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英
著名農民企業家
張書英,北京燕興隆集團董事長,是著名的農民企業家。她有著艱苦的創業經歷,並且她敬老愛幼,盡孝盡責、創建和睦家庭,構築和諧社會,奉獻母親博愛。北京燕興隆集團董事長,44歲開始創業,由普通農婦成長為億萬富翁,是著名的農民企業家。如今的燕興隆集團下轄八個分公司、擁有固定資產數億元,員工三千多人,已成為平谷地區乃至北京的知名企業。張書英本人也獲得了“北京市飲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工商聯副理事長、北京市光彩事業促進會理事、中國鄉鎮企業品牌建設十大影響力人物、中國孝親敬老楷模、中國百名優秀母親、北京市巾幗十傑、商海女能人、中國孝親敬老之星、愛國之星”等幾百項殊榮。燕興隆集團公司也已成為我國“新型建築牆體材料”的生產基地。
童年曆盡萬般苦 花季少女始讀書
“擰老太太”真名叫張書英。
張書英出生於1943年,家住平谷縣山東庄村,家中8個子女,她是唯一的女孩。張書英小時候,母親身體不好,全家只有父親一個勞動力,終年窮扒苦做、累死累活也難以維持這個10口之家。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書英五六歲就知道幫母親做家務,懂事能幹的張書英很早就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進而也幾乎失去了屬於孩童的一切樂趣。7歲那年,小書英想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上學,重男輕女的父親長嘆了一口氣說:“你媽身體不好,你上學,家裡就沒人做飯了。你一個女孩家,也就算了吧。”
山坡上有張書英家幾畝果林,每年臨近採摘的日子,父親就讓她去照看。那時候山裡野獸很多,常能聽到狼的嚎叫。小書英心裡十分害怕,總是爬到高處的樹杈上,一待就是幾個小時,直到有人經過時才從樹上滑下來,然後一路小跑地回家。
坐在高高的樹杈上,她能清楚地看到山腳下的村小學。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和課間遊戲的身影,總讓她羨慕不已。
十二三歲時,張書英就成了家中的一名重勞力。為了多掙工分,她和村裡的男青年一起搬石頭、挖溝渠。海子水庫大會戰時,繁重的體力勞動讓張書英累得咯血。醫生說她患上了氣胸,這麼小的年紀以後絕對不能再幹活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在此情況下,張書英找到了村支書,說:“書記,既然我不能幹活了,就讓我去上學吧。”
村支書非常同情張書英,又去做她父親的工作,張書英總算邁進了村小學的大門。
一個14歲的女孩兒和一群7歲的孩子一起讀一年級,顯然有點不合適。校長就問她:“從四年級讀起敢不敢?”張書英愣了一下,然後瞪著那雙漂亮的丹鳳眼說:“敢!我不覺得它比搬石頭、挖溝渠更難。”
就這樣,一個14歲的大女孩“鶴立雞群”地坐在四年級教室里,握著同學送的鉛筆頭、拿著老師給的考試用過的卷子背面紙,開始了曾經令她無比羨慕的讀書生涯。那天,她特地為自己起下“張書英”的大名。老師說:“女孩子叫‘淑英’才對。”她低著頭不好意思地對老師解釋:“可我覺得還是‘張書英’最適合自己,因為,我特別想讀書……”
由於品學兼優,張書英小學畢業后被保送上中學。
張書英開始做夢了。她渴望著,自己讀完初中就去考師範,而後成為一名吃“皇糧”的人民教師--這樣她就擁有了另一種生活,家裡的日子也將大大變樣。
誰知,張書英還沒把自己的遠大理想講完,父親就已經滿臉陰雲了。父親說:“那樣是挺好,可那需要錢!看看咱家,每年填飽肚子都難,能拿出錢供你上那麼多年學嗎?如果你去上學,你那幾個弟弟就得當文盲……”
張書英毫無辦法,在偷偷大哭了一場之後,又成了生產隊的普通一員。
身無分文辦工廠 靠“擰”淘來首桶金
1963年,張書英由一名喜歡做夢的農家姑娘,變成了貧寒農家的媳婦。
張書英永遠忘不了上世紀60年代那個寒冷的夜晚,她那兩個分別只有1歲和4歲的孩子出疹子,由於連續幾天高燒,都已經昏迷不醒了。當時,丈夫為每月能拿到幾塊錢的副業提留在北京市區做工,自己身邊沒幫手,天又下起了多年不遇的暴雪。她一家家地敲門,好不容易借來了幾塊錢,就連忙去鎮上找醫生。拿葯回來,倆孩子咬緊的牙關無法撬開。她就把葯化成水,順著孩子的牙縫一點一點往裡送。
餵了半宿,倆孩子終於一個有了哼哼聲、一個會哭了。孩子脫離危險之後,張書英撲倒在床上大哭起來:“這都是因為窮啊!如果家裡有點錢,孩子的病哪能拖到現在……”
1987年3月,一個偶然的機會,44歲的張書英從弟弟那裡得到了一條消息:北京石景山鍊鋼廠發明了一種機器,以廢棄的鋼渣為主要原料製成各種管道的保溫材料。鋼廠公開承諾,凡購買此機器者,鍊鋼廠免費送鋼渣。
