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祥

明末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卿相

程國祥,字仲若,號我旋。古關(今屬安徽歙縣)人,后遷居江蘇上元(今南京市江寧區)。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曾在多部門任職,仕途沉浮,最後官至東閣大學士,有詩名。程國祥為官清廉,致仕后居住南京,生活貧困。

人物生平


程國祥歷任確山光山知縣、大理寺右丞、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工部和戶 部侍郎等職。崇楨九年冬,升任戶部尚書。
明朝末年,軍費開支激增,國庫空虛。當兵部尚書楊嗣昌要求增加軍費時,不少人認為,既然國家拿不出錢來,就應當向地方增派各種稅收。程國祥反對這樣做,理由是各地災荒不斷,戰亂頻起,地方上已不堪承擔這種攤派了。他果斷地提出暫借“都城賃舍一季租”的辦法,籌集到了十三萬兩銀子。崇禎皇帝從這件事上看出程國祥很有才華,於是提拔他為東閣大學士,所以人稱他為“閣老”。
崇禎十一年改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位居次輔。次年致仕。國樣位居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習。卒后,家貧不能舉火。

明史記載

程國祥,字仲若,上元人。舉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歷知確山、光山二縣,有清名。遷南京吏部主事,乞養歸。服闋,起禮部主事。天啟四年,吏部尚書趙南星知其可任,調為己屬,更歷四司。發御史楊玉珂請屬,玉珂被謫,國祥亦引疾歸。其冬,魏忠賢既逐南星,御史張訥劾國祥為南星邪黨,遂除名。
崇禎二年,起稽勛員外郎。遷考功郎中,主外計,時稱公慎。御史龔守忠詆國祥通賄,國祥疏辯。帝褒以清執,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尋遷大理右寺丞。歷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遷工部侍郎,復調戶部。
九年冬,召拜戶部尚書。楊嗣昌議增餉,國祥不敢違。而是時度支益匱,四方奏報災傷者相繼。國祥多方區畫,亦時有所蠲減,最後建議,借都城賃舍一季租,可得五十萬,帝遂行之。勛戚奄豎悉隱匿不奏,所得僅十三萬,而怨聲載途。然帝由是眷國祥。
十一年六月,帝將增置閣臣,出御中極殿,召廷臣七十餘人親試之。發策言:“年來天災頻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晝見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務避嫌怨。有司舉劾,情賄關其心。剋期平賊無功,而剿兵難撤。外敵生心,邊餉日絀。民貧既甚,正供猶艱。有司侵削百方,如火益熱。若何處置得宜,禁戢有法,卿等悉心以對。”會天大雨,諸臣面對后,漏已深,終考者止三十七人。顧帝意已前定,特假是為名耳。居數日,改國祥禮部尚書,與楊嗣昌、方逢年蔡國用、范復粹俱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時劉宇亮為首輔,傅冠薛國觀次之,又驟增國祥等五人。國觀、嗣昌最用事,國祥委蛇其間,自守而已。明年四月召對,無一言。帝傳諭責國祥緘默,大負委任,國祥遂乞休去。
國祥始受業於焦竑,歷任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素。與其子上俱撰有詩集。國祥歿后,家貧,不能舉火。上營葬畢,感疾卒,無嗣。

人物事件


程國祥年幼時,家境貧寒,甚至“父死,無以為葬”,他的一位姓李的鄰居施地給他葬父,程國祥甚為感激,將家中惟一的老鵝送給了好心的李姓鄰居。後來,人們就將鄰居李家住的巷子,叫做“一鵝李家巷。”
程閣老巷
程閣老巷
退休后,人們把程國祥居住的巷子稱為“程閣老巷”,程閣老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新街口東南,東起洪武路,西至中山南路,其名稱保存至今。
程閣老自幼無父,家極貧寒,祖籍南京,上元縣百姓,他十數歲時,做牛角牛骨簪子賣錢養母。他家住在廬妃巷武學後街兩悶小房內,每早挑了擔子到內橋頂上銼磨簪子出賣,日夜辛苦,僅能糊口。一日,上元縣知縣在橋上過,程閣老因低著頭銼磨簪子.不曾站起,那知縣看見,怒道:“少年人便如此大膽,貌視官長,當街責五板。”【程閣老虧此知縣一激而發,亦如韓信之遇淮陰二少年。】他氣憤起來,道:“做官也不過讀書人起的,我難道就讀不得書,做不得官的么?”遂將擔子並傢伙摔得粉碎,歸家向母親哭訴,要去從師就學。母親道:“既有志上進,是極好的事,我家中辛苦紡織,或可得供柴米,但學錢無可奈何。”又想了想,道:“也講不得,我再忍飢受餓,每日幾文積下以做束修,成你讀書之志。”【賢哉母也,非此母焉能生此子?】他次日就到一個學館中去投師。那先生就是關爵的老父,是個年高飽學盛德名儒。學生中多有認得他的,向先生道:“他是每常在內橋頂上銼骨頭簪子賣的小程,他也來念甚麼書?”關先生見他十五六歲才來開蒙,問其緣故,他將無父家寒,並做簪受責,發憤讀書的話,哭訴與先生,這關先生大喜,道:“古雲,有志者事竟成,更有二句道得妙:
朱門生餓莩,白屋出公卿。
你既有這一番奮志,焉知你異日不為朝廷卿相?”因取學名為國祥。又道:“你既家寒,但願你肯讀,那裡爭你一個人的束修,我不要你的。”他感激先生了不得,果然日夜用功,寒暑無間,不數年,讀了滿腹文章。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竟連捷中了,歷仕到了閣下,但他做了一生清官,古人還有一琴一鶴,他連琴弦也沒一條,鶴毛也沒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