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羅鎮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轄鎮

榜羅鎮,隸屬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地處定西、天水市轄區的交界地帶,行政區域面積28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榜羅鎮有戶籍人口39498人;截至2020年6月,榜羅鎮下轄1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文峰村。

2011年,榜羅鎮財政總收入40萬元,比上年增長9%,年末各類存款餘額101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8%,各項貸款餘額6312萬元,比上年增長20.6% ;2018年,榜羅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歷史沿革


1949年以前,設榜羅鎮。
1949年,改設榜羅區。
1958年8月,改設榜羅公社。
1961年7月,改設榜羅區工委。
1964年5月,恢復榜羅公社。
1983年9月,改榜羅鄉。
2001年11月,改榜羅鎮。
2004年6月,撤鄉並鎮,青堡鄉以及文樹川鄉所轄文川、南家坡、文樹川、李家坡、陳家窯5村併入榜羅鎮。
歷史事件
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張聞天、王稼祥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七千傳聞人到達榜羅鎮,當時的榜羅國立小學為中央領導人提供了大量的報刊雜誌,使在哈達鋪了解到的陝北有紅軍根據地的情況得到了進一步證實。9月27日晚,毛澤東在原榜羅小學校長室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鎮會議”。會議按照毛澤東在哈達鋪提出的到陝去的行動計劃,在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進一步研究紅軍落腳點問題之後,正式決定並宣布改變俄界會議關於到鄰近蘇聯邊界的地方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到陝北去會合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鞏固和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把陝北作為領導中國載命的大本營。榜羅鎮會議乇底結束了紅軍長征長期沒有落腳點而四處轉戰的局面,從而為紅軍長征勝利完成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找到了理想的落腳點。榜羅鎮會議是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繼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二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因而彪炳史冊,功垂千秋。
全軍連以上軍政幹部千人會議
1935年9月28日凌晨至中午12點多,陝甘支隊在原榜羅小學南側打麥場上的核桃樹下召開了全軍連以上軍政幹部千人大會,傳達貫徹榜羅鎮會議精神,進行進軍陝北的總動員。同時於當天下午整頓軍容軍紀、補充兵員、籌備物資並休整,晚上各連隊還舉行了氣氛熱烈的聯歡晚會。從此,中央紅軍從這裡走向陝北,走向勝利。
七律·長征》詩首次發表
1935年9月29日清晨,毛澤東隨林彪一縱隊始向通渭縣城進發,傍晚進入通渭縣城。在通渭縣城文廟街小學接見林彪一縱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毛澤東首次朗誦了氣勢磅礴的《七律·長征》詩。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詞以特有的方式在通渭發表了。
盛大的文娛晚會
1935年9月30日,陝甘支隊在偽縣政府禮堂召開軍政幹部會議,再次進行軍事總動員。傍晚在縣城南門外柳樹灘舉行了全軍文藝聯歡晚會,晚會上,毛東雙一次充滿激情地朗誦了《七律·長征》詩。由於有了落腳點,晚會氣氛十分熱烈,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盛大的晚會。
紅二、四方面軍過境榜羅1936年10月12日,由賀龍、肖克、任弼時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第二軍、第三十二軍進入榜羅鎮並留宿一晝夜。1936年9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先遣部隊過境榜羅鎮,10月份主力部隊進入榜羅鎮並留宿兩天一夜。

行政區劃


榜羅鎮
榜羅鎮
截至2020年6月,榜羅鎮下轄1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
陳家窯村廟灘村
紅星社區青堡村
文峰村張川村
岔口村張家灣村
孟上川村張家坪村
大庄村閻家灣村
雙峰村毛家店村
積麻川村先鋒村
四新村文樹川村
坪道村文川村
桃園村南家坡村
紅峴村李家坡村
毛家灣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榜羅鎮地處定西、天水市轄區的交界地帶,東與常家河鎮接壤,南與天水市的甘谷武山2縣相接,西與隴西縣的和平、渭陽2鄉相連,北與什川鄉毗鄰,距縣城50千米 行政區域面積280.54平方千米。
榜羅鎮
榜羅鎮

