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行
最能行
杜甫在夔州留意當地風俗人情關心百姓疾苦,寫下了姊妹篇《最能行》、《負薪行》以示同情。《負薪行》寫山中負薪女,《最能行》則寫江上水手。
夔州峽中男性大多不願讀書在官府求職,而在江上操船為業,富豪人家有錢駕大船,貧窮門戶靠駕小船為生。小兒只讀很少的一點書,年紀稍大就整束行裝隨商旅船學習鍛煉。那些出色的水手斜帆側舵穿波過浪,在波濤洶湧的大江上穩操舟船通行無阻,朝發白帝城,暮抵江陵,千里水路,一日即達,杜甫在夔州目擊此事才知果有其實。瞿塘峽、虎鬚灘兇險無比,這些歸州船夫卻習於水性輕易駛過。據說此地百姓氣量窄,誤趨南方逐利之風,對於北方文客卻顯隔閡,如果這裡真的沒有才俊之士,那麼為什麼山上有偉大詩人屈原的故居呢,可見人們多為生活所迫才棄讀書而走上輕死逐利之途。
《后村詩話》:
始言夔、峽二邦之陋,末以昭君、屈原勉勵其土俗,公詩篇篇忠厚如此。
《杜臆》:
“最能”當是峽中“長年”之稱。……“瞿塘”、“虎鬚”,此峽中最險者,則歸州長年,必讓最能矣。
《義門讀書記》:
二詩(按指《最能行》、《負薪行》)在夔州偶有所觸,信筆而書,自是大家數。此詩尤近漢、魏樂府。
《讀杜心解》:
“競南疏北”者,競為南中輕生逐利之風,而疏於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
《杜詩鏡銓》:
張云:寫出楚人習慣操舟之態(“欹帆側舵”二句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