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寧夏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臨床學院外科大樓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21名,其中:教授及副教授234名、主任醫師201名;碩士生導師210名;博士36名,碩士338名;博士生導師8名。其中,享受國家級、省級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入選國家級、省級人才庫19人。學院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和外科學實驗室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及各級各類醫療師資的培訓任務,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央、地方共建單位),外科學實驗室還是衛生部“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基本技能培訓基地”。學院黨委、行政本著“全心全意服務學生”的宗旨,緊扣“大學生就業文化藝術節”,建立了以“圍繞‘就業’為核心的教學、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和社會實踐平台”,打造了特色鮮明的“七彩校園文化”,全方位促進了大學生的成長。同時,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的培養目標,經過53年的建設與發展,依託總醫院醫療集團的人才隊伍、教學資源、學術氛圍、醫療設和創新融合的醫療教學模式為培養醫學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已經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臨床醫學等專業畢業生兩萬多名。2010年,本科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3.33%。畢業生足跡遍布國內外,在各級衛生醫療機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創造出了驕人的成就。
門診
50年來為國家培養輸送醫學專業畢業生一萬多名,是寧夏及周邊地區最大的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基地。畢業生遍布國內外,在各級衛生醫療機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創造出驕人的成就。
1.專業名稱:臨床醫學 五年制本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各類綜合性醫院、醫學科研機構和醫學院校,從事醫療、科研、教學工作,可在具備執業醫師資格及相應條件后獨立開業。
2.專業名稱:臨床醫學(檢驗方向)五年制本科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紮實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級醫院、血站、實驗室及防疫部門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並能開展醫學檢驗項目諮詢,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檢驗醫學高級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醫院、血站、防疫及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生物製品研究所、科研院所及各類實驗室等。
3.專業名稱:醫學影像學五年制本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介入放射學和醫學成像技術、臨床醫學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各類醫院、醫學科研機構和醫學院校,從事醫學影像診斷、治療、科研、教學工作。
4.專業名稱:麻醉學 專業代碼:100302
科 類:理工類 學制:5年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現代臨床醫學知識和臨床麻醉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臨床麻醉及相應臨床醫學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麻醉應用解剖學、麻醉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臨床麻醉學、生物化學、治療學基礎、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急救醫學等。
就業方向: 各級各類醫院、醫學科研機構和醫學院校,從事醫學麻醉、科研、教學工作。
1993年以前診斷學教學隸屬內科教研室診斷學教學組。1993年診斷學教研室成立,包括物理診斷學、實驗診斷學、超聲診斷三個分支,設教研室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教學秘書一名。2003年教研室重組,將超聲診斷學分出去。2008年實驗診斷學劃歸檢驗系,現潘蓮草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劉新蘭副教授任教研室副主任,王芳副教授為教學秘書。
教研室75人的師資隊伍,陣容強大,結構合理,教授5人,副教授22人,副高以上職稱達66.67%。其中博士及在讀博士6人,碩士(含在讀)30人,碩博學位佔48%。主要承擔各專業層次診斷學教學任務。
2003年建立物理診斷實驗室併購置了相應的體檢器械、心肺腹電腦模擬教學設備。2004年臨床學院成立后,相繼投資300餘萬元,新建了寬敞明亮、功能齊全的物理及實驗診斷實驗室,購置了先進的教學設備。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臨床基礎學科,特別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強化了基本技能培訓,開放了實驗室、實施了技能考試,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由診斷學教研室教師參與編寫的《臨床基本技能操作教程》體格檢查、臨床常用診療穿刺操作技能內容,其實用性及可操作性強,本教程已作為臨床實習醫學生及研究生、進修生等基本技能培訓教材,而且對於年輕教師(臨床)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得到老專家的一直好評。
