選拔,競聘上崗制,各校也推行了教師競爭上崗,崗位待崗,全員聘用,超編分流的方法,優化了教師結構,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歷史名人
蔣濟(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人,魏國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官至太尉,為魏國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后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繼位之後出任右中郎將。魏明帝繼位之後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曹芳繼位之後,蔣濟出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晉封都鄉侯。蔣濟死後謚號景侯。
歷史評價
曹丕:“卿兼資文武,志節慷慨。”
曹叡:“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盡節,每軍國大事,輒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
裴松之:“濟豺獺之譬,雖似俳諧,然其義旨,有可求焉。”
孫盛:“蔣濟之辭邑(指上疏謝絕誅殺曹爽的封賞),可謂不負心矣。語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蔣濟其有焉。”
葉適:“如劉曄、蔣濟之流,區區乎以揣摩徔人者,固至是歟?”
胡三省:“淺規,謂規圖淺攻,不敢深入;吳君臣之為謀,已不出蔣濟所料矣。”
王鳴盛:“諸人皆魏之謀主也,運籌決勝,功績卓然。”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元末明初,有一位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他就是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為“開國元老,異姓真王”的明朝功臣——常遇春。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漢族,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人。宋朝由南陽南渡遷來懷遠,到他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明開國功臣永昌侯大將軍藍玉之姊)生有三子三女。長女常氏嫁太子標,生長子(早夭)。常遇春從弟榮,積功為指揮同知,戰死臚朐河。遇春二子,茂、升。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升,后封開國公,數出練軍,加太子太保。
明嘉靖十一年,封其後裔常玄振為懷遠侯。傳至曾孫延齡,有賢行。現今常墳鎮常氏多為常遇春一族,是當地望族。亦為懷遠縣望族。公元1999年,懷遠縣人民為紀念常遇春,在常墳鎮修建了常遇春紀念館,及常遇春三代祖墓,縣政府也把常氏三王墓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