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子時的結果 展開

子時

曆法辭彙

子時指23時至1時,古時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別稱。即23時至1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卦象解釋


這個卦象常為氣功古籍所採用。但這只是個比擬,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說的,“火候不作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虛比”。所以什麼時候到了該起火的子時,要按照練功過程中的景象來掌握。也如《還丹復命篇》中說的,“練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可以起火的子時,在內丹術中分為兩種,即夜子時與正子時。

詳細釋義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00-1:00)。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23時起至夜1時為子時。公曆零點以前為前一日,零點以後為次日。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早子時與夜子時(“早子時(也稱 ‘子初時’)”和“夜子時(也稱 ‘子正時’)”)的出處。
研究中國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時是自古以來是在零點換日的。
李淳風在唐朝制定《麟德歷》時,就在《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零點,為一日之始。

尚書大傳


尚書大傳

漢初伏生的《尚書大傳》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在明朝時, 就有“夜子時”這個觀念。王逵著《蠡海集·曆數》(見:“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或“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典漏刻部總論”):百刻之說,眾說紛紛,莫有定論,惟一說類優。以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於十二時該五百分,如此則一時佔八刻零二十分。將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卻將二十分零數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趙緣督一說,將十二時各分八刻,計刻九十六刻為大刻,卻將餘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時中又得二十分為小刻,如此則一時之中得八大刻,復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為微刻也。其它或以子午二時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時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時之說,只是在夜半之前,故稱夜子正。如冬至為起歷之端而居中氣,其前亦系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時之後,故只有初刻而無正刻;(早)子時卻只有正刻而無初刻,其意可見也。

古代記載

(這幾段文字記載古代如何用“漏刻”計時的方法。“漏刻”是一種計時的工具,以銅壺儲水,漏水滴看刻度來測量時辰。“漏刻”的構造可以參見“古今圖書集成”。第一段與第二段文字只是定義一個時辰等於八刻零二十分。第三段講其它時辰定義的方法有誤,第四段是講子時的定法,由第四段的文字可知,亥時過後的一小時(有初刻,無正刻)為“夜子時”,即23:00 -01:00這一小時。既然有夜子時的觀念,便隱含一日始於“夜半”的意思,即始於零時。否則,何必將子時分割為兩部份,農曆換日是以零時為分界,零點整為一日之始。

最早記載


據“四庫總目提要”中的記載,前人認為王逵是宋朝人,但是據紀昀他們推測,王逵應該是明朝人,其思想受邵雍影響很大。總之,在明朝以前,“夜子時”這個術語就已經存在。到底“夜子時”更早出現於何朝代?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證據,有待考證。

命理探源


論時刻及夜子時與正子時不同。萬育吾曰:晝夜十二時,均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為百刻也。上半時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後為小刻為初四。下半時之大刻亦曰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後小刻正四。若子時,則上半時在夜半前,屬昨日,下半時在夜半后,屬今日。亦猶冬至得十一月中氣,一陽來后,為天道之初耳。古歷每時以二小時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今歷之便於籌策也。世謂子午卯酉各九刻,余皆八刻,非是。《星平大成》云:余初不明一夜字,詢諸監中。
友人始知
子正者,今日之早,非作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觀十二生肖陰陽可知,牛兔羊雞豬屬陰,其蹄爪雙偶,蛇陰甚,不見足。虎龍馬猴犬屬陽,其蹄爪單奇,獨鼠前兩隻腳屬陰,四爪;后兩隻腳屬陽,五爪,故夜子時屬陰,而子時正屬陽。
如康熙辛未年十二月十七夜子時立春,十七亥時末刻,尚未立春,若不知此,必差訛一年矣。
例:甲寅年,正月初十,辛酉,夜子時立春,其人正月初十日,二十一點后,二十三點前,亥時生,即作癸丑年,乙丑月,辛酉日,己亥時推。如在初十日,二十三點后,零點前,夜子時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時推,所謂昨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如在初十,零點后,一點前子時正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時推,所謂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
若夫推行運之零借,命宮之過氣,都當如此。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指的是陰和陽,萬物都有陰有陽,時辰也是,子寅辰午申戌屬六陽時,丑卯巳未酉亥屬六陰時,子時是從23時至1時,跨越兩天,理應從零時為農曆一日之始。

出生時辰


四柱八字

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最大的是出生的月令,再來才是時辰,而因年柱離日柱較遠,所以出生的年份在八字學里影響命盤之力道較月、時為薄弱,但因為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所以在眾口鑠金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的會去看重生肖的效應,然而,出生之時辰關係著一個人的下半輩子。如換算成紫微斗數之宮位,則時柱是相應於子女宮、僕役宮也與事業宮有些牽連。
有些人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得知出生之時辰,然而依以下之資料,不但能幫助您得知自己先天上的性格,也能有助於對自己出生時辰的認定。

子時出生

個性剛強,性急。做事易見反覆不定。招惹是非之機會大。父母、配偶之助力大。是具有白手起家之能耐。

相關人物


子時出生

古代
1112年11月19日——王十朋,宋代政治家、詩人。
1389年8月30日——薛瑄,明代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
1625年8月25日——費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思想家。
1711年9月25日——愛新覺羅·弘曆,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6年10月17日——洪亮吉,清代大臣、經學家、文學家。
1752年12月11日——葉世倬,清代官員。
近現當代
1748年12月20日——丁秉仁,清代通俗小說家,著有《瑤華傳》。
1764年2月21日——阮元,清中後期官員、學者。
1785年8月30日——林則徐,清中後期大臣、民族英雄。
1791年3月9日——劉寶楠,清中後期學者。
1793年4月27日——駱秉章,晚清的中興名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和書法家,湘軍的統帥之一。
1794年9月22日——丁晏,清中後期校勘學家。
1811年1月2日——李善蘭,近代數學家。
1842年8月6日——王先謙,近代學者。
1856年1月24日——何剛德,近代官員。
1871年8月14日——愛新覺羅·載湉,即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

子時逝世

古代
1694年9月23日——丁思孔,清朝官員。
1810年3月1日——吳省蘭,清中葉藏書家,和珅的老師。
1832年3月1日——孫爾准,清朝大臣。
1835年9月25日——盧坤,清朝大臣。
近現當代
1840年10月2日——戴均元,清代大臣。
1855年11月3日——劉寶楠,清代學者。
1904年8月4日——王鵬運,晚清官員、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