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黃酮

生物黃酮

生物黃酮與多糖、生物鹼同為植物來源的三大天然產品。但與后兩者相比,生物黃酮的開發利用較晚。雖然幾十年前已有人從槐米中提取出“蘆丁”(也屬於生物黃酮)作為心血管病輔助治療葯(註:蘆丁可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防止動脈硬化引起的腦出血),但在醫藥市場上蘆丁始終是一隻並不引人注目的小品種。

發展歷程


生物黃酮的發現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廿世紀30年代初,歐洲一位藥物化學家在研究檸檬皮的乙醇提取物時無意中得到一種白色結晶,將其命名為“維生素P“。動物試驗證實:維生素P的抗壞血作用勝過 維生素C 10倍。2年後,這位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維生素P實際上是一種由生物黃酮組成的混合物而非單一物質,故後來有人形象化地將維生素P更名為檸檬素。據後人研究,檸檬素含多種生物黃酮,其主要組分為 橙皮苷。這位最早發現 維生素P的科學家在8年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遺憾的是,包括檸檬素在內的生物黃酮的藥用研究卻始終未有實質性進展。
生物黃酮作為保健產品首次引起國際醫藥界的注意是在廿世紀八十年代末。法國一家保健食品廠商率先推出具有市場引導作用的生物黃酮類保健新品“碧蘿芷”(Pycnogenol)。它是從法國地中海沿岸地區生長的一種主要樹種“濱海松”樹皮中提取的一種黃酮混合物。由於 碧蘿芷能預防和治療西方國家極為常見的 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故上市后銷售情況極為紅火。在上市10年以後,臨床醫學研究人員不斷發現碧蘿芷有不少令人感興趣的新用途,其中包括抗哮喘、防止長期抽煙引起的腦動脈硬化與腦血栓形成以及降血壓作用等。據科學家研究,法國生產的碧蘿芷含有極其複雜的生物黃酮成分,其中包括:兒茶素、表倍兒茶素、紫杉素、原花青素及其單體、2倍體、3倍體與多倍體混合物。正是這些複雜的生物黃酮構成碧蘿芷多樣化藥理作用的基礎。

作用


生物類黃酮,可調節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清脂質,延長紅血球壽命並增強造血功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抑制HL-60白血病細胞生長和溶解癌細胞的作用;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Free Reaical)及毒素,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消炎、抗過敏、廣譜抗菌、抗病毒作用。松針提取物功能:
1. 具有清除 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2. 抗血栓、保護心腦血管作用抗腫瘤、消炎抑菌作用。
3. 解除醇中毒、保肝護肝等多種功效。
4.具有 清熱解毒、祛風濕、強筋骨等功效。

分類


生物黃酮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現已確認其化學結構的生物黃酮類物質至少有4000-5000種,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老產品蘆丁、茶多酚(以“兒茶素”為代表)、大豆異黃酮(以黃豆苷、染料木素為代表)、橙皮苷和槲皮素等。生物黃酮(bi。nav。n。ids)是一涵蓋面極廣的總名稱。實際上生物黃酮物質的化學分類極為複雜,其中包括:黃酮、黃酮醇、黃烷酮、黃烷醇異黃酮花青素、原花青素等。最近,西方有學者提出:按其化學結構的相似程度可將植物來源的生物黃酮大致分為4大類即:原花青素類;槲皮素類;柑桔生物黃酮類、綠茶多酚類。這樣一來不僅容易歸類,還便於產品的開發利用。

白藜蘆醇

事實上自從法國黃酮類保健新品碧蘿芷閃亮登場以後,長期被人忽視的生物黃酮從此引起醫藥界的高度重視。最明顯的例子是,來自法國紅酒中的白藜蘆醇的開發利用成為九十年代醫藥保健品質市場的新熱點。眾所周知法國人由於常年喝紅酒故其國民中心肌梗塞死亡率遠遠低於歐美各國。究其原因,紅酒中存在大量的白藜蘆醇。此物也是一種生物黃酮。進一步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存在於紅葡萄的外皮與種子之中。目前以榨汁后產生的葡萄皮、籽為原料提取的白藜蘆醇早已成為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的暢銷保健食品。

綠茶多酚

綠茶多酚也是一種生物黃酮混合物。最新科學研究證實:人們在攝取了綠茶多酚后不僅能消除體內的有害生理代謝物遊離基,還能激活人體的排毒系統與免疫系統功能。故經常喝綠茶的人不易患過敏性疾病與癌症。綠茶多酚的另一功效是降血脂、降血壓和預防中風。綠茶多酚在國際市場上早已成為暢銷的保健食品新原料,僅美國每年就至少銷售數億粒“綠茶多酚”膠囊。
在生物黃酮中篩選具有抗癌作用的新型保健產品近幾年來一直在進行之中。科學家早已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與茶丹寧(鞣酸)具有優異的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據國外最新報道,來自柑桔中的柚苷與橙皮苷等生物黃酮具有出色的抑制乳癌細胞生長的作用。此外,4種非柑桔來源的生物黃酮(其中包括:貝加因、高良姜精、染料木素和槲皮素)無論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均有抑制乳癌組織生長的效果。

鞣花酸

鞣花酸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草莓、葡萄、蘋果、蔓越桔、黑莓和胡桃中的生物黃酮。最新研究表明:鞣花酸可抑制實驗動物因化學致癌物質誘發的肺癌、肝癌、皮膚癌食管癌等腫瘤疾病(實驗動物口服鞣花酸25周后可使腫瘤體積縮小54%)。今後來源易得的鞣花酸有望開發成為抗癌新葯,並與暢銷抗癌藥物“紫杉醇”(Taxol)一爭高下。

展望與發展


如上所述,生物黃酮主要來源於植物原料,不僅來源豐富且具有再生性。業已研究與開發的黃酮類產品仍屬極少數。可以設想:假使在已確認化學結構的數千種生物黃酮中有10%最終開發成為治療新葯,則國際市場上將增加數以百計的新葯。
長期以來人們對生物黃酮的安全性一直持懷疑態度。這是因為廿世紀五十年代初西方研究人員在開發植化產品時發現:某些黃酮物質(如槲皮素等)在試管中有致癌作用。這一報道發表之後使得生物黃酮被人為“打人冷宮”。幸而最近又有人站出來為生物黃酮“平反”。如據西方醫學雜誌報道,有人曾做過多次動物試驗,將大劑量的曾被認為是“致癌物質”的槲皮素喂飼給實驗動物,半年以後未見其體內有任何致癌跡象。由此證明植物來源的槲皮素十分安全。此外,還有大量報道證實,槲皮素不僅不致癌,它更有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