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偃

謝偃

謝偃(599-643),漢族,隋末唐初衛州衛縣(今浚縣衛賢,隸屬省轄市鶴壁市)人,仕隋為散從正員外。謝偃參加由唐太宗親自主持的“殿試”,並以“對策及第”中進士,授陝西省高陵縣令,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主簿。時李百葯工五言詩,謝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

人物平生


隋朝期間

謝偃的祖父謝孝政(556-612),本為南朝謝氏,謝貞流亡北周的長子,南北朝時北朝基本為少數民族政權,北魏強迫漢民族改為少數民族姓氏,如李氏、趙氏、楊氏就曾一度改為鮮卑姓氏。
宇文泰實行府兵制,按鮮卑舊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國,有功諸將中本為漢人的,也被賜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個姓氏,如李弼(字景和,遼東襄平人)為徒河氏,李虎(代北武川人)為大野氏,趙貴(字元貴,天水南安人)為乙弗氏,楊忠(陝西華陰人,隋文帝楊堅之父)為普六茹氏(又譯作普六如、普陋茹),且以他們為一姓之“宗長”,即本部落酋長。同時又命諸將帥所統漢人士卒,皆以其主將的鮮卑姓氏為他們的姓氏。就在這時,謝偃的祖父由謝氏改為姓直勒氏。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隋公大丞相楊堅(漢人)篡位,十二月十二日,下詔漢人所改姓氏一律復舊。由此,從普六茹堅改回為楊堅,就在此時直勒才改回姓謝氏。次年二月,靜帝禪位,改北周為隋朝,楊堅稱為文帝,改元開皇元年。
謝偃在隋,為散從正員郎。

唐朝期間

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駕幸東都,谷、洛泛溢洛陽宮,詔求直諫之士。謝偃上書極其言,深受太宗賞識,引為弘文館直學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李世民在弘文館置學士以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參議制度改革﹑禮儀活動。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弘文館當時收集圖書達二十餘萬卷。設館主總領館務,中有學生數十名,皆選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師事學士,以受經史書法。
“弘文館”儘管規模不大,卻是唐代文化的熔爐,在此曾集聚並造就了諸如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一批英才,讓他們“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兩館共均為李世民的高級“智囊團”,謝偃亦為其中一員。
貞觀十七年(643),李泰被唐太宗幽禁於將作監,魏王府被廢,謝偃亦被出為湖南湘潭縣令,於當年病逝,也許唐太宗忘記了他,或諫言刺痛了他。魏徵被貶於身後,謝偃被貶於逝前,自古諍臣沒有好下場,就是幸逢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幸難於免。

文學成就


謝偃嘗作《塵賦》、《影賦》甚工。太宗聞而召見,先為序一篇,言“區宇乂安,功德茂盛”,授謝偃作賦,謝偃奉詔撰成《述聖賦》。帝悅,賜帛數十匹。時李百葯工詩,而偃善賦,世稱“李詩謝賦”。
從謝偃作品的風格來看,並不帶有少數民族的粗獷、直率,加上他本是中華民族的腹地中原(或中州)人氏,其祖父又有一個純漢族儒家的名字孝政,與李白一樣,是生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

個人作品


據新、舊《唐書》等史籍載:謝偃著有《文集》十卷、《英公故事》四卷,皆佚。《舊唐書·列傳·文苑上》和《新唐書·列傳·文藝上》有其《謝偃傳》。
地理名著《括地誌
據《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載:(濮王李)泰遂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修撰了著名的《括地誌》,為唐代地理名著,后散佚,今存輯本數卷。《括地誌》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出於謝偃的手筆。
文賦
《全唐文》(第一百五十六卷)收其文賦十二篇(包括:《塵賦》、《影賦》、《述聖賦》)。
《全唐詩》(第三十八卷)收其詩四首。