教研室特別重視教學教研及教學改革活動,正在進行中的校級教學研究課題四項,多名教師獲得校級優秀授課教師,優秀教案二等獎,課件製作二等獎及獎,今年又摘得寧夏醫科大學授課比賽二等獎及臨床醫學院一等獎及三等獎。
2003年診斷學被評為學院重點課程,2006年評為校級與自治區級精品課程,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教研室。2006年同時通過了校級及省級精品課程並建立了診斷學精品課程網站。
眼科自60年代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不斷地進行專業技術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現已擁有了一支可確保臨床醫療及科研質量的、穩定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科室現有醫師15人,正高級職稱(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5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6人,佔40%;碩士研究生5人,佔33.3%;大學本科學歷11人,其中在讀同等學力碩士研究生2人,統招在讀研究生3人。科室現設行政管理人員3名,現任科室主任武淑玲於2003年接任眼科副主任,2006年任眼科主任;科副主任馬雅玲,護士長劉娉。
眼科是院內特色臨床科室之一,它不僅擁有準分子激光治療儀、白內障超聲乳化儀、多波長氪激光等一批國內外最先進的診療設備,自1998年以來先後開展了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眼、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並人工晶體植入術、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手術治療、多波長氪離子激光治療多種眼底病、YAG激光治療眼前節疾病、同種異體透明角膜移植術、有晶體眼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高度近視、810微脈衝激光(TTT)治療老年黃斑變性、複雜性斜視的手術治療、白內障青光眼聯合術、眼眶腫物切除術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業務,在診療技術水平、科研、教學等方面均處於全區領先水平,部分業務、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在硬體建設方面,不斷引進和更新了一系列國內乃至於國際均屬最先進的診療設備,例如白星冷超聲乳化儀(治療白內障)、810微脈衝激光儀(治療老年黃斑變性及眼底腫瘤)、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系統、氪離子多波長激光治療儀(治療眼底病)、YAG激光治療儀、準分子激光治療儀(鷹式酷眼)、眼前節診斷系統。(obscanII)、眼用AB超、計算機靜態視野計(美國)、角膜地形圖、眼底熒光造影儀及免散瞳眼底照相機(日本,TOPCON)、眼多焦電生理檢查設備、共焦激光角膜內皮顯微鏡等。
醫學心理學教研室於2003年3月成立,現有教師6名,其中,研究生導師3名,博士和碩士各1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5人。教研室承擔研究生、本科(包括留學生)、成教各層次的教學任務。講授《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課程,開展醫學心理基礎、臨床心理應用、大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現有課題5項,國家級2項,省級2項,廳級1項。教研室同時承擔附屬醫院心理諮詢門診工作,並為寧夏醫學院大學生提供心理諮詢服務,開展個體心理諮詢、團體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醫學心理學教研室集教學、科研和臨床於一體,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臨床心理諮詢技能的培訓;一直承擔全區心理諮詢師培訓班的授課,已成功舉辦九期;採用多種形式對不同人群進行心理衛生知識普及,當發生急性應激事件或重大自然災害時,積極參與心理危機干預。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共同合作,提高本學科的整體業務水平,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危重病醫學教研室成立於2003年10月,是寧夏醫科大學臨床學院唯一進行危重病醫學的臨床教學和臨床科研的單元,經過六年的建設,從無到有,初具規模,正在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教研室所涉及科室有ICU、急診科、麻醉科,根據各自不同的涉及危重病醫學的教學和科研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劃分成了三個教學組,即ICU危重病教學組、急診科危重病教學組、麻醉學危重病教學組,完善了教研室的建制,有各科室負責教學的副主任擔任教學組組長,並且在各科室專設了負責教學的秘書。現教研室擁有師資38人,分佈在ICU、急診科、麻醉科、高壓氧治療科,其中正教授1人,正主任醫師14人,副教授14人,副主任醫師9人,主治醫師11人,住院醫師4人。每年承擔著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成人專科升本科(業餘和脫產)、麻醉學專業本科學生、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178學時的理論課教學、40學時的見習科教學任務,同時承擔著一定數量學生的實習教學任務。現教研室自編教材2部,即《危重病急救醫學》、《危重病醫學臨床見習指南》,承擔著兩項教學改革項目,完成醫科大學的教改項目一項。發表教學改革論文3篇,即《病案討論式教學在危重病臨床見習中的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用於學生的心肺復甦實踐》、《模擬現場教學法用於學生心肺復甦的培訓》。每年教師發表相關專業和學科的醫學論文達20餘篇。教研室正在向科研方面轉型,爭取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教學和科研全面發展,並申請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寧夏醫科大學外科學教研室是臨床醫學院所屬教研室中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強的教研室之一。