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之鄉
陝西省略陽縣
陝西南部的略陽縣是杜仲的原產地、適生區。通常認為杜仲起源於陝、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嶺山脈。由於地處秦巴山區,地理交通欠發達,致使較好地保護了許多物種的種質資源。
從近代以前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古時的杜仲主要產地在陝西漢中、商州(即陝西南部秦嶺南坡),山西省長治市以北(呂梁山),四川省巫山縣(巴山)、湖北省宜昌(神農架)、河南省淮陽、三門峽市(東秦嶺、伏牛山、熊耳山)。說明主產山區。古籍善本很少有杜仲生產的具體地點,可以看出這些地方是杜仲的道地產區。近代書籍和考證中可以看出:杜仲的天然分佈區就在陝西四川的秦(嶺)巴(山)山區、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湖南西北這些都是杜仲中心產區,根據杜仲生物學特性,後來出現的杜仲生產大市縣區都是近期發展起來得。而略陽地處秦嶺南麓,正處在杜仲的地道產區和中心產區範圍內,略陽杜仲發展史也是隨略陽的歷史而發展起來的。略陽發展歷史較早,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的東城,為游牧民簇,縣境內多山、豐富的植被造就了其生活方式以放牧和採藥為主,加上與漢中地理棧道相連、嘉陵江航運十分發達,略陽杜仲就是這時候開始了利用。
目錄
略陽縣杜仲種植面積達3.6萬公頃,存量1.29億株,佔全國杜仲產量的12.5%,是全國第一杜仲大縣。
1略陽杜仲的知名度
從我國最早的葯書《神農本草經》記載“杜仲產上黨,漢中”,至今,已陸續有大量文獻記載漢中杜仲。而地處漢中西緣的略陽,近年來通過全縣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國內外杜仲產業界形成深遠影響:
1.1基地規模大。1983年略陽縣杜仲普查原生量僅187萬株(約567hm²),截止2013年底全縣杜仲地存已達3.87萬hm²,成為全國最大的杜仲基地縣。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杜仲之鄉”,2004年被中國林學會杜仲研究會命名為“中國第一杜仲優良品種(秦仲1——4號)繁育示範基地”。
1.2承擔了多項國家、省、市重大杜仲項目。1982年中央四部一局(原林業部、衛生部、商業部、農牧漁業部、醫藥管理局)選定了略陽作為杜仲商品生產基地縣之一;1989略陽縣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杜仲研究所,1992年第二次全國杜仲學術討論會在略陽召開;1994年略陽杜仲生產列入國家星火計劃;1995年略陽縣正式加入中國杜仲協會,成為其中最重要行業會員之一,2004年分別被國家財政部、科技部、陝西省列入杜仲良種繁育科技扶貧項目和陝西省中藥現代化(GAP)項目。
1.3藥效成份高。檢測報告顯示略陽杜仲皮鬆脂醇二葡萄糖苷(CHO%)有效成分含量最高0.55,最低0.13,總數據平均0.37,高於國家標準3.7倍;杜仲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3.18,最低1.85,總數據平均2.44,遠遠高於國家標準30.5倍;產品均未含國家規定的農藥殘留,屬於綠色產品,其理化品質均優於國家標準,所以略陽杜仲自身品質都屬上乘。略陽杜仲皮標樣被錄入200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延用),2003年率先取得國家有機杜仲食品認證。
1.4杜仲產品產銷量大。全縣年產杜仲皮800t、杜仲葉20000t、杜仲籽100t、杜仲苗1500萬株,產品遠銷國內外各大葯市和部分製藥企業,有效保障了市場供需(具安徽亳州藥材市場調查顯示,每年略陽杜仲銷量占整個亳州藥材市場杜仲總銷量的80%)。
1.5科研開發利用領域廣。略陽縣先後與中國(杭州)茶葉研究所,中科院化學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醫科大學等院所合作,加強科研,先後建立起安山茶公司,嘉木杜仲公司,杜仲工業公司,力箭飲品公司等加工企業,生產上市了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杜仲膠、飲料、茶葉、酒、調味品、飼料等多類產品。因此,在中藥材市場和整個杜仲產業界,略陽杜仲都有良好的市場聲譽。
2略陽杜仲生產和銷售情況