張書英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於是,她先把生產隊的3間空豬圈租過來作場地,又借錢買來鍊鋼廠的機器,然後就把“燕興保溫材料廠”的牌子掛了起來。
張書英流血灑汗、脫皮掉肉,小廠子終於投產了。但萬萬想不到的是,生產了5個多月,投入高達17000元(全是借貸而來),卻愣是開不了張。
就在家裡人堅決要求張書英罷手的時候,她卻對兩名技術人員下達了繼續生產的命令。她說:“在別人頂不住的時候,我們堅持下來了,那就是勝利!”於是,她每天早起晚歸,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到處貼廣告、找信息,分明比此前更忙了。
當年11月末,張書英終於迎來了辦廠以來的第一位客戶。儘管只要了600元的貨,卻讓微弱的希望之火陡然灼熱起來。
1988年,正當廠子產品嚴重積壓、無力周轉之際,北京第二紡織小區看中了她的產品,一下子訂了25000元的貨。結帳時對方付了支票,張書英接過支票就哭了起來,說對方竟然拿張紙條糊弄一個農村老太太。無論對方怎麼解釋,張書英就是不聽:“這東西我沒見過,我就是要錢,別的什麼我都不相信。”
後來她打電話問在城裡工作的二弟,得到證實后依然不敢相信:“要真的頂錢使,你就拿它買輛車讓我看看。”二弟問她買汽車幹嘛,她說以後要自己進料、送貨,不再花錢雇車了。
二弟當天就拿著這張支票,另加上幾千元現金,到市區買了一輛130型小貨車。
車是由大兒子開回家的。途中,張書英幾次問兒子:“這車真是咱家的了?”兒子說:“沒錯,是咱家的!”張書英瞪著眼睛說:“可別睡一覺之後就沒了啊!”晚上汽車停放在院子里,張書英始終開著屋門,一夜沒睡,生怕一覺醒來那車就不是自個的了。
198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已經44歲的張書英聽人說,北京石景山鍊鋼廠煉過的鋼渣,總是僱人雇車埋到溝里,但這樣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浪費人力物力;後來鍊鋼廠發明了一種機器,可以把這些廢棄的鋼渣加上焦炭和岩石,生產新型保溫材料;鍊鋼廠為了無污染地處理鋼渣,決定誰只要購買機器,便可向他免費提供鋼渣。
張書英很興奮,但興奮之餘卻很困惑:到哪裡去找錢?兒子頭年結婚,外債還沒還清,當年小孫子又要落地,也等著用錢……
“那時我第一次犯 ‘擰’,自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事干成。”記者眼前的張書英,一邊看著遠處,一邊講起了創業時的艱辛——
張書英向人借了5000元錢,又賒到了其它一些生產材料,辦起了“燕興保溫材料廠”。工廠投產5個月,卻沒有任何進項。這一下子讓她背了17000元的外債。家裡人想打退堂鼓,可是張書英不服氣:“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不信我不能成功。”
“那是1987年11月7日,我記得特別清楚。”張書英告訴記者:“有人買了我600塊錢的產品,那是我開廠掙到的第一筆錢。”就是這小小的一筆錢,更加堅定了張書英辦廠的決心:“有600元,就會有6000元、60000元。”
1991年8月,中建一局二處承建燕山化工廠某項工程,工期緊,任務重,耽誤一天就要被罰款160萬元。當時工程急需140條保溫被,必須儘快到位,但經過多方聯繫仍無著落。其中一位認識張書英的工地負責人,想到了“燕興保溫材料廠”,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跟張書英聯繫要貨。沒想到張書英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她把所有工人召集來,連夜組織生產,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5點,上午8點準時把貨送到。從此,張書英又多了一個“鐵桿”用戶。
就這樣,張書英在鋼渣里,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我們能做成一家正規的大公司,還是被客戶逼出來的。”張書英向記者說起了她的第二次“擰”。
1995年,歷時兩個月的努力,張書英終於和北京著名大公司北辰集團,談妥了自己創業以來的第一宗大業務。不料,合作夥伴提出要到廠子實地考察。當走進張書英那個由3間小豬圈改造起來的小廠,合作夥伴扭頭就走,臨走留下一句話:“我們北辰這麼大的集團,不能跟你們這樣的小作坊合作。”
面對合作夥伴的“語言刺激”,張書英做了一個決定——“停產改造”:在磚廠訂了7萬塊磚,請了正規的工程隊,找人重新規劃廠區?張書英親自指揮,和工程隊一起,日夜趕工,只用了28天,一座漂亮的新廠房建成了。
可是等張書英驅車找到北辰集團的負責經理時,得到的答覆是:“我不去,就你那小作坊能變成什麼樣?再說了,就一個月時間,你能弄出什麼?你又不會變出個新廠房!”
