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李祥林的結果 展開
李祥林
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祥林,男,四川大學教授、文學人類學研究生導師,治學興趣涉及藝術人類學、文藝美學、戲劇學、民俗學。出版個人學術著作數部,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逾百篇,有的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美學》、《舞台藝術》、《戲劇、戲曲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以及《新華文摘》、《中華戲曲》、《中國文化報》、《文匯報》等轉載。藝術人類學方面,尤其是從社會性別視角研究中國戲曲藝術,率先從學科角度倡導“戲曲性別文化研究”,在學術界較有影響,被稱為“戲曲研究的開拓創新”,被認為無論從描述、分析層面還是從價值層面看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戲曲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學界評議如《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研究——李祥林訪談錄》(載《民族藝術》2000年2期,又收入《多維視野中的藝術對話——中青年學者訪談錄》,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
目前,學術性社會兼職有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學會秘書長、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四川工作基地專家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多年來,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政府主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策劃、調研、評審、講座、輔導等,得到各方面肯定。曾獲得“四川省科技創新能手”(2000)、“四川省德藝雙馨文藝家”(2008)稱號。
1957 年生於成都, 1982 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外語系俄語專業, 1990 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美學專業,研究興趣涉及戲劇、美學、文化,尤其是上個世紀末以來從性別視角研究中國戲曲和中國文化。
個人學術著作:
《中國戲曲的多維審視和當代思考》(成都:巴蜀書社,2010 )
《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6 )
《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2001 )
《元曲索隱》(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
《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顧愷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
《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徐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
《齊白石畫語錄圖釋》(杭州:西冷印社, 1999 )
參與編、撰、譯書籍若干:
《中國美學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 ;本人撰寫“美”、“善”、“真”、“濃與淡”等大、中、小詞條 30 多個,約 3 萬字)
《諸子百家·現代版》(成都:巴蜀書社, 1999 ;其中《老子》、《論語》之釋文 10 多萬字,由本人撰寫)
《川劇藝術引論》(成都:巴蜀書社, 2000 ;該書系“八五”中華社科基金課題,撰寫第三章,約 5 萬字)
《數學教學心理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7 ;本人翻譯第三章,3萬字)
《四川燈戲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6,副主編)
《四川儺戲志》(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4 ;編委、編輯部副主任,統稿及撰稿人之一)
《成都文化文博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執行主編,負責體例設計、全書統稿,主要撰稿人之一)
《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間歌舞——卡斯達溫》(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7 ;擔任編委,第五章撰稿人,該課題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首批試點項目)
