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爾塔人

撒爾塔人

撒爾塔人是由突厥化的中亞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其它土著居民,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形成的。撒爾塔是指嚴重阿拉伯化與波斯化的突厥人,以及突厥化的塔吉克人。

簡介


撒爾塔——東鄉族的自稱。“撒爾塔”最早出現在15世紀作家納沃伊的著作中,曾在中世紀的中亞地區廣泛使用,對其含義,現在學術界還有爭論。一般認為,這個詞最初與商業有關,指商人、商隊首領,後來泛指伊斯蘭教教徒。

概述


撒爾塔人
撒爾塔人
【撒爾塔】【sāěrtǎ】,撒爾塔——東鄉族的自稱。
撒爾塔是梵文sart,意思是指商人,撒爾塔”最早出現在15世紀作家阿里。希爾.納瓦伊(1441-1501)的著作中。突厥人最初使用這字形容定居的農民和波斯商人。
撒爾塔人是由突厥化的中亞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其它土著居民,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形成的。他們操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經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人種上屬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合體。後來突厥人定居和中亞的突厥化,居住在綠洲的的突厥人被稱為撒爾塔,最後幾乎中亞至西亞定居的人也被稱為撒爾塔,花剌子模被稱為撒爾塔兀勒。撒爾塔是指嚴重阿拉伯化與波斯化的突厥人,以及突厥化的塔吉克人。在中亞,有一不成文的說法:“誰定居,誰就是撒爾塔”。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是我哥哥,撒爾塔人與我何干。這句說話是哈薩克人諷刺阿布海兒的親帖木兒帝國政策。現在的撒爾塔人和維吾爾族差不多。
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撒爾塔實指一個民族實體,是民族名稱。11世紀以後,在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和七河流域一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這個民族是由突厥諸部(包括回鶻、葛邏祿)、突厥化的中亞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其它土著居民,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形成的。他們操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經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人種上屬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合體。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人西征中亞花剌子模,撒爾塔人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融入烏茲別克民族中;一部分人被蒙古人強征入伍,大批有技藝的工匠為蒙古軍隊服役,後來這部分人隨蒙古軍隊東來,在中國河州以東的山區開荒屯田,逐漸由兵轉民、安家落戶,有些人成了回族的來源之一,其中一部分人在東鄉地區戍邊屯墾,以後由軍戶轉為民戶,成為東鄉族的主要來源。這些撒爾塔人與其它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東鄉族,他們仍自稱“撒爾塔”。

