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轄鎮

小岞鎮[XiǎoZuò]位於惠安東部沿海,東、南、北三面臨海,西七里湖狹長地帶與凈峰鎮接壤,成半島地形。

歷史沿革


宋屬崇善鄉。
元屬文質鄉延壽里的三十一都黃坑鋪。
民國屬凈峰鄉。
1949年冬起先後屬三區、四區。
1956年並屬東嶺區。
1958年屬飛躍公社凈峰管區。
1961年成立小岞公社。
1970年並屬凈峰公社。
1974年又析為小岞公社。
1984年改設為小岞鄉。
2000年5月升格為鎮建制,轄東山、南賽東、南賽西、新橋、前群、前海、前峰、后內、螺山9個村委會,延續至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鎮陸地面積7.4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個鹽場、2個開發區,有耕地3033畝,林地1100多畝,灘塗宜養面積達3000多畝,16.8公里的海岸線蜿蜒曲折,形成5個優良港口,均可停泊漁船。

水資源

小岞三面臨海,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明顯,氣溫宜人,四季常青,雨量充沛,水質無污染、浮游生物十分豐富。全鎮可發展利用的深水、淺海、灘塗養殖有十萬畝以上,世代以海為生的漁民積累了豐富的捕撈、養殖、加工經驗和豐富的勞動力優勢,使小岞成為開發海水養殖首選之地。

經濟


小岞以漁業生產為主,是福建省重要的魷魚生產基地,漁業收入佔全鎮經濟收入總量的75%,漁業生產作業多樣,生產範圍廣,灘塗和淺海養殖潛力大,前景看好。2014年,擁有船隻600多艘,其中遠洋漁船3艘,2010年漁業產量90000噸;鄉鎮企業發展前景廣闊,現已形成造船、石雕石藝、建築建材、機械鑄造、水產業、包袋服裝等行業體系。2010年工農業總產值為9.043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2億元,完成財稅收入2126萬元,其中國稅400萬元,地稅17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9元。
小岞
小岞

旅遊


風景景點

小岞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濱海特色明顯,譽名中外的惠東女以傳統的服飾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遊客,是影片《寡婦村》的創作地和拍攝地。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東山衛城、南宋宰相李文會府宅、悠靜宜人的小岞婦女林場和優美的小岞灣沙灘都具有很好的旅遊開發前景。
小岞
小岞

交通


綜述

小岞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惠岞公路自西向東貫穿境內,塗斗二級公路延伸段凈峰至小岞以及環島北路全面建成,水泥路通村達港,交織成網,水陸便捷,集鎮用電由系統電網主供,電源充足,地下水資源豐富,可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島上郵電模塊支局已投入使用,行動電話、程式控制電話全面覆蓋。與此同時,風電場、五萬噸級散雜貨碼頭和惠安能源項目等重大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相關的前期工作,小岞的經濟社會將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小岞
小岞

文化


特產美食

小岞魷魚
小岞魷魚乾在福建省最負盛名,每年農曆四月至八月為“撮魷魚”的季節,其中五月、六月為旺產期。漁民將捕撈上來的上等魷魚(俗稱“鎖卷”,學名槍烏賊)劈開,穿成一串掛起,曬乾后製成魷魚乾。魷魚乾易存放且保質期可達一、二年之久,因此在小岞常年都能品嘗到,為小岞一大特色風味。
魷魚乾不但味鮮肉美更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一盤“魷魚菜頭(白蘿蔔)湯”為酒宴之首選,此湯做法亦十分簡便:將魷魚乾順紋理剪成條狀與備好的白蘿蔔絲放入清水中,用文火慢燒,等水沸騰后鍋中散發出陣陣清香時,再放入微量味精、鹽,即可出鍋裝盛,此湯不但美味香濃更具有醒酒、提神作用。
魷魚系中性食物,不燥熱亦不陰涼,與其它食物如紅菇、精豬肉燉湯,無論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襁褓中的嬰兒還是“月內”中的婦女皆宜食用。若將上等的魷魚母與紅菇燉湯,更有養顏美容,滋補婦女“月內”之功效。魷魚乾也是燉湯的好佐料,在燉雞、鴨、豬排骨等食物時加入少量魷魚乾,其湯味道更濃更香更甜;也可直接燒烤食用,入口甘飴,妙不可言,是上等的酒宴小吃。
小岞黃花魚
小岞人有句俚語:六月黃花小人蔘。農曆六月是品嘗黃花魚的最佳時節,特別是“六月六”為最補(即初六、十六、廿六).選擇黃花魚很講究;取黃花魚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則皮鱗厚,太小則骨多魚質未到火候,最好為二,三斤左右,肉細嫩而絕腥味。
吃法有煮湯、清燉、紅燒、油炸等多種,以清燉為最佳.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取整條黃花魚洗凈,無需去鱗剖腹.將拍扁后的蒜頭從魚嘴用筷子滿入,塞滿魚腹再將魚擺成環形放入燉罐中蓋好。將燉罐放入鍋中,往鍋中加水至燉罐中段.燉約50分鐘后取出燉罐,涼卻10分鐘后即可食用.此時魚仍完整無損,如“鮮活”的黃花魚展現在眼前,既增加了食慾又更具美感.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中老年人有開胃健脾、滋陰益氣,特別是對醫治婦女妊娠期浮腫以及患水腫疾病等有特效.黃花魚膘曬乾后,可食用也可藥用,具有補腎、益精、止血的功用;黃花魚肉也可做成魚丸,其味同樣鮮美適合。
由於大量的捕撈,小岞黃花魚的數景正急劇下降,若你有口福,到小岞仍然可以品嘗到這被喻為“小人蔘”的黃花魚。