略陽杜仲生產銷售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2.1自主生產銷售期。1983年以前。自古以來略陽人民就有栽植杜仲的優良傳統,民間很早就有利用自家房前屋后栽植的杜仲樹皮治療腰腿疼痛的、用杜仲葉餵豬增加豬的產崽率和抗病能力的,將杜仲葉晾乾來泡茶喝的等習慣。在生產種植上,農戶也懂得露根培育樹苗、4月砍樹剝皮育新樹、冬季深翻抗病蟲等傳統種植經驗技術。在初加工上,農戶都掌握了杜仲發汗、壓板、和打包等初加工程序。在這段漫長的發展時期,杜仲生產主要以采剝野生杜仲為主,自家房前屋后、地邊、地坎杜仲采剝為附的生產方式,銷售也是靠商號組織銷售。
2.2指導快速生產銷售期。1983年~2003年。在這一時期,主要以市場需求調節為主,政府規劃指導輔的生產銷售方式。在資金、政策等優惠下,政府派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指導,群眾自己投勞,利用國家長江上游防護林工程、水土保持、秦巴山區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拍買四荒地、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一系列政策,出現了國有、集體、農戶等多種成分的杜仲生產經營方式。在充分利用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略陽杜仲從1983年地存187萬株迅速發展到2006年的3.87萬hm²1.29億株,佔全國杜仲地存總量的八分之一強,縣內人均擁有杜仲870株,成為全國最大的杜仲基地縣。同時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縣杜仲開發中心統管全縣杜仲產業發展,下設杜仲研究所協助技術指導,在這一時期,杜仲基地銷售收入從375萬增加到2005年的3100 萬元;同時因基地而興起的杜仲產品開發也逐步形成。杜仲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是2003年略陽縣被陝西省列為中藥現代化杜仲GAP種植基地縣。二是1、2、3、4秦仲系列品種繁育與推廣在國家財政部、科技部、林業局分別立項,同時被中國林學會杜仲研究會命名為中國良種第一采穗圃。三是產業開發正走向快速發展之路,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合作建成全國唯一的杜仲膠精膠加工廠,杜仲油膠囊獲衛食新試字[2006]第003號生產批號,杜仲飲料獲衛食健字 [2003]第072號生產批號。
2.3現代化規範銷售期。2003年至今。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藉助國家中藥現代化,及陝西省發展陝南綠色產業等政策,加快了杜仲基地向規範化、專業化改造生產。利用網路、各種招商洽談會、優惠政策及產品深度開發等方式,促進杜仲產品向外銷售和本地增值轉化。整合了全縣中藥產業,建立略陽縣中藥產業發展局及技術推廣中心,招商引資組建了以杜仲資源加工為主的6戶現代化醫藥、食品企業。略陽縣將杜仲列為全縣重點發展的七大骨幹中藥材品種之首,同時成立略陽縣杜仲協會,採用政府牽頭,營銷公司、種植大戶參與的多頭並進方式,進一步推動杜仲生產銷售。在銷售方式上,正初步形成公司(收購銷售商)+農戶+ 政府(協會)等產業化格局。利用網路平台與全國各大中藥市場建立銷售業務,加快了略陽杜仲產品流通。
3略陽杜仲的歷史淵源
3.1略陽杜仲歷史產地記載
3.1.1西漢時期(公元前111年),杜仲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葯書《神農本草經》記載:杜仲產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北)、漢中(陝西省南部漢中)。
3.1.2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梁。陶弘景集《名醫別錄》:“…生上虞(山西省平陸縣)及上黨,漢中”。
3.1.3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3.1.3.1宋。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經史 備用本草》:“…一名思仲,一名木棉,生上虞山及上黨,漢中…”。
3.1.3.2宋。艾晟刊訂、唐慎微原著《大觀本草》:“…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
