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興寺閣

真興寺閣

真興寺閣是由宋朝作家蘇軾創作的五言古詩

作品賞析


這篇五言古詩作於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這一年作者以直言極諫策問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進入仕途。詩作於鳳翔,為《鳳翔八觀》中的一篇。真興寺閣在鳳翔城中,高十餘丈,宋初節度使王彥超建(據《鳳翔志》)。
詩的起筆四句從“山川與城郭”至“浩浩同一聲”,總寫此閣的高峻。詩人登臨閣上,但覺山川城郭,冥冥漠漠,彷彿同為一個形體。世人紛雜的聲音,和鴉鳴鵲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這四句起得突兀,寫得極為傳神。化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擴大,寫的是憑高縱目,所見各類形態,曠遠微茫,所聞的種種音響,也難以辨別的景況。次四句由閣之高而引起遐想。前兩句故作設問:“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意思是,這真興寺閣,究竟有幾多高呢?又是何人所營建的呢?后兩句“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用形象化的語言,先回答“幾何高”這一設問。作者說:登臨此閣,幾乎側著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陽落山(這是俯視所感)。伸出手來,竟可以攀摘飛星(這是仰觀所覺)。兩句用虛寫表明實際感受,生動恍惚,極誇張之能事。接著以“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赬”兩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設問“何人之所營”。作者說:當年王彥超將軍,以鳳翔節度使加中書令的身份,駐節鳳翔府,曾經伐木於州南的赬山,建成此閣。“王中令”,即王中書令的簡稱。他因何建閣,作者並沒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寫真留閣下……與閣相崢嶸。”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閣之後,曾在閣下留有畫像,他面色鐵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將軍的氣概。他身長八九尺,此像與此閣都崢嶸高峻,給人以威嚴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詩的最後,作者以“古人雖暴恣”等六句,寫詩人的所感。作者認為有些古人(包括詩里的王中令),其人雖說恣睢暴戾不足稱道,但他們所作之事,也使世人為之驚奇。即以此閣而論,登者尚且感到驚訝吁喘,不知道建閣之人,具有何種膽量,能泰然勝任。結尾“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強語氣說:君如不信,何不觀看此閣,則知王中令,亦為勇猛英傑之輩,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來看待他的。
全詩饒有俊爽高邁之氣,寫閣寫人,都用主動形象的詞采。作此詩時,作者年方二十六歲,豪邁英爽,正是壯年作品的特徵。陳衍評此詩說:“此坡公五古之以健勝者。”(《宋詩精華錄》)評價很中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真興寺閣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