民俗風情

惠安小岞婚俗
惠女
惠女
從擇偶到正式結婚,根據周·“六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程序。但“六禮”並沒有包括婚姻儀禮程序的整個過程,其中只有“親迎”為嫁娶當日的儀禮,其餘五禮則為婚前儀禮,至於嫁娶之日過後尚須行之的儀禮,“六禮”當中就無禮可遵了。而且自古以來,六禮之行,殊不一致,歷代多有變更。南宋·泉州遵《朱子家禮》,只用“納采、納徵,親迎”三禮;明·惠安惟用“納采、納徵、請期、親迎”四禮,泉屬各縣相差五多。“親迎”乃婚禮之重,無論“三禮”、“四禮”,此禮必不可少。由於中國傳統的婚禮建築在古“六禮”的基礎上,因此現代有的婚禮程序雖已簡化,而六禮之目,在傳統觀念中仍自在焉。
婚前
擇偶:
除“相親”外,相當於古六禮之“納采”、“問名”和“納吉”。“納吉”後來演化為今之訂盟(也有把訂盟歸人“納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期也有托親友說親的,在確定締親意向時,有的家長也能徵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見作為參考。
“提生日”:即議親。媒人把男女雙方的庚貼送到對方家裡,各自壓置於廳堂神龕香爐底下卜吉,若三日內雙方家中均平安無事,稱“三日圓”。如果有一方沒有“三日圓”,議親必須取消。
相親:經雙方家長認可后,男方家庭擇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親前往女方家中,視察女方容貌儀錶等。
定婚
相當於古六禮中的“納徵”和“請期”。
“壓定”:亦稱訂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長把戒指、訂儀、喜糖等禮品,送到女家,並親自把戒指戴於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轎前盤”:“壓定”之後,男方先後三次備辦豐盛的彩禮送往女家,稱“戴手鐲”、“送花”和“轎前盤”,合稱“行大禮”。清末以來,逐漸把“行大禮”合併為“轎前盤”,稱為“花疊盤”或“盤擔”。有的地方是把“壓定”和“行大禮”合併在一起舉行。“行大禮”把婚前的準備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禮”和“壓定”的中心內容都集中在錢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禮品,有酬謝其養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頭”:送“盤擔”時,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時刻,叫“送日頭”。
“送嫁妝”:在婚前一、兩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銀首飾、珠玉古玩、綢緞布匹等眾多的嫁妝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舊時有資送刀斧之俗。
婚娶
新郎須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後,乃至深夜,連一切迎送人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
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並要有一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跡。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全國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一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
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一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一腳,這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向人們宣示:日後男不懼內,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米篩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樂聲中,新娘慢步跨過火爐,踏上瓦片,進入洞房。
據說“遮米篩”和“踏瓦片”是為辟邪,但安溪人卻有獨到的解釋,稱此舉寓有明亡之後,其孤臣遺老尚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婚夫婦“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至於“跨火爐”,人們認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靈,將新娘在其家裡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氣燒盡。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烏巾、喝交杯酒、宴請賓客等節目,其中鬧洞房為是日婚禮的壓台戲。俗謂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內可以連續鬧,有“七日內不分大小”之說。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昵舉動,詼諧有趣。
“公雞娶婦”:在晉江石獅僑鄉,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這隻大公雞在七日內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後才移到室外雞窩,精心飼養,至其“壽終正寢”。