3.1.4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
3.1.4.1明。陳嘉謨撰〈〈本草蒙筌〉〉:漢中(屬四川)產者第一,脂厚潤者為良。
3.1.4.2明。劉文泰等纂〈〈本草品彙精要〉〉:“[地]:圖經曰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
3.1.4.5清。黃宮綉纂《本草求真》:“出漢中厚潤者良,去粗皮”。
3.1.4.6清。汪訒庵撰《本草易讀》:“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
3.1.5近現代
3.1.5.2漢中植物所《漢中植物名錄》:“漢中是杜仲的原產地,分佈廣泛。
3.1.5.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中國特有,分佈於華中、華西、西南及西北各地,現廣泛栽培”
3.1.5.4西北植物所編著《秦嶺植物志》:“秦嶺南坡各縣均有栽植,偶有野生,以陝西的略陽,寧強較多……”
3.2杜仲產地生產銷售分析
從近代以前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古時的杜仲主要產地在陝西漢中、商州(即陝西南部秦嶺南坡),山西省長治市以北(呂梁山),四川省巫山縣(巴山)、湖北省宜昌(神農架)、河南省淮陽、三門峽市(東秦嶺、伏牛山、熊耳山),主產山區。古籍善本對杜仲生產的具體地點記載較少,即便記載也都以當時有名的政治中心地域為名。可以看出以前以野生杜仲采剝為主。這些地方是杜仲的道地產區。
近代書籍和考證(馮風、周政賢等杜仲專家教授考證)中可以看出:杜仲的天然分佈區就在陝西四川的秦(嶺)巴(山)山區、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湖南西北這些都是杜仲中心產區,根據杜仲生物學特性,其適應性強,就連前蘇聯有大量的引種,並獲得成功。可見杜仲人工推廣種植容易。後來出現的杜仲生產大市縣區都是近期發展起來得。從內在品質來看,杜仲的道地產區和中心產區的質量是優於其他產區的。
在銷售上,略陽是關中通往巴蜀的主要道路之一, 也是嘉陵江和漢江水的發源地之一,昔日水陸交通繁忙。略陽有嘉陵江航道通四川,西可沿著沮水,有一條古道,稱為沮水道進入漢江航運,清朝以前銷售以商號或納貢方式以水運彙集到武漢漢口和重慶嘉陵江口,再運往全國,因此,葯界形成了“漢仲”和“川仲”之說。略陽雖建縣較早,但遺留下來的縣誌最早是在嘉靖年間的現藏上海天一閣藏的“明代方誌選刊”《略陽縣誌》記載有杜仲;另在清末的“略陽縣鄉土志”中也記載有杜仲、柴胡“系大宗由白水江運四川銷行”等中藥材的銷售記載。到近期八十年代,國家曾對此控購,後來大規模發展后,杜仲皮和葉成為自然流通產品,杜仲葉大量出口日本、韓國等地。光緒《大寧縣誌》關於藥材種植的記載: 杜仲, 俗呼其樹曰絲棉, 種子成苗, 移植空地, 經十餘年始可剝皮, 樹以老而佳, 野生者尤良, 行銷甚遠。
3.3略陽杜仲發展歷史
略陽發展歷史較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的東城,為游牧民簇,縣境內多山、豐富的植被造就了其生活方式以放牧和採藥為主,加上與漢中地理棧道相連、嘉陵江、漢江航運十分發達,略陽杜仲就是這時候開始被開發利用。
3.3.1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沮縣,屬益州武都郡,為略陽建縣之始。縣治在今勉縣茶店黑河側。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改屬涼州武都郡,歸雍州。三國蜀漢建興七年(229)陳式取武都郡后,在今縣城區設武興督,縣名仍沮縣。
3.3.2西晉泰始五年(269),屬秦州武都郡。東晉太元十五年(390),氐人楊盛廢郡縣,設護軍。二十年(395)復置沮縣。義熙五年(409),名武興縣,屬後秦南梁州武興郡,州、郡、縣治在今縣城。北魏太和中(477—499)屬南梁州。繼改東益州武興郡。
3.3.3宋升明二年(478)氐人楊文弘稱藩於魏,自號武興國。北魏正始三年(506),魏滅其國,設武興鎮。繼改東益州、武興郡、武興縣。正光年間(520—524),楊紹先復立武興國。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屬東益州武興郡,置武興縣。廢帝二年(553)魏平其地,改稱興州,設順政郡。改武興縣為漢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