地形地貌

榜羅鎮境內地處黃土高原,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樑綿延,溝壑縱橫,境內最高點位於雙峰梁,海拔2150米;最低點位於毛家店村,海拔1810米。

氣候特徵

榜羅鎮境內屬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6.4℃,1月平均氣溫-6.5℃,7月平均氣溫17.8℃,無霜期年平140天,生長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436.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

水文

榜羅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清溪河,流域面積119平方千米,流經文峰、坪道、張家坪、先鋒、毛家店5村,長14千米,徑流總量2345萬立方米。

自然災害

榜羅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低溫冷凍、乾旱、風雹、洪澇等,2011年7月25日15時30分,本地遭受特大風雹、暴雨襲擊,致使文川、李家坡等12個村、80個村民小組的10480人嚴重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700萬元。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榜羅鎮轄區總人口4081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26人,城鎮化率2.8%,另有流動人口8210人,總人口中,男性20983人,佔51.4%;女性19835人,佔48.6%;14歲以下7716人,佔18.9%;15—64歲29538人,佔72.4%;65歲以上3564人,佔8.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0798人,佔99.9%;有少數民族20人佔0.1%,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長率3.4‰。
截至2018年末,榜羅鎮有戶籍人口39498人。

經濟


2011年,榜羅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17.3萬畝,人均4.4畝,其中梯田面積5.4萬畝;林草面積1.6萬畝,農業總產值15110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生產糧食33063噸,人均833千克,其中小麥4062噸,玉米26001噸,馬鈴薯30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胡麻、中藥材、蔬菜等,胡麻產量955噸,中藥材產量80噸,蔬菜產量80噸。
2011年末,榜羅鎮有商業網點120個,職工13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62萬元,比上年增長4.8%,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750萬元。
2018年,榜羅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榜羅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5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23所,在校生3177人,專任教師29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制學校5所,在校初中生950人,小學生1870人,專任教師13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高中1所,在校生1003人,專任教師118人,主要學校有榜羅中學,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317萬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榜羅鎮村有文化室24個,各類圖書室24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榜羅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分院2所,村衛生所24個;病床40張,專業衛生人員31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000人次,住院853人次,手術45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6843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榜羅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4戶,人數76人,支出14.1萬元,比上年增長0.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43戶,人數6451人,支出673.3萬元,比上年增長51.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61戶242人,支出59.4萬元,比上年增長57.4%;農村醫療救助232戶,民政部門資助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0人次,共支出137.5萬元;農村臨時救濟6人次,支出0.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優撫對象61人,發放撫恤金30.5萬元,比上年增長19.3%;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122人,參保率為91%。
城鎮建設
榜羅鎮
榜羅鎮
全鎮共有農二級道路建設項目10條,其中有8條46公里實現了鋪砂化,惠及8村60餘社群眾。自籌資金修通農路32條181.6公里,涉及14個村90餘社,其中通村農路6條68公里,路面寬全部達到8米;新修通社農路11條55.6公里,累計投勞投工11萬人(次),群眾自籌資金38萬元,鎮政府投入資金26萬元。2007年建設農路28條88公里,全鎮有18個行政村實現村社道路網路化,社社都能通汽車。

交通


榜羅鎮有馬(營)隴(西)省道過境,境內長110千米;常(家河)榜(羅)公路過境,境內長60千米;通(渭)高(廟山)公路過境,境內長65千米,境內村村通公交車,2011年末,榜羅鎮客運站1處,日均客運量120人次。

自然資源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鎮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地帶,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冷涼氣候區,適宜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農作物,境內大面積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作物,其中小雜糧包括蕎、花蕎、豌豆、油菜、胡麻等經濟作物,境內盛產優質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種優質的上等副食,優質冬梨遠銷天水、臨夏、陝西等地,譽馳各地,依據廣袤的土地資源優勢,境內大面積種植牧草,大力發展養殖加工業,主要以養豬、牛、養雞等為主,榜羅生豬市場交易活躍,年交易量達50餘萬頭,加工產業主要以草辮加工業為主,草辮產品遠銷廣東、香港、河北、山東和東南亞各地,草辮是支柱地方經濟的一大優勢產業,現建成有深州草辮製品加工廠,年產值150餘萬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今天的榜羅鎮,已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它已是一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在向小康路邁進的小城鎮。城鎮建設步伐加大,一樁樁樓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市場繁榮,經濟活躍,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文化


