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旺疃村
山東青島城陽區城陽街道下轄村
東旺疃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東北部,東臨鳳凰山,西靠西旺疃村和仲村,南連前旺疃村,北接即墨市前東城村和南庄村。村莊三面環山,一面靠虹子河水庫,山清水秀,風景優美。
目錄
鳳凰山、馴虎山有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加之蔥蔥鬱郁,與虹子河一道,把一個丘陵山村裝點的格外嫵媚。東旺疃土地3553畝,其中山嶺地佔73%,土壤多為沙壤土,適宜地瓜、花生、林果生長。建國以前,旺疃沙壤土種植的甜瓜就以脆、甜馳名,素有“西城蘿蔔旺疃瓜”之譽。特別是沉睡在旺疃山陵地下的數量可觀的礦藏麥飯石,更為東旺疃村的掘起蓄存著無限的能量。據焦氏祖譜載:明永樂二年,焦氏率四子由雲南烏沙衛牛角衚衕北遷時,長子遷山東高密、次子遷河北直隸、三子遷山東章邱、四子焦義先遷仲村,因嫌仲村地勢低排水困難,見仲村東北邊土地寬闊、山水景美,是塊開荒種地、牧馬放羊的佳地,就到此地定居下來,取村名旺疃。後分為前後兩村,后村定村名后旺疃村。1960年後旺疃村又以南北溝為界分成兩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兩個村,此村在溝東,故名。焦氏立村后,遲氏、李氏也先後遷來。1949年,全村372戶,1440口人。2002年,全村662戶,總人口1983人。全村有88個姓氏,主要姓氏為焦、李、孫,其中焦姓人口最多,有262戶,734口人。鳳凰山,位於東旺疃村東,山高海拔140.2米,因恰似一隻大鳳凰,歷史上又傳說此山落過鳳凰,故名鳳凰山。南北走向,南似鳳凰頭,北部曰苗山似鳳凰尾,山頂是鳳凰身子,東西兩小山似鳳凰翅。明末,為防“鬍子”,人們在山頂部曾用石頭築過圍牆。山腰有一塊大青石,酷似一頭大青牛吃飽喝足后在伏卧著休息,名曰卧牛石。山腰處還有由幾塊巨石天然壘成的石屋,為人們天工造就了擋風避雨的好去處。山西北側有一清泉,泉水常年涌動,清涼甘洌,是泡茶、洗身祛邪的上好水,人們譽其為水母娘娘。馴虎山,在東旺疃東北部,與鳳凰山毗鄰。南北走向,有三個山頭。南山頭西側有一奇石,狀如蛤蟆趴在懸崖峭壁上,名曰蛤蟆石;中山頭有三塊圓巨石連體而立,好似三大饅頭,名曰餑餑石;北山頭頂部有老虎洞,深約6—7米,東西走向,出入兩口皆由巨石支撐覆蓋,山洞底部烏黑髮亮,據說是身大體重的老虎長期躥騰滾磨而就。古不其縣令童恢馴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馴虎山也可能是因此而得名吧!解放戰爭期間,為死守青島,國民黨把馴虎山、鳳凰山等山作為青島外圍重要的防禦陣地,派重兵予以堅守。為攻克青島,我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調集三十二軍和青島警備四旅,於1949年4月28日至5月3日,在這一帶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殊死的戰鬥,擊潰了國民黨軍隊,宣告了城陽地區的解放,使城陽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1961年後,村莊便成立了業餘柳腔劇團,自製與購買了樂器,群眾贊助並集體添置了道具,排練了《龍鳳面》、《小姑賢》、《借年》等20餘個劇目,在本村和周圍多個村莊巡迴演出,也曾應邀到王戈庄劇院進行過演出。1978年後,村莊組織了文藝表演隊,以跑高蹺、旱船、毛驢、扭秧歌、跳大頭娃娃等形式,參加鎮區民間藝術節,四次獲得城陽鎮文藝演出獎。東旺疃村民世代以農業為業,靠耕種山陵薄地謀生。建國以來,村集體開辦了粉房、翻砂廠等工副業生產,辟山陵地200畝種植桃、蘋果、梨等水果樹,雖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但也只能解決村民吃粗吃飽問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是改革開放為這個窮山村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勤勞樸實的東旺疃村民在管好承包田的基礎上,甩開膀子發展第三產業和個體企業,年家庭收入均在1—2萬元之間。據統計,2000年全村個體工商戶174戶,民營企業11家。在個體業戶中,尤以建築、運輸、商業、服務業見長。為推進村莊的兩個文明建設,1993年便評選出五好家庭108戶,1994年投資20萬元為村民安裝了自來水,1999年投資100萬元硬化、綠化了村莊主要街道。2000年劃地97畝建立招商工業區,投資30餘萬元進行水、電、路等硬環境建設,當年引進外資企業3個,私營企業8個,合同利用外資100萬美元。自1997年開始,村莊對7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金,其中70—89歲年補貼100元,90歲以上年補貼200元。隨著城陽區公路建設的日新月異和城區的不斷擴大,東旺疃村大片土地開發價值節節攀升,東旺疃村正在啟動鳳凰山工業園、馴虎山農業生態觀光園等重大工程,成為城陽區城東部燦爛奪目的金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