教研室下屬胃腸外科、肝膽外科、結直腸外科、小兒外科、創傷骨科、脊柱骨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燒傷整形外科、腫瘤外科十一個專科,外科學教研室所屬的骨科、心血管外科、神經外科2001年獲自治區重點學科稱號,普外科2005獲自治區重點學科稱號。外科學2002年被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重點課程,實驗外科學又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共有臨床教師160人,其中高級職稱90人,佔56.3%;中級職稱 48人 , 佔30%;初級職稱 22人 , 佔13.7%,其中博士(含在讀2人)13人,佔8.1%;碩士(含在讀7人)60人,佔37.5%;。課程負責人與主講教師中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國家級313人才1名,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自治區特殊津貼專家2名,自治區313人才8名。
2000年通過國家教委碩士學位授予權合格認證,目前正在積蓄力量,繼續申報博士授予權單位的籌備工作。外科教研室承擔了本科五年制學生包括臨床醫學、影像、麻醉、預防、檢驗等5個專業14個班級的外科學授課、實驗外科、見習、臨床實習所有的教學任務。
外科學實驗室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其所屬的動物外科實驗室面積有360平方米,擁有可同時進行5台動物外科手術的教學設備及儀器,已通過自治區級合格實驗室評估。外科學實驗室獲全國醫師協會臨床技能培訓示範基地稱號。
外科教研室在搞好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已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0餘項,獲得發明專利共2項,科研成果被採用共12項。泌尿外科學和神經外科學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一項。近幾年來外科學教研室共主編參編教材9部,其中擔任主編5部,參編4部,擔任編委2人,出版學術專著7部。
外科教研室成功舉辦了四期外科醫師培訓班,舉辦區級普通外科學術會議4次,骨科、心胸外科、腫瘤外科分別成功舉辦國家級學術會議1次,均獲好評。其中於2008年6月27日至6月30日舉辦的“第11屆中肝膽外科專業學術論壇”,獲得巨大成功。這些進一步加深了與國內及國際間的交流,擴大了外科在國內及國際間的影響。
神經病學教研室是伴隨著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外科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早在1963年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派遣內科醫師鄭寶珠和孔繁元分赴南京、北京進修神經內科,回院后立即組成神經內科組。1972年組建神經電生理室,相繼開展了腦電、肌電、腦電地形圖、誘發電位及經顱多譜勒等檢查技術。1985年後相繼開展了CT、DSA、MR、ECT等先進檢查技術。1984年正式成立神經科(神內、外科)、同時成立神經病學教研室,擔負著寧夏醫學院《神經病學》、《診斷學》、《臨床醫學概論》等課程的教學,培養了一批批醫學專業、預防衛生專業、影像專業等各專業合格醫學生。1986年建立了腦脊液細胞學研究室,開展了系列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和研究,並確立了在全國同類研究的領先地位。1987年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脫離后,成為獨立的神經病學教研室,40年來,在歷屆教研室主任孔繁元、閆少琴、杜彥輝的帶領下,隨著寧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逐步建立了一支醫、教、研結合、政治思想素質較好、業務技術高的神經病學專業隊伍。1993年7月正式成立了寧夏醫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同年神經病學(包括神經內、外科)被批准為碩士研究生授予點,招收和培養研究生。2001年神經內科成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教研室內現有教師25人,正主任醫師8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10人,住院醫師3人,其中正教授8人,副教授1人。教研室主任:杜彥輝,教研室副主任:李勇軍。教學秘書:李海寧。神經病學教研室一直遵循醫、教、研相結合的原則,神經病學研究所主要進行腦脊液細胞學的研究,包括腦脊液各類細胞普通光鏡、熒光顯微鏡形態學、病理、免疫學等方面的研究 ,並且使用電子顯微鏡、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進行超微結構及腦脊液細胞CT水平的研究,同時還涉及腦脊液細胞收集方法,觀察儀器的創新等方面的研究。腦脊液細胞學研究已經成為一門具有重要基礎及臨床研究意義的學科,研究成果屬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皮膚病學教研室自60年代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現已擁有了一支可確保教學質量的、穩定的、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教研室現有教職人員12人,教授及相當職稱教師4名,副教授及相當職稱教師5名,講師及相當職稱教師2人,初級職稱教師1名;其中博士1名,碩士5人,在讀研究生2人。師資人員的學歷、知識水平、能力、年齡、職稱結構合理。