無論張書英怎麼說,北辰集團的那位經理就是不信。這讓張書英的“擰勁”又上來了。她連著3天沒回家,一次次地去敲這位經理的門。經理一看她就說,你這個老太太怎麼又來了,趕緊走吧。張書英耐著性子說:“今天找您來,不是跟您談買賣的。您可以不用我的產品,也可以不跟我合作。我來就是想讓您看看我的小作坊到底有沒有變,看看我們的活幹得怎麼樣……”這樣說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晚上離開前,張書英的“倔勁”來了:“經理,您要不去,我就天天來。”經理沒轍,嘆了口氣,說:“老太太啊,你可真擰!我算服了你了!”
到了張書英的廠區,這位經理十分驚詫,和他同行的工程技術人員也讚不絕口。他們說:“老太太啊,我們雖說比你年輕,可幹勁真不如你啊!來,我們今天就在這兒把合同簽了吧。”
張書英的“擰”還表現在講誠信上。這年底,北京一個彩管工地工程進入掃尾階段,其它供貨商看到掃尾工程已經沒有什麼賺頭,都紛紛撤離了。那時天氣寒冷,工地急需“直埋管”,向張書英求助。但廠里已經沒貨,馬上生產也來不及。大家都說:“這個訂單不能接。”張書英卻犯了“擰”,她說:“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於是,她冒著風雪,開車帶人到600多裡外的河北一家企業去找。為了節約時間,他們連續24小時沒有進食,終於在第二天準時把貨送到工地。
故事一多,張書英得了個“擰老太太”的稱呼。靠著這股“擰”勁,她創下了幾千萬元的家業。
2001年,張書英59歲,她相中了和建材毫不相干的飲料項目。兒女都反對,卻拿她沒辦法。
到2004年,經過3年的發展,飲料年產量達150多萬噸。這時,她62歲。
就在這一年,張書英想到了一個更輕鬆的賺錢辦法。
平谷有山、水、花海、古觀、寺廟、溶洞,休閑景觀資源非常豐富,距離北京天津又近,吸引了大量遊客。
她不想錯失這樣的市場良機。面對平谷已經比比皆是的農家院落,張書英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即農家風格和老北京四合院相結合,同時對內部生活設施進行全面改造,一改傳統農家院髒亂差的狀況,從而面對大團隊做文章。
建成后,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到周末,車排得有1公里遠。
張書英說,她還要繼續“擰”下去,不能閑著,她又看上了養老市場,準備在平谷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養老院,吸引北京、天津甚至海外華人回去養老。
燕興隆的前身——燕興保溫材料廠,是由張書英、賈生義老兩口以家庭為基礎創辦起來的。張書英在十幾年的創業過程中從未間斷過學習,學財務、學技術、學管理、學營銷,他從連乘法都不會的農村婦女成為掌握電腦、攝像等現代技術的企業老闆。她不僅自己學習,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不管自己有多難即使負債纍纍也從未放棄過對三個子女的教育、學習,正是在她這種諄諄的教誨使兒女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
大兒子賈小明那個年代沒有機會上大學,初中畢業后就進了工廠做工,但賈小明對古建築有了濃厚的興趣,張書英不顧家庭條件的拮据,毅然同意兒子學習古建築。正是這種母愛的支持,使賈曉明在同行中成為佼佼者,在集團發展過程中成為領軍人物。在母親的影響下賈小明自學大專又在供讀碩士,現在仍在不斷學習。
女兒賈海珍,大學畢業后,為了支持母親的事業毫不猶豫的放棄了穩定的工作進入企業,並成為北京市建築行業出類拔萃的營銷經理。
小兒子賈海旺是燕興隆集團的總經理,1991年從師範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首都師範大學,兒子畢業后毅然放棄到行政單位工作的機會投身到企業當中,張書英言傳身教,手把手教管理、傳經驗,經過十年的努力使其成為燕興隆領導的核心力量,並憑著自己的不斷拼搏被社會各界認可,榮獲了“中國企業信息工程先進個人”、 “第四屆北京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家”、“第五屆北京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賈海旺年青有為,不僅自已在職學習取得了研究生學歷,現仍供讀博士學位,而且創辦了燕興隆大學,把這種學習精神帶到整個燕興隆
子女學成之後的陸續歸來,在家中分管企業生產、銷售、技術、財務、工程等管理工作,組成了以家庭為構架的企業股份結構。子女成家后又將另一半帶到了公司,擴充了企業管理隊伍,一家人在一起工作各司其職,將企業發展擴大。