榜羅鎮
榜羅鎮

旅遊


景點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自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人傑地靈,
經濟繁榮昌盛,社會安定團結。榜羅自古以來就是商家雲集、賈客會聚之地,也是通渭四大名鎮之一,她有著聞名遐邇的歷史輝煌篇章—“榜羅鎮會議”,有著通渭八景之一的“桃嶺紅霞”,有著夫妻詩人巨匠秦嘉、徐淑桑梓故里的驕傲,有著華夏文化遺產—秦長城遺址的歷史文化瑰寶,有著莊嚴肅穆的省、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榜羅鎮有著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亮麗風景。據史料記載,榜羅鎮桃園村有山嶺名桃嶺,每當桃花盛開時,紅艷艷的桃花遍布山嶺,猶若天上的紅霞,故譽稱“桃嶺紅霞”。清代文人蒲瑞卿有詩曰:“路向桃源去,霞從嶺上飛,一時紅爛漫,花氣襲人衣”就讚譽了當時“桃嶺紅霞”的自然風景壯觀,而今這裡是一片佔地350餘公頃的茂密樹林,以綠油油的明亮色調妝扮著黃土塬地表。距離1公裡外的桃園塘壩與之遙相輝映,落日的夕輝撒在塘壩的水面上,發出金黃色的誘人色調,站在桃園林場的山嶺上,遙望水面上的金色輝光,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牛郎織女女的神話傳說,她們正在守護著榜羅的這片熱土,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站好崗、值好班。
榜羅長征紀念館
榜羅長征紀念館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有著歷史遺傳的古迹和文化的瑰寶。省道馬隴公路附近的榜羅四新村山嶺上有秦長城堡壘高聳矗立,登極遠眺,榜羅四周風貌盡收眼底。榜羅桃園村據傳是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生活過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無缺地保留著鴛鴦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詩人的名篇佳作,歷代傳頌,家喻戶曉。東漢桓帝時期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和徐淑生於榜羅鎮。秦嘉,字士會,故里在今什川鄉大灣村秦家坪(原屬榜羅鄉);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羅鄉桃園村徐家窯。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學,青年時就已才華出眾,精詩善文步入躋當代詩壇,被稱作夫妻詩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詩》,五言《贈婦詩》,徐淑的五言《答夫詩》等,都受到歷代詩論和詩選家的稱讚。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芒文類聚》,粱朝鍾嶸等著《詩品》,明代胡應麟的《詩藪》,清代沈德潛所著《古詩源》等均有收錄,一致認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們的傑作,對以後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榜羅鎮不僅有輝煌的昨天,而且有燦爛的今天。榜羅寬敞暢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為了肯定榜羅鎮會議的歷史地位,緬懷先烈業績,弘揚長征精神,當地政府和群眾在上級各級黨政機關的關懷支持下。於1979年完成了榜羅小學的搬遷及重要遺留文物的徵集工作,並在原址修建了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館包括榜羅會議遺址和革命文物陳列室兩部分,當年毛澤東主席住宿及舉行榜羅會議的校長室完整地保持著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們參觀,革命文物陳列室里陳列著紅軍在榜羅鎮期間遺留下的標語,背簍、子彈箱、文件袋、水瓢、麵杖等珍貴文物260餘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二級文物3件。建館以來,榜羅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已接待並教育影響了全國各地海內外各界友人數百萬名,並先後被省、市公布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殊譽。2003年8月1日,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大門順利落成,並在這裡成功地舉行了通渭縣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
軍76周年大會暨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揭牌儀式,榜羅人民以此為契機,走上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明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