《四川民間文藝六十年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擔任副主編,撰稿人之一)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藝術集錄》(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1 ;擔任副總編輯,主要撰稿人之一)
A 類——
《“陰陽”詞序的文化辨析》(《民族藝術》 2002 年 2 期)
《〈歸藏〉及其性別文化解讀》(《民族藝術》 2007 年 2 期)
《太極思維·性別底蘊·文化原型》(《民族藝術》 2006 年 3 期)
《從性別視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民族藝術》 2004 年 2 期)
《對中國文化雌柔氣質的發生學考察》(《東方叢刊》 2003 年 3 期)
《性別理論·學術研究·當代批評》(《新余高專學報》 2003 年 1 期)
《女媧神話的女權文化解讀》(《民族藝術》 1997 年 4 期)
《“伯禹腹鯀”:孤雌生殖神話的換位闡釋》(《東方叢刊》 1999 年 4 期)
《哪吒神話與蓮花母題》(《民族藝術》 2008 年 1 期)
《精衛原型與中國戲曲》(《戲劇藝術》 1999 年 4 期)
《女花臉·陰陽共體·文化原型》(《東方叢刊》 2001 年 2 期)
《生命復活與女性崇拜:一個文學母題的跨文化解讀》(《東方叢刊》 2002 年 4 期)
《“雄化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談木蘭故事的東西方演繹》(《南開學報》 [ 哲社版 ] 2007 年 4 期)
《岷江上遊民族民間文化考察及思考》(《四川戲劇》 2003 年 3 期)
《羌族民間文學中的女神崇拜與族群意識》( 《文化遺產》 2011 年 6 期)
《川西北爾瑪人祭神驅邪的民間儀式戲劇》(《民族藝術研究》 2012 年 5 期)
《川西北羌族地區的唱燈跳燈及其多元觀照》(《民族藝術研究》 2010 年 6 期)
《釋比·羌戲·文化遺產》(《中外文化與文論》第 18 輯,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 )
《羌族民俗文化中“卐”或“卍”字元號的多維審視》( 《民間文化論壇》 2012 年 1 期)
《不可忽視的“小傳統”:從災后羌民遷居問題說開去》(《民間文化論壇》 2009 年 3 期)
《民間敘事和身份表達——羌區大禹傳說的文學人類學探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社科版 ] 2010 年 10 期)
《大禹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區》(韓國《中國地域文化研究》第九輯,祥明大學韓中文化信息研究所出版,2010年8月)
《獨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戲劇文化遺產》(《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12 年 2 期)
《秘境神舞:“卡斯達溫”人神合一的意象美》(《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間歌舞——卡斯達溫》,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7)
《從地域和民俗的雙重變奏中看文化心理的戲劇呈現》(《民族藝術研究》 2000 年 4 期)
《從人類學視角再識杜甫夔州詩中“土風”》(《杜甫研究學刊》 2001 年 2 期)
《亡靈奠祭中的生命祈盼:“燒紙錢”民俗別解》(《民族藝術》 2005 年 2 期)
《民俗學與中國戲曲研究》(《東南大學學報》[ 哲社版 ] 2011 年 2 期)
《戲劇研究的人類學視角》(《戲劇》 2011年 1 期)
B 類——
《戲劇和性別:中國藝術人類學的重要課題》(被收入《中國藝術人類學基礎讀本》,周星主編,學苑出版社,2011 )
《舞台表演中跟女性相關的身體技術及其他者化》(被收入《技藝傳承與當代社會發展——藝術人類學視角》,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2010年 11 月)
《跨學科視域中的戲曲性別文化研究》(《中國戲劇》 2008 年 5 期)
《女媧神話 と 華夏戲曲》(日本愛知大學《中國 21 》第 20 輯 [ 日文版 ] ,風媒社,2004 年 8 月)
《老子學說與本土戲劇》(《戲曲藝術》 2004 年 1 期)
《中國戲曲的女權文化解讀》(《民族藝術》 1999 年 1—4 期,全年連載)
《作家性別與戲曲創作》(《藝術百家》 2003 年 2 期)
《華夏戲曲中的男旦藝術之我見》(《戲劇》 2007 年 3 期)
《樣板戲·權力話語·女性形象》(《藝術廣角》 1998 年 5 期)
《中國戲曲·性別復調·文本分析》(《上海藝術家》 2001 年 6 期)
《明清女性接受視野中的〈牡丹亭〉》(《東南大學學報》 [ 哲社版 ] 2007 年 5 期)
《宏大敘事·人文關懷·性別思考——話劇觀摩札記二則》(《戲劇》 2008 年 1 期)
《論戲劇審美接受》(《地方戲藝術》 1993 年 3 期)
《資訊理論與戲劇藝術》(《戲劇藝術》 1995 年 1 期)
《戲曲藝術與大眾傳播》(《藝術百家》 1995 年 2 期)
《論戲劇改編中的“誤讀”》(《藝術百家》 1994 年 4 期)
《二元生存狀態中的當代戲劇》(《戲劇文學》 2003 年 4 期)
