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桑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的一篇

《隰桑》,《詩經·小雅·魚藻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的詩歌。全詩四章,每章四句。本詩是女子的愛情自白。年代約為西周以後,戰國以前。由於《詩經》的作品多來自民間,故作者不可考。《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隰桑
創作年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作者:民間創作
作品體裁:詩歌
出處:《詩經·小雅》

作品原文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1)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2)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3)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4)

詩歌題解


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一見她傾心的男子就喜形於色,但又不好意思表白愛慕,只好每天思念。一說思賢人,諷刺周幽王遠賢近讒。

註釋譯文


作品註釋

(1)阿:美貌。
難(nuó):茂盛的樣子。
(2)沃:豐美。
(3)幽:“黝”的假借,指黑色。
孔:很,非常
膠:固。指男子情意殷切,執一不變。
(4)遐不:胡不。
藏(zāng):同臧,善的意思。

作品譯文

窪地桑樹多婀娜,葉兒茂盛掩枝柯。我看見了他,快樂的滋味無法言喻!
窪地桑樹多婀娜,枝柔葉嫩舞婆娑。我看見了他,如何叫我不快樂!
窪地桑樹多婀娜,葉兒濃密黑黝黝。我看見了他,說著情言愛語,體會著他執著的愛意。
心裡對他深深愛戀,卻欲說還休。心中對他有深深的愛意,哪天能夠忘記?

相關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共有詩40篇。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詞。《風》,《雅》,《頌》的劃分,主要是因為音樂的不同。《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其餘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

作品賞析


《隰桑》抒寫女子思念有情人,而永不忘懷的感情。詩以“隰桑”起興,寫桑葉的柔美,肥厚,進而青黑,正象徵感情的層層深入,用物象的變化表達時間的遞進,事物的發展,正是《詩經》常見的手法。最後一章直抒其情,不僅言思念之深,情意之厚,更說出愛的道理:“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中有愛,哪怕相距再遠,未能說出,那愛也是永存的,那思念也是永存的。
全詩前三章疊唱,從歌曲看,是一個調子的重複,從詩的抒情說,則是重章互足,意思有所補充。首章頭兩句“阿難”本是聯綿詞,字或作“阿儺”、“阿那”、“婀娜”。這裡將“阿”、“難”拆開用,其義略有差別,如注所釋。二、三章“難”換作“沃”、“幽”,除變韻外,還描寫了桑葉的柔美與顏色。第三章的第四句對前兩章意思的豐富更明顯。
前三章的頭兩句是起興,詩人眼見窪地上桑林枝葉茂盛,濃翠欲滴,婀娜多姿,美極了。這正是青春美的象徵。何況桑林濃蔭之下,是少女少男幽會的最佳場所。詩人觸景生情,想到她心愛的人,竟按捺不住心頭的一陣狂喜,一陣衝動,前三章后兩句寫的就是這一想像中的情緒。她設想,如果見著自己心愛的人,那種快樂無法說,接著又補明——這不能叫自己不快樂。她愈想愈出神,也愈入迷,竟如醉如痴,似夢還醒,已完全沉浸在情人會面的歡樂之中,彷彿耳際聽到他軟語款款,情話綿綿。這甜蜜的輕聲耳語,如膠似漆的戀情,叫她難以自已。
前三章詩人所表現的如火一樣熾熱的愛情,顯得是如此純真、大膽、坦露,然而這只是她心裡所設想的幽會場景,並非所經歷的事實如此。所以當詩人從痴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現實,她就一下子變得怯弱羞澀起來,第四章所訴述的就是這一愛情苦惱和心理矛盾。本來她深愛著心上人,但又不敢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她反問自己:既然心裡如此愛著他,何不向他和盤托出呢?她也許多次下過決心,一再自我鼓勵,但是終於缺乏這種勇氣,每當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至今仍是無可奈何的把“愛”深深藏在心底,然而這已萌芽了的愛情種子自會頑強生長。
“何日忘之”正透露著這一愛情信息。相信總有那一天,這顆愛情種子定會像“隰桑”一樣,枝盛葉茂,適時綻開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幸福的愛情之果。“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兩句敘情一波三折,具有極大概括力,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作者簡介


《詩經》的作者群,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外,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的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官,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