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都

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亳都,五帝之一帝嚳、夏代商國及商朝的都城,商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朝代——商朝的開國之君。滅夏之後,為實現對中原各部落的有效控制,商湯隨即遷都西亳(今洛陽偃師)。湯二十七年,商湯遷九鼎於商邑。自商湯至仲丁十位君主均在此建都,亳都遭遇河決之患,仲丁被迫自亳西遷至隞(又作”囂“)。此後,商朝開始”九世之亂“。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商王朝,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黃河遷回商湯的故地亳(今河南偃師)定都,施行先祖商湯的仁政,百姓安居樂業,商朝國勢開始振興起來。盤庚十四年,自亳(今河南偃師)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營建殷都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

帝王世紀》:”偃師為西亳,偃師又為殷,盤庚所徒之地。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上》:偃師,屍鄉,殷湯所都。

《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晉太康地記》云:屍鄉南有亳阪,東有城,太甲所放處也’。按紀:屍鄉在洛州偃師縣西南五里也。

《水經注》引闞駰曰:“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

地理環境


清代古籍地圖中商朝“亳都”位置圖
清代古籍地圖中商朝“亳都”位置圖
亳邑在河南省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

歷史沿革


五帝之一的帝嚳成為天下共主后,定都於亳,故址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
夏朝末年,建都商丘的商國,在夏桀時強大起來。夏桀並沒意識到來自商湯的威脅,“賦斂無度,萬民甚苦”,對民眾及所屬國部落進行殘酷的欺壓與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
商湯為了準備滅夏,在夏桀十五年,將商國的國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商丘古城)遷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積蓄糧草、招集人馬、訓練軍隊,為滅夏之戰創造有利條件。南亳是成湯初當商族諸侯時所居之亳,即其先祖帝嚳所居之亳,是李泰《括地誌》和酈道元《水經注》所說的南亳;是清金鄂《湯都考》和陳奐《毛氏傳疏》均說湯為諸侯時居南亳;也是王國維在《說亳》中所說的成湯八遷至亳為宋地之亳。古商國方圓僅七十里地,湯都亳邑離不開原古商國的範圍。
三千諸侯於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蒙縣故城)會師,推舉商湯為盟主。商湯滅夏后,返回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建立商朝。南亳與北亳均在商丘境內,在先秦文獻中,均無任何“商湯建立商朝後西遷”的記載。王國維在《說亳》中將偃師“西亳”稱之為“風馬牛不相及”。
據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隞(即囂,今鄭州商城),盤庚時又短暫遷回南亳。

文化活動


甲骨文記載

清代地理文獻記載商朝六都“南亳、隞、相、耿、邢、殷”
清代地理文獻記載商朝六都“南亳、隞、相、耿、邢、殷”
南亳是帝嚳成為天下共主之後的都城,也是商朝前期都城。“南亳說”史料記載豐富,證據確鑿。
甲骨文《殷虛書契后編》有“在商貞〔今曰步〕於亳”之語,聯繫《史記殷本紀》:成湯,自契至湯八遷。◇集解孔安國曰:“十四世凡八徙國都。”湯始居亳,◇集解皇甫謐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括地誌》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帝嚳所都也,湯都也。”從先王居,◇集解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從“商”步行到“亳”地的距離在一天之內,商在河南商丘睢陽區商丘古城附近,亳在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而商與亳位置與甲骨卜辭吻合,兩地均在今河南商丘境內。董作賓、陳夢家先生根據徵人方卜辭中從“商”地到“亳”地僅為一天的路程而贊同商朝第一都亳為南亳。