一家人在一起工作、生活從沒有因為個人利益紅過臉,總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家庭關係十分和睦,子女孝敬父母、父母心疼兒女,連別人看來最敏感的、最頭疼的婆媳關係,在張書英家裡都堪稱典範,娘仨在一起逛街,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母女!兒媳經常向別人炫耀說:“我婆婆比我親媽還好”。將心比心,婆婆心中的兒媳孝敬、敬業、賢惠,“她們倆就是我的親閨女。”
張書英在山東庄鎮小北關村孝敬父母堪稱楷模。對二老盡職盡孝,贏得鄉親父老的一致好評,而且張書英從小教育她的子女要孝敬爺爺、奶奶,也許是她的耳濡目染影響了她的兒女,兒女婚後對他們老兩口都非常孝敬。一家人的一團和氣,引來了鄰居的羨慕,大家都願意與她們家相處,而且她慷慨大方看到鄰里誰家有困難,總是儘力幫忙,這種優良的傳統一直沿續至今。
整個家庭和睦相處,家和企業融為一體,吸引了大批的外來員工,他們也把公司當成了“家”,把自己當成“家庭”的一員,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有的攜妻帶子,公司就給他們準備了70多套“夫妻間”並安排子女就近讀書;公司青年男女戀愛結婚,公司先後為十幾對新人舉行婚禮;為100多人次舉辦生日宴會;哪個員工工作、生活遇到困難,公司就儘力給予解決,使他們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工作、勞動熱情,願與自己的“家”同甘共苦,休戚與共。
燕興隆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其濃濃的家文化。在十幾年的發展中,她們家的文化愈來愈濃,家文化的含義愈來愈廣,形成了有燕興隆特色的家文化。
構築和諧社會,奉獻母親博愛
企業發展好了,張書英在思考自己“小家”的同時,也考慮如何為國出力,為國分憂,幫助社會困難群體,弱勢群體,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2000年,張書英看到當地急需農業深加工的現狀,一方面當地農民按照自己顧有的經營理念種植水果,缺乏現代管理。果樹品種老化,產量低,質量差,不能滿足生產供應。另一方面成本比較高,同樣質量的酸棗、南瓜、胡蘿蔔、山楂等從本地購買比從河北加上運費進來的還要貴。為此當地農民果品只能本地化零散消費,果子質量不佳,結果率低,加運費、澆水費、施肥費、人工費等種植收入特別低,農民生活比較貧困。針對此種情況,她本著“為當地農民服務,促進其增收”,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改善當地的基礎建設,修建改造水渠、打井、修蓄水池、挖水窖;二是為100戶免費提供優秀樹苗;三是傳授種值技術並簽訂收購協議,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五年來累計投資基礎建設300多萬元,扶持100戶農民走上了規模化生產道路,解決了200多人的就業問題,為當地農民致富開闢了道路。
張書英在領導集團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不忘回報社會,造福鄉里,一家人把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10多年來,她們一家已捐資近千萬元資助各種公益事業、捐資修廟、助學、資助貧困學生、贊助敬老院,為家鄉人民捐資修路、出巨資保護文物古迹,在旅遊區興建托老院,為貧困村打井等,非典期間捐資5萬多元,計劃在峨嵋山風景區投資300多萬元興建老年活動中心。 2004年她還把健在的100名老紅軍中的60名接到名仙居度假村休養,為不能前來的40名老紅軍送去了5萬元的慰問品,還給沂蒙山區當年用乳汁喂人民子弟兵的5位老媽媽送去了價值近1萬元的慰問品。為創建文明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氛圍,出資5萬元在平谷區山東庄鎮、夏各庄鎮兩個鄉內開展評選“好婆婆、好媳婦”活動,受到地方政府的褒獎。
目前她正在積極籌辦托老院的手續,她認為中國正慢慢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今後社會的一個關注熱點,她想儘快建成托老院,為國家、社會和老年人做點貢獻。
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正是她這種默默無聞的愛,輔育了兒女,孝敬了老人,關愛了社會,譜寫了一首動情的母親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