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略

漢語詞語

中略,拼音:zhōng lüè,一個詞的內部一個或多個音或字母的省略。出處《軍勢》。

簡介


[拼音]:zhōng lüè
[釋義]:一個詞的內部一個或多個音或字母的省略(如以di'mond作diamond或以fo'c'sle作forecastle)

古文典籍


《中略》命名為“御將統眾之計”,說的就是怎樣管理將領、統一軍隊的計謀、方法。本篇自己概括是“差德行,審權變”,和上略一樣強調以人為本,以德服人,但本篇主要特點是在用人上提到了“權變”,就是要以個人不同的特點而加以利用,雖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時完全可以不考慮這一點,只要其能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譎奇”和“陰謀”這些用人的策略。

作品原文

夫三皇 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 者,體天則 地,有言 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 功,四海化 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 者,制 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 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於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 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 謀。”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 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故聖王御 世,觀盛衰,度 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 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 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聖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 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夫高鳥 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 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 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 其心。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 離,威權一與 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駿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作品註釋

三皇:關於三皇的說法有很多。有以下幾種: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所引的《禮緯含文嘉》);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皇霸》);伏羲、祝融、神農(《白虎通·號篇》);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帝王世紀》)。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早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河圖》、《三五歷》)。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為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但是目前比較統一的看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
帝:指五帝。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這種說法因為經書地位的尊貴,因此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則:效法。
言:教化的言語。
讓:辭讓、推讓、謙讓。
化:教化。
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開創者:夏禹商湯周文王(或者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制:統治、管理。
矩:原本的意思是畫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此處引申為法度。
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會同。
王職:朝廷官員的職務。
以:憑藉、通過。
霸:指“春秋五霸”,這一名詞也有幾種說法。(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2)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孟子·告子下》)。(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夫差(《荀子·王霸》中楊倞注)。其中第二種說法較為常用。
用命:服從命令。
內御:請示上級,指由朝廷控制。
邀:追求。
為:因為。
附:依附。
以:用、通過。
暗主:昏庸的主子。
事:服侍。
蹶:跌倒。引申為傾覆。
御:治理、管理。
度:觀測、預測、估計。
制:這裡用做動詞,制定製度法令。
澤:恩澤。
嫌:嫌疑。
師:效法、仿效。
差:劃分等級、區別。
曉:明白。
明:明白、知道。
源:本源,根淵。
紀:綱紀、根本。
高鳥:即飛鳥。
謀臣:參與出謀劃策的屬下。
極:極點、極致。
中州善國:中原最好的國土。
說:通“悅”,取悅,使……高興。
一合:統一。卒:通“猝”,突然。
一與:交給一個人,指掌握在一個人手中。
階:階梯。這裡指關鍵、根本。
位:高位。
國:國土。指分封土地。
作:作為、行為。
論:道理、理論。駿:通“駁”,駁雜。
社:土地神。稷:穀神。因為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因此後來社稷就成為了國家的代名詞。
勢:權勢。
秘:這裡用做動詞,當作秘密、寶貝的意思。

作品譯文

在遠古的三皇時代,儘管他們沒有治理國家的言辭、政令,卻有良好的風氣自然流傳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這個功勞應該歸於誰。到了五帝的時代,他們效法順應自然規律,設教施令,天下太平安樂。君臣之間相互謙讓而不爭功,因而教化流傳於四海,百姓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此太平安樂。所以使用臣屬不必依靠禮賞有功的人,也能相處得和諧而無矛盾。到了三王時代,注重以道德治人,使人心悅誠服;制定各種法規以防世道衰亂,四海諸侯按時朝見,朝廷職權就不衰落。這樣,雖有軍備,卻無戰禍。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國家安定,君權鞏固,臣屬適時身退,君臣之間也能和諧而無矛盾。春秋時期的五霸時代,統治臣屬用權術,結交賢士靠信義,使用人才靠獎賞。如果信義減弱,賢士就會疏遠,獎賞不夠,屬下也不會聽從命令。
古代的兵書《軍勢》說:“出兵打仗,將帥軍務在於自行決斷。如果進退都要受朝廷的控制,那就很難成功。”《軍勢》上說:“使用有智謀、勇敢、貪婪和愚笨人的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謀的人樂於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好實現其志願,貪婪的人追求利祿,愚笨的人不顧惜生命,要根據各自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是軍隊用人的妙術。”《軍勢》上說:“不要讓能言善辯的人談論敵人的長處,因為這會混淆視聽,擾亂軍心;也不要用仁慈的人掌管財物,因為他們會濫施財物去迎合下級。”《軍勢》上說:“軍隊中要禁止巫祝,不准他們給官兵卜問軍事上的吉凶。”
《軍勢》上說:“使用有節操的人不能靠錢財,因為有節操的人不會為不仁的人去效死賣命;聰明的人,不會為昏庸的君主出謀劃策。”君主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臣屬就會叛離;君主也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就會喪失權力。臣屬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就不能為君主盡忠守職;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國家就會衰弱,威嚴過盛,自己就會栽跟頭。
所以聖王統治天下,觀察盛衰的變化,考慮得失的原因,從而建立制度。所以規定諸侯轄二軍,方伯轄三軍,天子轄六軍。後來天下混亂,叛逆逐漸發生,天子的恩澤竭盡,諸侯之間就會結盟立誓互相攻伐。由於政治軍事勢均力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誰,於是千方百計收攬英雄之心,與他們同喜好同憎惡,然後再運用權術。所以,不用計策就無法決嫌定疑,不詭詐出奇就不能破奸滅寇,不施陰謀就不能成功。
聖人能夠體察宇宙的法則,賢者能夠順應自然規律,智者能夠以古為師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因此,《三略》一書是為亂世而作的。通觀全篇,《上略》是說設置禮賞,辨別奸雄,闡述成敗的;《中略》是區別德行、明察權變的;《下略》是闡述道德、分析安危,說明嫉賢妒能、迫害人才的災禍的。所以,君主深通《上略》之理,就能任用賢人,戰敗敵人;深通《中略》之道,就能駕馭將帥統領士兵;深通《下略》之言,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熟悉治國的綱紀。臣屬深知《中略》之道,就能成就功業保全身家。
高飛的鳥死了,良弓就要被收藏起來;敵國滅亡了,謀臣就要被消滅。所謂消滅,並不是消滅他們的肉體,而是削弱他們的威勢,剝奪他們的權力:在朝廷上給他們高官厚祿,以表彰他們的功勞;再給他們中原的良田沃地,就會使他們家庭富裕;再給他們美女珍寶,就會使他們心情舒暢。士卒一經編成就不能倉促解散,兵權一經授予就不能馬上改變。戰爭結束將帥班師回朝的時候,正是君主存亡的關鍵時刻,所以,要削弱將帥的實力而給他們高位,剝奪他的兵權而封給他們以土地,這是“霸者”統御將帥的策略。因此,“霸者”的行為,其道理是很複雜的。既要保全國家又要收羅英雄,這就是《中略》所論的權勢,是歷代國君的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