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魚

張志魚

(1893-1961)又作張志漁,字瘦梅,號通玄,北京人。善書畫、治印,最精於竹刻,最將名人書畫縮刻於竹刻扇骨上,不失原作精神。曾刻扇骨八千餘柄,造詣極深,是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范節庵,王竹庵皆出張門。獨創沙地留青皮雕法,曾設“寄斯庵美術社”於北平勸業楊三樓鬻刻,所作以花卉為多。晚年寄居上海,卒年七十餘歲。

學生評價


拜師

十七歲時,我除了刻印之外,又對竹雕藝術發生了興趣。經父執介紹又拜北派刻竹大師張志魚為師學習刻竹。記得張老師寫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刻,我小心地刻了兩天完成作業,他看后很滿意,並說:竹有竹紋,刀子運用不當容易跑刀而撕裂竹紋。又講了刻竹北南兩派運刀的不同。他創始的北派執刀法是執刀如執筆,入刀直行,不能橫行,比南派筆劃略深些,行刀要粗獷明快,要刻出完美的形質和生動的神韻。所以刻竹者要能書善畫,要有志學刻竹,也要學畫,懂得畫法和畫理。後來他又把我介紹給章維漢老師學畫。章老師字浩如,前清如意館的宮廷畫師,人品好,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能。章老師因材施教,知我喜愛畫梅,特傳授我小寫意勾勒填色畫梅法。他說宮廷里喜歡將這種小寫意畫梅嵌作隔扇心。

授業

我學習書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張老師的北派刻竹,根據老師喜歡夜間刻竹的習慣,我也經常陪他熬夜。在夜間學藝,幫他刻些扇骨等,我刻好后再給他修整一番。在長期實踐中,我一點點地學習他的刻竹技法。張老師的北派刻竹有許多創新手法,為他首創的沙地留青皮雕法,就很受時人歡迎。他從南方特定帶青皮的扇骨,刻成陽文書畫,然後將地子剷平,再用刀尖挑出砂粒形狀,經過打蠟,地子呈黃沙粒狀,畫面是嫩綠色,極為雅緻美觀。再有是他利用湘妃竹的花紋,刻成梅花朵,用地子雕出枝幹后,將其餘部分剷平,挑出沙狀,製成湘妃補花巧雕,極具欣賞價值。張老師無論雕刻、工筆或寫意花鳥,還是摹刻泉幣秦漢瓦當,浮雕、淺刻出來都恰到好處,令人愛不釋手,頗受當時文人學者的稱讚。這些技法經過老師的耐心傳授和自己的刻苦學習,我都逐步學到手。從1936年起,經張老師和壽石工、徐燕孫、章浩如、陳半丁等老師的推薦,我開始在榮寶齋清秘閣等南紙店掛單鬻刻,直到解放后的十幾年間,我刻售出的扇骨三千多柄,還有筆筒腕枕等多件,可惜這些刻件的拓片今已不存了。
琉璃廠雕刻三絕:刻銅的張壽丞、刻瓷的朱友麟、刻竹的張志魚。

藝術作品


張志魚書法
張志魚書法
張志魚刻章
張志魚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