多年來在教研室帶頭人的帶領下,積極承擔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及留學生等的皮膚性病學教學任務,為寧夏皮膚性病學教學、醫療工作作出突出貢獻。教研室一直重視教學質量,堅持教學改革,前進中不斷地摸索和探討,教學和學術水平也不斷地提高,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並且在教學中不斷取得成果,多人多次被評為學院或系部優秀教師或優秀授課教師。其中早在1989年喻昭教授的“皮膚病多形態教學法”就獲獲得治區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寧夏醫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由癬貓傳播致人患癬病23例報告”幻燈片,在西北高等醫學院校電教協作組第三次年會上被評為優秀教學幻燈片二等獎。為了適應本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皮膚性病教研室從2002年開始利用多年來本教研室收集的大量臨床圖片、網上收集的典型皮膚性病學圖片以及出版的皮膚性病圖譜,緊緊抓住皮膚性病學“形態學”這一的特點,根據現行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分別製作了第五版、第六版及第七版的“皮膚性病學多媒體教學課件”,以逐步應用於教學中,其目的在於用優秀的圖片和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醫學生及老師提供一套既可用於教學,又可用於自學的多媒體互動課件,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教研室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積極組織鼓勵青年教師參加醫學院和臨床學院組織的教師授課比賽,並在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及第五屆教師授課比賽均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績。皮膚科教研室也在第二屆授課比賽中榮獲組織獎。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重點論述人體各個系統各種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與預防,醫科大學的所有年級及所有系別均設有內科學課程。內科學教學分八大部分,內容涉及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內科、血液內科、腎臟內科、風濕內科、急危重症等系統的疾病。根據教學方式又分為理論授課與實踐技能課(即課堂授課與見習和實習)。
內科學課程的教學開始於本校創建時期(1958年),至今已有51年的歷史,在各位教師的努力下內科學教研室已發展成了一個學科門類齊全,裝備精良,學術水平較高,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醫、教、研基地。從建立初期的主要以心血管內科專業、呼吸內科專業、消化內科專業等亞專業為主要授課方向,經過逐步發展,從內科學教研室劃分出診斷學、神經病學、傳染病學后,2003年擁有心血管內科專業、呼吸內科專業、消化內科專業、腎臟內科專業、內分泌內科專業、血液內科專業、風濕內科專業、急診專業、危重病學等九個亞學科。現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付出,內科學已經建立起了完備的三級學科,包括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血液內科、內分泌科、免疫風濕科,其中心血管內科和呼吸內科是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內科學教學任務主要包括理論教學、課間實習、生產實習三大部分,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明確提出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理論聯繫實際的醫生。在理論課上首先要完全按照大綱要求分層次、分輕重點授課,同時注重三基訓練,使學生掌握內科各門具體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獨立學習、觀察、識別、思維、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見習、實習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臨床分析能力,鞏固所學過的知識、理論聯繫實踐,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全心全意為病人的思想。
黨總支書記:
李秀萍,中共黨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寧夏醫科大學黨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寧夏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黨委書記;兼任寧夏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寧夏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亞太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衛生》雜誌社編委會編委、《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雜誌社編委會編委、《醫院報》社編委、中國衛生人才理事、健康報社新聞宣傳諮詢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部分在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上進行交流,有的被收入“21世紀醫學文庫”;獲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1項、自治區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衛生系統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優秀管理工作者”、“2006年度中國醫療健康大使”、“人文醫學榮譽獎”、“和諧中國·2007年度百名影響力人物”、“2008中國關愛民生公益模範”、“2008中國經濟女性年度成就人物”等殊榮及“全區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全區衛生系統行業作風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學院院長:
楊銀學
現任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兼寧夏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寧夏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寧夏醫科大學附屬心腦血管病醫院院長及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兼任《中華醫院管理雜誌》編委、寧夏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常委、寧夏醫院管理學會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