史書記載

帝嚳都亳
亳在商丘
亳在商丘
《帝王世紀》:“(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也。”
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卷之四十六帝王上古:“帝嚳高辛氏姬姓名夋,蟜極之子、黃帝之孫也,代高陽氏為天子,都亳。帝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商國地七十里
《水經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
商湯從先王居
《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正義括地誌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從先王居,◇集解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
亳與葛國為鄰
孟子·滕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後漢書·東漢郡國志》:“梁國谷熟縣有南亳,寧陵有葛伯也。”
《水經注·汳水》:“葛於六國屬魏。魏襄王以封公子無咎,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在寧陵縣東四十里。”
(宋)樓鑰《北行日錄》:“六日丁亥,霜晴,車行四十五里。沙山岡換驢,三十五里谷熟縣早頓。縣即商之南亳,湯所都也。縣外有虹橋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兩傍築小土牆,且敝損不可行,絕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園,果木甚多。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觀者多閉戶以窺。夾道甲騎百餘,城外及驛前皆步兵。大樓曰睢陽,製作雄古,傾圮已甚,驛曰睢陽。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請五百短錢。」聞本朝養兵之風,嘆感不已。南京城樓側有亭,名「解慍」。承應人有自言姓趙者,不欲窮問之。雲,「城中猶有徐太宰、路樞宻、鄭宣徽等大宅,多為官中所佔,亦有子孫居者」。按此地即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微子啟是為宋國。後唐以為歸徳軍節度,本朝以王業所基,景德四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歸德府,漢梁孝王所都。兔園、平台、雁鶩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隕石五猶存。七日,戊子,晴。車行六十里,寧陵縣早頓。古葛伯國,湯所征也。”
商湯滅夏歸南亳
《史記·殷本紀》:“湯歸至於泰卷陶,中(虺)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
《國語·周語下》:“滅夏后,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至仲丁始遷於隞。”
尚書》商書·湯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蓋湯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練而祔,伊尹祠於先王,奉嗣王祇見闕祖,祔湯於廟也。【原注】非朔者,祔廟無定日。先君祔廟,而後嗣子即位,故成之為王,則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也。若自桐歸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則適當其時,而非有所取爾。【楊氏曰】十二月,商正月也。”
伊尹葬於南亳
《竹書紀年》:“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呂氏春秋》記載:“伊尹卒葬南亳”。
《通鑒外記》記載:“伊尹生於空桑,卒葬南亳。”
《商丘縣誌》記載:“伊尹百歲歿,帝沃丁以禮致葬於亳,即其地也。”
虞城縣谷熟鎮伊尹墓《重建伊尹殿記略》載:“谷熟之南舊縣,即古亳故墟,有冢畝余,世為伊冢,冢前建祠,祠設其像。”
范文瀾《中國通史》:“南亳,在今虞城縣谷熟集西南三十五里。”
仲丁自南亳遷囂
(清)劉德昌修.《商丘縣誌》:刻本,清康熙44年(1705):卷之四十七帝王
(清)《虞城縣誌》引《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決之害,商都自亳遷於囂。”
盤庚復都南亳
《史記·殷本紀》:“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亳為宋國宗邑
《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載宋景公云:“亳,宗邑也。”
《左傳·庄公十二年》:“十二年秋,宋萬弒閔公於蒙澤。遇仇牧於門,批而殺之。遇大宰督於東宮之西,又殺之。立子游。群公子奔蕭。公子御說奔亳。南宮牛、猛獲帥師圍亳。”
《史記·宋微子世家》:“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宮萬與湣公因口角用棋盤誤殺湣公后,誅太宰華督,立新君游,宋國內亂,“諸公子奔蕭,公子御說奔亳。萬弟南宮牛將兵圍亳。”
(宋)蔡沈集傳註釋《微子之命》“尹茲東夏”一語時所說:“宋亳在東,故曰東夏。”
亳在商丘
(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歸德府:“《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歸德府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商為亳都地,周為宋國,戰國屬魏,秦置碭郡,漢髙帝五年改置梁國。”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歸德府谷熟故城:“在商丘縣東南。春秋桓公十二年盟於谷邱,註:谷邱,宋地。後漢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為谷熟侯,尋置縣,屬梁國;晉因之。宋屬平昌郡,永初郡國屬南梁,元徽元年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唐武德三年於縣置南谷州,四年州廢。《元和郡縣圖志》谷熟縣西北至宋州五十七里,縣理置於古谷城,亦殷之所都,謂之南亳,宋開寶五年汴水決遷治城南。《太平寰宇記谷熟縣在宋州東南四十里。有谷邱在縣南二百歩。縣誌谷熟故城元至元二年併入睢陽置廵司於此,明洪武初廢。”
亳州古代志書力證商朝亳都不在亳州及偃師而在商丘
清光緒二十一年《亳州志》卷一十七湯都考:“按舊志皆以高辛氏都亳為在今亳州,非也。帝嚳之亳自在河南之亳,與此無涉。舊志因古說不免附會耳。湯之始興實先居於南亳,湯地僅七十里,夏都安邑,而居實在河南偃師,乃夏都畿封之域,距亳畿九百里,湯安得居之?及克夏之後平定海內,偃師之地乃入版圖。《括地誌》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湯所都也。宋州即今之歸德府。谷熟縣即在商丘境內東南。湯與葛為鄰,葛伯國即《漢志》寧陵縣之葛鄉。皇甫謐謂湯征自葛始。計寧陵去偃師八百里,而使亳眾為耕有童子【饋】食,非其理也。今梁國自有二亳,北亳在蒙,南亳在谷熟。然則谷熟湯所都也。孔穎達亦知斯言之近理而釋《孟子》。湯居亳必以偃師為殷都者,彼欲曲從鄭氏,不得不如此也。夫以湯為專都偃師,其誤始於《尚書》孔傅書序雲,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孔傅雲,契【父】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按帝嚳之都,孔傅亦止言亳而未實指其所在。後人因帝嚳曾都亳,遂以孔傅所稱之亳為專指偃師,不知帝嚳未為天子之前亦嘗封於南亳。《元和郡縣圖志》等書確有明證,況孔氏書傅出於東晉,先儒多疑其偽不可據,為典要即實指帝嚳所都成湯所居為偃師之亳且不可信也,而況混言都亳安知所謂亳者非南亳乎?即湯都偃師之言真出於孔安國,且不可從也,況其為偽孔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