歷史


(圖)撒爾塔人
(圖)撒爾塔人
“薩爾特一名由來已久,歐洲人在其中亞土耳其斯坦一帶的遊記中,往往稱“該地主要民族之一種為Sart(S),這就是漢語偶爾譯為薩爾特一名的由來”(張西曼:《西域史族新考》,第22頁)。
那麼薩爾特(或譯為撒爾塔)究竟指何地何族呢?
第一,元代的察合台汗國及其所屬居民被稱為薩爾特人。《元朝秘史》卷八:“乃蠻之古出魯克罕經委兀爾台、合兒魯兀惕而往薩爾特兀勒之重河……”《元朝秘史》卷十:“命忽必來那顏出征合兒魯兀惕(即葛羅祿——筆者),合兒魯兀惕之阿爾闌罕乃降於忽必來矣,忽必來那顏偕阿兒思闌罕來,謁成吉思合罕矣。以其不拒戰,成吉思合罕嘉阿兒思闌罕,降旨日:賜以女乎”。拉希德一艾丁《史紀》:“阿爾斯蘭汗自來降,成吉思汗妻以公主。以不再稱以阿爾斯蘭汗(獅子王之意),乃另賜以號日薩兒特(Sart),猶言大食人(Tad-jik)也”(引自張星鋃《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五冊,第174頁)。羽田亨著、耿世民譯《西域文化史》謂:“……蒙古稱兩河(即錫爾河、阿姆河——筆者注)之間和花刺子模的居民為薩爾特人(Sart),薩爾特此字為商人之意,為梵語,這是針對古來此地之居民長於商業而起的名字。這個詞從突厥傳到蒙古,一直沿用到現在,但此名本來不是民族名稱……從10世紀30年代到11世紀,以巴拉薩袞為根據地的突厥族曾侵佔兩河地方,具有悠久歷史的粟特人國家遂滅亡。此民族僅在與突厥人混血的情況下才保存其面貌。這種混血人種仍然長於商業。開始為商人之意的‘薩爾特’一詞,遂成為這一人種的稱呼了。”這至少說明:其一,記載中的兩河(錫爾河、阿姆河)和花刺子模等均在中亞,它是元代察合台汗國主要管轄區;其二,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合爾魯惕(葛羅祿)、粟特人與突厥人等,曾被命名為薩爾特(Sart)人;其三,薩爾特為梵語,意為商人。由於這裡的居民長於經商,故由起初的商人演變為後來的族名。“我們是‘薩爾特’人”一說,是有來歷的。
第二,薩爾特人是古沙陀人的後裔,突厥人與伊蘭人的混血種,屬突厥回紇的一個新支。張西曼教授在《西域史族新考》一書中引用大量史料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證:其一,薩爾特人即是現在的烏茲別克人,歷史上和突厥、回紇、大月氏等都有血緣關係。薩爾特一名的消失,是1917年10月革命以後的事。其二,這些民族主要活動於中亞一帶,但有三點尚待研究:一是中國人俗稱的纏回,不是專指維吾爾,也包括烏茲別克、塔吉克、塔塔爾等蔥嶺東、西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二是按照蘇聯人所說,東幹人即漢回,漢回就是現在的回回民族,而回回民族的族源,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當然也有回紇人、漢人等,但不是回族的主要族源;三是所謂“誤稱烏茲別克人為薩爾特人”,其實並不是誤稱,而薩爾特並不是族名,是商人稱謂,同時在演化過程中帶有輕視之意,所以十月革命后,取消了薩爾特稱呼,恢復了烏孜別克的原名。因此我們(指張西曼——引者)認為,薩爾特人主要是屬於突厥蒙古混血種的烏茲別克人,也有突厥伊蘭混血種的維吾爾人,但不是主要的成分。
上面引人注目的是張西曼教授提出的薩爾特人為古沙陀人的後裔。他說“薩爾特(Sart)就是千年前中國唐書所介紹的沙陀”。他認為:“沙陀”一名,照印度之意為“商賈”,這是一個人種上的曲折問題。“就是土耳其斯坦的古代,局部是塔里木河流域,最先為鄰近的從伊蘭高原東下(至晚在東周中期,公元前四五世紀)游牧的伊蘭族大月氏同族的安息(即后之波斯)、大食等,東方的漢族。突厥族的匈奴、塞種(Sarm)、烏孫、突厥、回紇、黠戛斯等以及吐蕃。蒙古等民族的兵馬往來,犄角爭霸,掠取生存資源或東西商業資本與國際貿易要道的控制。其人種之龐雜,實足驚人。最顯著的是突厥本族和當地土著大月氏人的混合而構成以後的斡思蠻(Os-manlis)或斡禿蠻(Ottoman)——即現在的土耳其人。以後再經回紇和大月氏土著的混合而形成‘沙陀’人。明顯言之,沙陀——薩爾特(纏回)就是回紇和大月氏的混血種。”據此,“沙陀的母系主要為大月氏,所以保有阿爾卑體型的特點,父系主要為回紇,所以至今保有回紇的語文(自然受有其他鄰族,尤其是大月氏的影響)”。以後當沙陀強大起來,回紇便成為他們的附庸。因此李克用致朱全忠書中有‘矧復陰山部落,是仆懿親;回紇師徒,屢從以舍……”等。可見“沙陀原意為商賈的原因,大概是這個混血種形成的初期,不為回絕主子所重視,而且大月氏人和印度人同發源於伊蘭高原,同屬於印度伊蘭語系。沙陀人因其母系大月氏的關係,能連代通曉大月氏和印度語言而往來有關各鄰族之間經營商業,所以由印度人所加‘沙陀’(商賈)的普通稱謂,久而久之,特別變成了突厥族回紇新支的專名。”
唐代後期(約公元763-905年)有一個沙陀族出現,憲宗三年(公元808年)東方的一個沙陀首領朱邪執宜被任命為“陰山兵馬使”。五代時的後唐、後晉、後漢的首領就是沙陀軍人,但自後漢滅亡后,沙陀一名不再見於史書,原因可能是被漢化了。但進人天山南北的沙陀哪裡去了?張西曼認為這部分沙陀就是薩爾特,即纏回,也就是回紇和大月氏(伊蘭族塔吉克)的混血種,亦即突厥回紇新支。這種論據是否正確,另當別論。但元朝時期蒙古的西部統治者帖木兒的副手闊兒吉思,就是“畏吾突厥人”(《世界征服者史》),也就是張西曼所指的“薩爾特(維吾爾回紇、塔蘭其)”。這就證明突厥回紇人在中亞地區是大有人在的。我們在這裡主要討論的是張西曼指出的成吉思汗滅了沙陀人所建花刺子模時,曾將該地的薩爾特降人編為沙陀部,列人漠北喀爾喀西部的某旅。這部薩爾特人哪裡去了呢?尚待進一步研究。
突厥語中稱Sart,其意陳指商人外,游牧的突厥人又稱定居在城市的居民為薩爾特。又由於波斯人在中亞地區經商的很多,而他們又是伊斯蘭教徒。因此,成吉思汗以前,這個詞已有宗教的和民族的意義。即指信奉伊斯蘭教的波斯人。成吉思汗時期,這個詞已擴大為在中亞、西亞的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名稱。和‘大食’(Tazik或Tajik)意義完全相同了。”

參考資料


張西曼:《西域史族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