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公主墓誌
汝南公主墓誌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為其撰寫墓誌。此是草稿,蕭散虛和,遒媚不凡。下為汝南公主墓誌。
虞世南書,貞觀十年(636)十一月作,行草書,墨跡。18行,行12-15字不等。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為其撰寫墓誌。此是草稿,蕭散虛和,遒媚不凡。每個人的執筆、下筆方式都有一定的習慣性,這是在長期、反覆的操練中適應而成的。因而同一人寫出的楷書與行書,儘管字體形態、間架結構有所不同,但在筆法、風格上總有一線貫通之處,在面貌上有著共同點。如歐書外露筋骨,虞書則內含剛柔,這不僅見於二人楷書,而且見於行書。故言“永興真行如秀嶺危峰,處處間起”,是貼切的比喻。
王世貞云:“昔人於永興、率更書,俱登品神妙間,而往往左袒永興。余初不伏之:以余之肉,似未勝歐骨,蓋謂正書也;晚得永興《汝南公主墓誌》草一閱,見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態,種種有筆外意。”此墓誌書法圓活,不及正書沉厚,故後世有人疑為米芾書。
公主諱,字,隴西狄道人,皇帝之第三女也。天潢疏潤,圓折浮夜光之采;若木分暉,穠華照朝陽之色。故能聰穎外發,閑明內映,訓范生知,尚觀箴於女史;言容成則,猶習禮於公宮。至如怡色就養,佩帉晨省,敬愛兼極,左右無方。加以學殫綈素,藝兼鞶紩,令問芳猷,儀形閨閫。厶年厶月,有詔封汝南郡公主。錫從珪瑞,禮崇湯沐,車服徽章,事憂前典。屬九地絕維,四星潛曜,毀瘠載形,哀號過禮,繭纊不襲,壃酪無嗞,灰琯亟移,陵塋浸遠,雖容服外變,而沉憂內結,不勝孺慕之哀,遂成傷生之性,天道佑仁,奚起冥漠,以今貞觀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
《汝南公主墓誌》的書風是純粹的二王趣旨。也許因為如此,後人竟把此作混同於專精大王的宋人米芾書法,指此為米南宮所撫,但細細玩味其行氣筆勢,當非尚意的宋人所能為,歸於唐書還是比較穩妥的。署款為“貞觀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是年虞世南已是衰然一頹翁,筆力仍如此強健、動作仍如此肯定精到,的確是一代宗師晚年爐火純青的風範。“天潢疏潤,圓折浮夜光之采;若木分暉,穠華照朝陽之色。”、“聰穎外發,閑明內映”,是碑誌墓銘中的泛泛捧場語,以之溢美長於深宮、誰也未曾一睹芳顏的汝南公主,不如移來作為此稿書法讚辭;在初唐諸家中,能有一手如此俊秀而灑脫的行書是十分罕見的。歐陽詢的墨跡行書《張翰思鱸帖》、《千文》偏狹瘦長,氣局遠遜於此,而褚遂良的行書墨跡不傳,楷書又皆太重裝飾趣味,歐拙褚巧,皆不如虞世南的恰到好處。由是,我們又可以將此稿視為初唐書壇上行草書的代表作——是以承繼王右軍的魏晉風度、又完全迎合“今上”太宗的崇王口味的一種楷范。
虞世南(558—638),唐初書法家、文學家。字伯施,世居慈溪北鄉鳴鶴場。虞氏在慈溪為世家,祖、父、叔、兄俱有重名。叔父虞寄,為陳朝中書郎,因無子,以世南繼后,故字曰“伯施”。
虞世南身體文弱,博聞強記。少年時與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學廣識的顧野王為師。十餘年勤學不倦,學到緊要處,累旬不盥櫛。尤喜書法,與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徵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徵看后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一生經歷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秘書郎,后遷起居舍人。當時世基任內史侍郎,權傾當朝,榮華無比,妻子所用被服,尤勝王侯。虞世南雖與世基同住,仍以勤儉務本。隋滅后,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後來又擔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書寫《列女傳》,沒有臨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氣默寫出來,不錯一字,贏得朝中文士的欽佩。
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於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后斂容反省。他一再勸阻唐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唐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都象虞世南那樣剛正忠烈,天下何憂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后,屢次上表求退,不許,被封為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卒於長安,享年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