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義慈
扶余義慈
扶余義慈 (599年—660年),即義慈王,公元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是三十代武王扶余璋之長子,曾被譽為“海東曾子”。
扶余義慈在位期間,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奪取數十座城池,又拒絕向唐帝國朝貢,抗拒唐高宗下詔,拒不歸還領土給新羅,雄峙海東。
公元660年,唐與新羅聯軍共擊百濟,扶余義慈固守國門,然而失敗,被俘虜至唐東都洛陽應天門。後來,義慈王在洛陽定居並病逝,埋葬於今洛陽邙山鳳凰台村。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義慈王即位后,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
扶余義慈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奪取其四十餘座城池,發兵駐守。又謀取棠項城,阻絕了新羅向唐朝貢的道路。新羅告急,唐太宗遣使送出詔書開導勸解。
後來義慈王聽說唐太宗在討伐高麗,於是趁機奪取新羅七座城池;隨後,又奪取十多座城池,於是不再向唐帝國朝貢。
唐高宗即位后,扶余義慈向其派出使臣問候,唐高宗對扶余義慈頒下詔書,責令其歸還侵佔的新羅領土。
然而,扶余義慈抗拒不從,繼續進攻新羅。永徽六年(655年)新羅又向唐高宗控訴百濟等國又攻取其三十座城池。
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亟欲,國政開始混亂。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泗沘城(今扶余郡),義慈王固守熊津城(今公州),蘇定方猛烈進攻,百濟大敗。蘇定方進而直逼百濟都城,百濟全國悉數抵抗,仍被蘇定方攻破。扶余義慈被俘獲至大唐東都應天門
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鎮泗沘城,蘇定方將扶余義慈、太子隆、小王孝寅,大臣將領五十八人擄至唐,十一月,獻俘於大唐東都洛陽則天門(后改稱應天門),唐高宗責問後下詔釋放。
扶余義慈後來病死洛陽,謚號紹,葬於洛陽北邙山,今洛陽邙山鳳凰台村。唐高宗“特許其舊臣赴哭”,並為他立碑。
父親:扶余璋
兒子:扶余隆
義慈王埋葬於洛陽鳳凰台村。
自改革開放以來,穿著光鮮的陌生人出現在村頭祭祀,打聽得知,這些人是義慈王的後人,過來祭祀祖先。由於年代久遠,扶余義慈墓地已經找不到了,他的後代只好在村頭祭祀。“每次義慈王的後人過來祭祀,不僅會吸引本村的人前來觀看,也會在周邊村莊引起不小的轟動。”
2000年9月,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郡守俞炳敦先生代表扶余郡官方,特地將洛陽北邙山20公斤“靈土’帶回,在扶余郡設立祭壇,舉辦隆重的發鞠祭、下棺禮,以及固有祭奉安式之後,又舉辦招魂祭祀,最終將靈土安放於扶余郡陵山裡被指定為史跡第14號的古墳群內,告慰別世1300餘年的扶余義慈亡靈。
今韓國忠清南道陽化面(原百濟都城所在)住民,每年9月13日至14日兩天都要舉辦追慕、慰靈祭祀,由當地“留王山追慕祭祀促進委員會專職其事,在韓國頗具影響。
據報道,日本教科書多次出現“百濟義慈王發動軍事政變而掌權”等內容,被韓國指責其嚴重歪曲歷史。(扶余義慈是正規上位,並未發動政變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