婚後
婚娶之日過後,婚姻儀禮還沒有結束。
上廳堂:新婚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牽新娘”的婦人引導到廳堂,先拜祖先,然後依次與公婆及夫家諸親屬相見(今或提前至婚娶當日下午)。這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拜過祖先,新娘才算男方家族的人,而今後要開始新的生活,就必須認識夫家的長幼尊卑,這是對新娘進行倫理教育的一節必修課。
“落灶腳”: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同樣由原“牽新娘”的婦人引導,來到“灶腳”(即廚房),讓新娘摸摸各種飲具、餐具,並讓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這些象徵性的家務勞動,目的是讓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環境,俗稱“落灶腳”,這是新娘進人家庭婦女角色前的一次預演。
“上廳桌”:新婚第三天中午,為新娘上廳堂特設宴席,稱“上廳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從此,新娘真正成為夫家的成員之一。
探房”:新婚第三天還有“探房”習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見面即要給這位“阿舅仔”饋贈紅包,稱“結衫帶”。探房含義說法不一,一說是娘家對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兒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來探望:有否一堂和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時,“阿舅仔”還得完成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敦請姐姐回娘家會親,邀請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於探房是婚姻雙方親家禮尚往來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請“阿舅仔”的筵席力求豐盛,惟恐款侍不周。
會親:在新婚第五天(今俗於婚娶次日)天剛蒙蒙亮,新娘先丈夫回娘家,向娘家長輩行禮請安,訴說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娘家於中午設宴款待。
請女婿:會親當日傍晚,宴請新女婿,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今俗一般為午宴,與會親一起舉行。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與岳家的主要親人相識,故宴席極為隆重。散席后,小夫妻要帶著引路雞和長尾蔗,同回夫家。至此,婚姻儀禮基本完成。
婚事過後,女兒與娘家之間有送花及每年均有的數次送節等習俗。
在惠安東部沿海一帶,舊時有婦女婚後長住娘家之俗。新娘出嫁三大后即回娘家長住,每年只有在逢年過節和農忙時,才到夫家暫住幾次,一年大約共有十來天。長住娘家的時間,要看懷孕的遲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長達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時間太短,會受到人們譏笑;但時間太長,也會被認為不光彩。如果年紀大了尚未懷孕,其權宜之計即由夫家抱養個孩子,這樣便可名正言順地長住夫家了。該習俗產生的原因,學者說法不一:或曰為原始社會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時期的婚俗的遺余;或曰為古代少數民族婚俗之遺留;或曰應從兩性分工的經濟方面去探討原因,等等。
小岞媽祖文化節
4月16-18日(農曆三月廿一~廿三日)福建、惠安小岞媽祖文化節。全鎮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做糍粑、買糖果等供品到慈堂燒香朝拜,並舉行媽祖“巡村”活動,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響銃震地,鼓樂齊鳴,炮聲不絕,,旌旗飄揚,並舉行精彩的“媽祖過海”的儀式,場面十分壯觀,氣氛異常熱烈!在人們的印象中,紀念媽祖活動盛行於沿海地區,是統領四海的航海守護神,有“龍女”、“神仙”之稱。舉行如此大型的紀念活動,確實罕見。原來小岞是著名的福建惠安女服飾之鄉,供奉媽祖。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曆三月廿三),居住在這裡村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朝拜活動,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這一獨特習俗延續至今已有300多年。開展紀念媽祖的民間活動,給這裡注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使其相映成輝,錦上添花。

姓氏分佈

小岞主要姓氏有李、康、庄、陳、洪、黃。
前群--后頂頭、西林、東頭、石埕、頂許--〖李、林、康〗
前峰--頂街、前內街、大滬、下街--〖康、林、洪、李、黃、盧、於、劉〗
前海--下浪溝(下鄉)、城仔內、路墘、西邊、林厝、和利、益勝、井透、宅兜--〖康、李、林、盧、辜、曾〗
新橋--新橋--〖陳〗
后內--后內東頭、下井、後街-----〖李、王、葉、於〗
南寨東村--姓邱、中厝、東角、頂戶、下戶〖庄、洪、邱〗
南寨西村--狀元牌、湖西尾、東浦〖庄、洪、邱〗
東山--后澳仔、頂厝、城頂、下厝、前樓--〖黃、鄭〗
螺山--后厝、西頭、西湖、井仔、大厝、東井、下庫--〖陳、李、潘、肖、王〗

獲得榮譽


2012年獲福建省第七批省級生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