《亟待重視的戲曲邊緣化問題》(《廣東藝術》 2002 年 1 期)
《當下境遇中戲曲評論角色審視》(《中國戲劇》 2000 年 5 期)
《百年反思:世紀末戲曲的世紀初情結》(《藝術廣角》 2000 年 5 期)
《缺席和在場:先鋒話題中的當代戲曲》(《戲曲研究》第 56 輯,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1 )
《從地方戲看崑曲的生命呈現和歷史撰寫》(《戲曲研究》第78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
《“精英獨白”與“大眾對話”: 90 年代川劇的審美選擇和話語特徵》(《中國戲劇》 1999 年 5 期)
《從符碼化舞台時空看川劇的審美特色》(《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1 年 1 期)
《亮相在民間美術中的戲曲身影》(《戲曲藝術》2011年 2 期)
C 類——
《寫形·傳神·體道:中國古典美學形神論述要》(《學術論壇》 1997 年 2 期)
《“神似”語源考》(《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 16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試析顧愷之“以形寫神”的繪畫美學觀》(《社會科學研究》 1990 年 6 期)
《司空圖“離形得似”說的美學內蘊讀解》(《社會科學研究》 1999 年 3 期)
《論“離形得似”說對中國美學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 社科版 ]1993 年 5 期)
《畫骨·傳神·寫真:杜甫的繪畫美學形神觀》(《杜甫研究學刊》 1992 年 4 期)
《論杜甫的書法美學思想》(《杜甫研究學刊》 1999 年 3 期)
《論唐代詩歌美學中的貴淡取向》(《殷都學刊》 1996 年 2 期)
《“簡”:傳統畫學的審美取向和中國美學的重要範疇》(《審美文化叢刊》創刊號,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4 )
《朱光潛的美感教育觀》(《學術界》 1990 年 5 期)
《朱光潛的“人生藝術化”說管窺》(《學術界》 1989 年 1 期)
《真理存在於人類社會之前嗎:對蔡儀先生美論中一個觀點的質疑》(《社會科學戰線》 1986 年 2 期)
《馬克思為何提及“美的規律”:對國內〈手稿〉美學研究的一點反思》(《探索與爭鳴》 1993 年 2 期)
《怪誕:一個藝術美學範疇》(《藝術廣角》 1996 年 3 期)
《有機整合中的雙向建構:對攝影文學的美學思考》(《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 2001 年 12 月 14 日)
《全球化·少數民族·中華美學》(《民族文學研究》 2006 年 2 期)
《性別、民族、中國文藝批評》(《民族文學研究》 2008 年 2 期)
《多民族·小傳統·形而下——對中國美學研究視野拓展的再思考》(《百色學院學報》 2010 年 5 期)
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 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理事 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 成都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民俗事象與族群生活——人類學視野中的羌族民間文化研究”(10YJA85002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民間神靈信仰研究(一)”(11JJD750010),等等。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送糧 (1966) .... 賀吉標 電影名:送糧
導 演:林嵐
編 劇:《送糧》創作組
主 演:金瓊貞 李祥林 黃劍雄 趙菊元 王利彪
上 映:1966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1934年秋,紅軍主力北上抗日,留在大別山的游擊隊繼續堅持鬥爭。在蔣匪幫實行“三光政策”、嚴密封鎖的情況下,山裡的游擊隊遇到了缺糧的困難。貧農賀大嫂依靠鄉親們,積極籌集糧食,讓自己的丈夫賀吉標給游擊隊送去。賀吉標在送糧途中不幸被捕。當敵人將他押往自己家門前時,賀大嫂和兒子紅七屏住呼吸,只聽賀吉標大聲喝斥敵人:“天下窮人抓不盡,身後自有送糧人。”暗示賀大嫂繼續送糧。賀大嫂與丈夫心心相印。她勸住了要同匪兵拚命搶救父親的紅七。母子倆連夜裝糧,摸黑上路,待他們剛要爬上山頂時,被敵人發現了。為擺脫敵人,在關鍵時刻,賀大嫂毅然決定,讓兒子把敵人引開。勇敢機智的紅七,在深山密林中把敵人引得團團轉。當敵人追上時,他奮力反抗,將一個匪兵砸死,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打傷抓住。賀大嫂在兒子把敵人引開后,順利地上了山崗,與前來接應的游擊隊相遇,勝利完成了送糧任務。她還帶著游擊隊把受傷的紅七從敵人魔掌中救了出來,母子團圓。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金鴛鴦 (1988) .... 美術(製作設計) 秘密戰 (1989) .... 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