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放太甲

歷史典故

伊尹放太甲在《史記·殷本紀》、《孟子》、《左傳》等書中的記載中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不過《竹書紀年》記載的內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歷史背景


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
伊尹為商湯之右相,名摯,是商湯至太甲時期商朝的一位元老。伊尹助商湯滅夏立下了不朽功勛,商朝建立后,商湯以伊尹為卿士,料理商朝政務。商湯的長子太丁死在商湯之前,因此按照禮法,應該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繼位。於是伊尹便扶持外丙繼承了王位。外丙在位三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繼位,仲壬體弱多病,在位四年就病亡了。這時能繼承王位的只有商湯的孫子、太丁的兒子太甲。此時的太甲只有十歲,但伊尹還是毫不猶豫地扶持年幼的太甲登上了商朝君主的寶座。他自己則掌握大權,盡心盡職地從旁輔佐,教給太甲如何區分是非對錯和治理國家的方法,希望把太甲調教成一代賢君。商初連喪三王,政治出現危機。伊尹受商湯重託,深感任重道遠,他把振興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

事件過程


太甲暴虐

太甲年幼少不更事,開始還能聽伊尹的教導,謹言慎行,恪守祖輩的禮法,認真對待政事。可是,他小小年紀就登上權力的頂峰,眾星捧月般地長大,而且自幼喪父,沒有受過嚴格的管教。沒幾年,他頑劣的性情就開始滋長,自認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沒人能管得了自己,漸漸變得忘乎所以,對伊尹的教導也開始不耐煩起來。他覺得伊尹雖為宰相,卻是奴隸出身,自己憑什麼要聽他的教訓。因此,當伊尹給他講祖宗的規矩,向他傳授湯立下的法度,用歷史上賢君的故事教育他時,根本聽不進去,而且表現得很敵對。漸漸地,他變得恣意妄為,喜聲樂,醉酒宴,一再地破壞禮法。更可怕的是,他竟越來越像夏桀,喜歡濫用民力,暴虐嗜殺,百姓苦不堪言,對他的不滿越積越深。
伊尹
伊尹
對於太甲的無心長進,暴虐成性,伊尹和群臣都憂心忡忡,一再規勸,提醒太甲作為一代君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然而,太甲根本聽不進伊尹的規勸,不但一意孤行,甚至還變本加厲。伊尹非常憂慮,擔心如果繼續放縱太甲這樣胡鬧下去,湯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就會被他葬送。

放逐桐宮

為使太甲成為有作為的君主,伊尹斷然採取措施。在商湯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宮室,稱為桐宮。他把太甲送入桐宮反省。桐宮地處商湯墓地,氣氛莊嚴肅穆,除了守墓人,尋般人不得進入。為了教導太甲上進,伊尹給他寫了《伊訓》、《肆命》、《祖后》三篇訓詞:《伊訓》中說,腐敗、淫蕩、逆亂之風是喪家亂國的根本,身為君主要想讓國家長治久安,就要修身養性,多聽賢臣的意見;《肆命》是講分辨是非的方法,清楚地說明應做什麼樣的事情,不應做什麼樣的事情;《祖后》則專門講商湯時候的典法制度,教育太甲祖先的規矩不可破,不能為了貪一時之快,而背棄祖訓,為所欲為。
桐宮遠在商都郊外,雖是商朝開國之君湯的陵墓,卻非常簡陋,跟普通人的墓沒什麼兩樣,只有一座又低又矮的宮室,以便每年到此祭奠。在這樣的環境里,太甲逐漸了解到祖父歷盡艱辛,打下商朝天下,還能儉以修身,仁以立德,再想想自己對國家沒什麼貢獻,就登上王位,卻不思治國,只貪圖玩樂,還暴虐地對待百姓,真羞愧難當。同時,他想到伊尹對自己苦心教誨,自己卻不能理解,懊悔不及。於是,太甲下定決定要好好讀書,做一個不負祖父亡靈的明君,學習為君為政所必需的德行與知識,掌握國家法度,以及如何應對國家的困境。
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
他一邊讀書,一邊打掃陵墓,日久天長,太甲真的脫胎換骨了,他認真學習,以祖父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注重修鍊自己的德行。伊尹也經常派德才兼備的人給他授課。太甲逐漸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行動謹慎、言語謙遜、思想沉穩、勤勞不息。在他閉門思過期間,伊尹一直代太甲管理政務;三年以後,伊尹確定太甲已經改過向善,也具備了一定才識,便恢復其王位,讓太甲歸位主政,自己只從旁輔佐。

結果


經過三年的蛻變,太甲歸位后,果然完全改掉了過去的頑劣性情。他雖然年紀輕輕,卻成熟沉穩,對待國家大事從不懈怠,還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凡是為大局著想,從不做違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在他和伊尹的統治下,商朝社會穩定,百姓安康,諸侯臣服,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鼎盛時期。《史記·殷本紀》中說太甲複位后,“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太甲因此贏得了群臣和百姓的尊敬,被稱為“太宗”。伊尹又作《太甲訓》三篇,《咸有一德》,褒揚太甲的德政。
太甲終成有為之君,為後來的中興局面打下了基礎。伊尹連輔商初數王,既為帝師,又代帝王行政,功高蓋世,前無古人。伊尹死後,商王沃丁以天子以禮葬之。

歷史影響


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五朝元老”,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誠,為商王朝延續六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賢能相國聖人,史稱“元聖”。在甲骨卜辭的記載中,伊尹不但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而且還與湯同祭,單獨享祀。

爭議


《竹書紀年》記載的內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說,則在商朝初年,統治集團內部曾發生了一次爭奪王位的鬥爭。

主要人物


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己姓,伊氏,名摯,有莘國(今河南省杞縣葛崗鎮空桑村 ),史籍記載生於洛陽伊川 ,商朝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 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境內伊蘆山是伊尹晚年隱居採藥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萊山,后演變為伊蘆山。 
伊尹
伊尹
聰明穎慧,勤學上進,耕作於有莘國。經過成湯三聘之後,擔任右相,聯合仲虺輔佐商湯打敗夏桀。商朝建立后。擔任尹(相當於秦朝時期的丞相),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歷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號"阿衡",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興盛富強立下汗馬功勞。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歲,以天子之禮陪葬於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奉祀為“商元聖”,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
《毛澤東早期文稿》給予高度評價;“伊尹之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於專制時代,其心實太公(姜太公)也。識力大,氣勢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義,首倡革命。”

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詳),子姓,名至。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商太宗太甲
商太宗太甲
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 ,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還政於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太甲在位第十二年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