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瘦燕

我國著名針灸學家和教育家

陸瘦燕(1909~1969年),江蘇崑山縣人。出生於上海市嘉定西門外嚴廟鄉一個針灸醫師家庭。其父李培卿,育有6子2女,陸氏排行最小,因出嗣陸門,故改姓為陸,遷居崑山(有書記載陸氏出嗣舅家,純屬誤傳)。陸氏幼年精讀《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類經》、《針灸大成》等書。並勤練書法,字體蒼勁有力,自成一格。

陸瘦燕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針灸學家和教育家。他少年時隨父習醫,得其真傳,18歲即在上海懸壺濟世,因針刺沉痾,屢見奇效,求治者絡繹不絕,成為一代名醫。他開創了針灸實驗之先河,還開辦了“陸瘦燕朱汝功針灸學習班”,在國內外針灸界頗具影響。“陸氏針灸療法”已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與會人士充分展現了陸瘦燕先生在針灸學臨床、科研、教學方面的學術成就,以及對當下針灸學發展的啟迪。

任職


陸瘦燕
陸瘦燕
1927年後,陸氏先後在崑山及上海開業,數年後,診務日隆,求診者絡繹不絕。建國后,歷任第二軍醫大學中醫顧問、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教研室主任、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針灸科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中醫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針灸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陸氏建國前,曾在滬報上刊載《燕廬醫話》,宣傳針灸知識;並撰寫了《針灸正宗》第一集“中風預防法”、“金針實驗錄”和第二集“金針心傳”、“穴位釋義”。又於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醫師共同創辦“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及針灸函授班,並改進針具,創製了“瘦燕式”毫針,製造與人體等大的針灸經絡穴位模型,親自編寫了講義。函授學員遍及國內外,並在東南亞創辦了“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分社。為針灸醫學的開拓和傳播作出了貢獻。

創作


他主持編寫了《針灸學叢書》,先後出版了“叢書”中的《經絡學圖說》、《腧穴學概論》、《刺灸法匯論》、《針灸腧穴圖譜》等分冊,其中《針灸腧穴圖譜》還被國外出版社翻印發行。“叢書”其他文稿如《針灸穴名解》、《針灸歌賦選釋》等,未及出版,在十年動亂中被焚毀。發表的論文有“從針灸的辨證論治程序談到處方配穴原則”、“經絡學說的探討與針灸療法的關係”、“針刺補瀉手法的探討”、“經氣的探討”、“有關十二經脈病候中‘是動所生病’的探討”、“切診在針灸臨床的應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臨床初步觀察”等。

主要業績


陸瘦燕在40餘年的針灸生涯中,全力研究經絡學說,用以指導臨床,並詮釋針灸學的各項理論。注重全面切診,整體辨證;重視爪切,善施行氣、補瀉手法;處方配穴靈活適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
精研針刺手法,熱補涼瀉有得
陸瘦燕
陸瘦燕
陸氏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正確運用針刺手法是取效之關鍵,尤其在治療臟腑病時,運用補瀉手法,療效確比不用補瀉手法為佳。他在臨床上應用雙手爪切進針,病者往往毫無痛感,然後以全身之力運於右手持針腕部,繼而運之大拇指、食指、中指進行施術,其手法特色成為他的一個診療特點。陸氏將手法的作用,區分為候(催)氣、行氣及補瀉三類。指出所謂“候氣”或“催氣”,乃是促使針不得氣的方法。所謂“行氣”,是宣行氣血直達病所的方法。所謂“補瀉”則是針對疾病虛實而設之刺法。
陸氏將這二種複式手法,從源到流,從理論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闢的討論,認為其出處就現存資料而論,以明代徐鳳著《針灸大全》中的《金針賦》為最早,並將這兩種手法的具體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陸氏以自已的體會,提出手法成敗的主要關鍵在於:①切實掌握進針、退針的層次分明,提插均勻。②刺激須適度。③施術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進行。④須囑病者留意針感,以免忽略輕微的感應,但不要暗示。⑤如果3度施術目的未達到時,結合10~15分鐘的留針,往往可以提高療效。
據陸氏的經驗,熱感往往在酸脹感的基礎上產生;涼感則多產生於沉重感的深化。至於涼熱感應出現的部位,可因人而異,有的先在施術部位開始,逐步擴散,有的則先出現在對側。
權衡緩急,處方配穴有常有變
陸氏認為,針灸處方配穴,也和內科處方用藥一樣,有其一定的組成規律,決不是病在那裡就針哪裡,而要整體辨證,識別標本,權衡緩急。一般以局部和鄰近病所的腧穴為主穴,以經絡循行所到處四肢的腧穴為配穴進行處方。陸氏還常用五輸穴子母補瀉配穴,治療臟腑病;八脈八穴、八會穴治療相關病症;郄穴治療急性疾病等,都取得滿意的療效。
慣用毫針,提倡溫針、伏針、伏灸
陸氏慣用毫針,認為毫針纖細靈活,進針時可減少疼痛,運針時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損傷較少,不傷正氣,所以比其他針具安全,可用於針治全身各穴。但由於毫針針體細軟,容易彎曲,因此,他十分重視針具的製作和保養。當時陸氏使用的均是自己製作的金質毫針,他認為針具的好壞,主要在於針柄燒得是否均勻緊湊,針尖是否圓利得當,在他的倡導下,逐步發展成目前的部定的“松針形”毫針針尖的統一規格。每日診畢,對使用過的針具他都逐一整修,務使針體挺直,無彎曲,無缺損,針尖沒有勾毛。溫針首見於仲景傷寒論》,但卻被後人視為俗法而不用。陸氏秉承其父的經驗,體會到溫針不但有溫行經氣的功效,還有幫助加強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他認為針尾加艾燃燒,藉艾火的溫熱,通過針體的傳導,可以透達肌膚深部。當經氣虛損時,用補法配合使用溫針,能幫助經氣運行,起溫陽補益的作用;當經氣為外邪所閉阻時,用瀉法使邪氣宣洩,經絡通暢,配合使用溫針,可加強血氣的運行,達到去壅決滯之目的,故不論在補法或瀉法時均可應用。當對高熱、局部紅腫或抽搐、震顫等不能留針的病例,一般不宜施用。
陸氏認為溫針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治療方法,溫針的作用是取其溫暖,藉以幫助針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熱,振陽溫經而起陷下。因此使用溫針時,艾炷不宜過大過多,一般只須1壯即可。
“伏針”、“伏灸”在前人文獻中無從考稽,但陸氏在隨父臨診及自己數十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伏天天氣炎熱,人體腠理開疏,陽氣旺盛,此時或針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處的外邪容易隨汗外泄,無論補虛瀉實,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喘病,每遇秋冬發病,若能在伏天進行灸治,取大椎、身柱風門肺俞厥陰俞天突膻中等穴,到冬季可減輕發病或不發病,連灸三個伏天,可望痊癒,這是冬病夏治的一種有效方法。
溫針、伏針、伏灸由於療效顯著,很受病者的歡迎,在陸氏的大力提倡推廣下,為許多針灸醫家所採用,成為針灸醫學的一大流派。