世系圖


謝萬--謝韶--謝思--謝密--謝庄--謝顥--謝綏--謝經--謝藺--謝貞--謝孝政

史料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謝偃,衛縣人也,本姓謝改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齊散騎常侍,隋后恢復謝氏。偃仕隋為散從正員郎。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歷高陵主簿。十一年,駕幸東都,谷、洛泛溢洛陽宮,詔求直諫之士。偃上封事,極言得失。太宗稱善,引為弘文館直學士,拜魏王府功曹。偃嘗為《塵》、《影》二賦,甚工。太宗聞而詔見,自製賦序,言“區宇乂安,功德茂盛”。令其為賦,偃奉詔撰成,名曰《述聖賦》,賜采數十匹。偃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曰:
臣聞理忘亂,安忘危,逸忘勞,得忘失。此四者,人君莫不皆然。是以夏桀以瑤台璇室為麗,而不悟鳴條南巢之禍;殷辛以象箸玉杯為華,而不知牧野白旗之敗。故當其盛也,謂四海為己力;及其衰焉,乃匹夫之不制。當其信也,謂天下為無危;及其疑也,則顧盼皆仇敵。是知必有其德,則誠結戎夷,化行荒裔。苟失其度,則變生骨肉,釁起腹心矣!是以為人主者,不可忘初。處殿堂,則思前主之所以亡;朝萬國,則思今己之所以貴;巡府庫,則思今己之所以得;視功臣,則思其為己之始;見名將,則思其用力之初。苟弗忘舊,則人無易心,何患乎天下之不化!故旦行之則為堯、舜,暮失之則為桀、紂,豈異人哉!其詞曰:
周墳籍以遷觀,總宇宙而一窺;結繩往而莫紀,書契崇而可知。惟皇王之迭代,信步驟之恆規,莫不慮失者常得,懷安者必危。是以戰戰怵怵,日慎一日,守約守儉,去奢去逸。外無荒禽,內無荒色,唯賢是授,唯人斯恤。則三皇不足六,五帝不足十。若夫恃聖驕力,狠戾倔強,忠良是棄,諂佞斯獎。構崇台以造天,穿深池以絕壤。厚賦重斂,積寶藏鏹;無罪加刑,有功不賞。則夏桀可二,殷辛易兩。在危所恃,居安勿忘。功臣無逐,故人無放。放故者亡,逐功者喪。四海岌岌,九土漫漫,覆之甚易,存之實難。是以一人有悅,萬國同歡;一人失所,兆庶俱殘。喜則隆冬可熱,怒則盛夏成寒;一動而八表亂,一言而天下安。舉君過者曰忠,述主美者為佞,苟承顏以順旨,必蔽視而稱聖。故使曲者亂直,邪者疑正;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鄭;雖往古之軌躅,亦當今之龜鏡。崔嵬龍殿,赫奕鳳門,苞四海以稱主,冠天下而獨尊。既兄日而姊月,亦父乾而母坤。視則金翠溢目,聽則絲竹盈耳。信賞罰之在躬,實榮辱之由己;語義皇而易匹,言堯、舜之可擬。驕志自此而生,侈心因茲而起。常懼覆而懼亡,必思足而思止;勿忘潛龍之初,當懷布衣之始。在位稱寶,居器曰神,鐘鼓庭設,玉帛階陳。得必有兆,失必有因;一替一立,或周或秦。既承前代,當思後人。唯德可以久,天道無常親。
時李百葯工為五言詩,而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焉。十七年,府廢,出為湘潭令,卒。文集十卷。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謝偃,衛州衛人,本姓謝改姓直勒氏,祖孝政,仕北齊為散騎常侍,隋后恢復謝氏。偃在隋為散從正員郎。貞觀初,應詔對策高第,歷高陵主簿。太宗幸東都,方谷、洛壞洛陽宮,詔求直言,偃上書陳得失,帝稱善,引為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嘗為《塵》、《影賦》二篇,帝美其文,召見,欲偃作賦。先為序一篇,頗言天下乂安、功德茂盛意,授偃使賦。偃緣帝指,名篇曰《述聖》,帝悅,賜帛數十。
初,帝即位,直中書省張蘊古上《大寶箴》,諷帝以民畏而未懷,其辭挺切,擢大理丞。偃又獻《惟皇誠德賦》,其序大略言:"治忘亂,安忘危,逸忘勞,得忘失,四者人主莫不然。桀以瑤台為麗,而不悟南巢之禍;殷辛以象箸為華,而不知牧野之敗。是以聖人處宮室則思前王所以亡,朝萬國則思己所以尊,巡府庫則思今所以得,視功臣則思其輔佐之始,見名將則思用力之初,如此則人無易心,天下何患乎不化哉?旦行之堯、舜,暮失之桀、紂,豈異人哉?"其賦蓋規帝成功而自處至難雲。又撰《玉諜真紀》以勸封禪。時李百葯工詩,而偃善賦,時人稱"李詩謝賦"。府廢,終湘潭令。

作品欣賞


《踏歌詞》三首
一、
春景嬌春台,新露泣新梅。春葉參差吐,新花重疊開。
花影飛鶯去,歌聲度鳥來。倩看飄颻雪,何如舞袖回。
二、
逶迤度香閣,顧步出蘭閨。欲繞鴛鴦殿,先過桃李蹊。
風帶舒還卷,簪花舉復低。欲問今宵樂,但聽歌聲齊。
三、
夜久星沉沒,更深月影斜。裙輕才動佩,鬟薄不勝花。
細風吹寶袂,輕露濕紅紗。相看樂未已,蘭燈照九華
《樂府新歌應教》
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
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
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哢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
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
《惟皇誡德賦》
謝偃又獻上《惟皇誡德賦》,引伸其意進行婉言微辭規勸。說人君均容易“理忘亂,安忘危,逸忘勞,得忘失”;盛為已功,而衰為民過,信天下無危,又疑天下皆敵。德政要誠信待少數民族,改變邊遠地區落後面貌。但是不能過度,否則會骨肉分離,人心莫測。為人主,不可忘本。身處宮殿,要想到前代人主為什麼會亡;萬國來朝,要想到為什麼自己會高貴;巡視國庫,要想到為什麼有所得;對待功臣,要想到自己是怎樣開始的;看見名將,要想到他們用力的時候。如果不忘故舊,則人不變心,何患天下不開化、演化、進化。所以朝為堯、舜有行,暮為桀、紂有失,豈是換了個人嗎?。
夏桀,又名癸、履癸,夏朝第十六代君主發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前1653—前1600)。文武雙全,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五十二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謚號為桀(兇猛的意思)。殷辛,即商朝最後一代君主紂王,資捷辨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周武王率諸侯伐紂,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謚號為紂(殘又損善)。荒裔,指邊遠地區。墳籍,指古書,古籍。結繩,文字發明前,人們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書契,在紙發明以前用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是人們生活中習見的一種事物,一般是一式兩份,一方面在兩件簡牘上都寫上字,另一方面把兩者並在一起,同時在一側刻上一定數量的齒,然後由當事雙方各執其一,作為便於驗對的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