科研成果


建國后,與原上海教學模型廠協作,設計創製了中國第一台大型光電顯示經絡腧穴電動玻璃人模型與第一套脈象模型,分別獲1964年國家工業產品二等獎、三等獎。

主要著作


陸瘦燕著作
陸瘦燕著作
陸氏 畢生從事針灸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並致力於針灸學術研究。他與夫人朱汝功共同整理,總結了經絡、腧穴、刺灸、治療等方面得系統理論和臨床經驗,編寫了《針灸學習叢書》,先後出版了“叢書”中的《針灸正宗》、《經絡學圖說》、《腧穴學概論》、《刺灸法匯論》、《針灸腧穴圖譜》等分冊,其中《針灸腧穴圖譜》還被國外出版社翻印發行,對推動針灸學術得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外,陸氏還發表了二十多篇論文,其內容涉及經絡、腧穴、經氣、經脈病候的探討,針刺手法的分類與臨床觀察,針灸辨證處方配穴的原則,針灸臨床治療經驗等,對針灸理論進行了深刻的闡發,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卓然成家,被香港《大公報》譽為“針灸大王”而馳名海內外。

醫學貢獻


陸氏16歲中學畢業后,立志隨父學醫。他天資聰穎,又自幼耳濡目染其父針灸治病救人的奇效,故夙興夜寐,勤奮攻讀,秉承家學,針術精湛。1927年後,陸氏先後在崑山及上海開業,業務日益興隆,求診者絡繹不絕。
在舊社會,中醫受到歧視,針灸更被斥為“不科學”,與江湖術士等量齊觀,政府企圖取締中醫。陸氏認為必須重視對祖國醫學理論的整理和發揚,提高中醫隊伍的業務水平,加強中醫隊伍的團結,才能振興中醫事業,為此,他竭盡全力,在上海報刊上開闢《燕廬醫話》專欄,宣傳針灸知識,弘揚祖國醫學理論;並整理針灸醫籍,結合臨床經驗,撰寫了《針灸正宗》第一集——“中風預防法”、“金針實驗錄”和第二集——“金針心傳”、“穴道釋義”。又於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醫師共同創辦“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及針灸函授班,親自編寫了講義,函授學員遍及國內外,並在東南亞創辦了“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分社。為針灸醫學的開拓和傳播做出了貢獻。

成績


陸瘦燕著作
陸瘦燕著作
1 952年他抽出部分時間參加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工作,為名中醫服務於國家醫療機構起了先行作用。1953年他被聘為第二軍醫大學中醫顧問。1958年後任上海中醫學院針灸系主任和附屬龍華醫院針灸科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針灸學會主任委員等職。1959年,中央衛生部委派他作為中國醫學代表團成員,到蘇聯講學、會診,回國后,被任命為國家科委委員。在“文化大革命”中,陸氏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於1969年4月27日被迫害致死。1979年2月,平反昭雪。

學術特點


陸氏習慣用毫針,並將毫針進行改進,創製了“瘦燕式”毫針。
陸氏改變自古相襲隔衣進針為暴露體表進針,以皮膚和針具消毒等針刺新方法,為現在針灸操作常規奠定了基礎。他還開展針灸治療聾啞研究及首創針刺麻醉等科研工作。1959年,作為中國醫學代表團成員,去蘇聯講學、會診,系統地將針灸學向國外作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