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鎮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板橋鎮

板橋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板橋鎮位於富順縣城西部,距縣城22公里,鎮政府駐地板橋壩,東臨永年鎮;西連富和鄉,宜賓市翠屏區王場鎮;南連李橋鎮,福善鎮;北臨沿灘區聯絡鎮。內宜高速貫穿境內7個村,鄧孔公路橫穿全鎮,陸路交通便利。幅員面積5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95公頃,有15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215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1.3萬戶。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板橋鎮常住人口為34341人。

板橋場屬中心集鎮,有社區居委會1個,社區居民小組8個,有街道11條(分別為交通路,南湖路,天台路,白房路,建設巷,新西路,吉安街,新華路,草市路,中和街),農貿市場4個,鮮肉,蔬菜市場各1個,每逢農曆三、六、九趕集,到此趕集的板橋轄區內還有福善、李橋、富和、永年、沿灘區聯絡和九洪的群眾,中和場是每逢農曆一、四、七趕集,到此趕集的人比板橋場少得多。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466戶,年營業收入7463萬元。

2019年8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自貢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撤銷富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板橋鎮管轄,板橋鎮人民政府駐新西路13號。

歷史沿革


清置玉正鄉板橋團。
民國元年(1912年),稱板橋鎮。
民國27年(1938年),更名板橋鄉。
1951年,分置板橋、永勝、興隆鄉。
板橋
板橋
1955年,合併3鄉為板橋鄉。
1995年,合併板橋、中和、白房3鄉為板橋鎮。
2001年,撤區建制,稱板橋鎮。
2015年末,轄白房、柑竹灣、河壩、紅岩、老頂寺、龍乘、千丘、石龍、天台、萬民、汪寺、王灣、吳廟、陽壩、張壩等農業行政村15個,板橋社區委員會1個。

名稱由來

以清同治年兩水溝之間搭木板作橋而得名

資源人口


板橋
板橋
有縣境唯一中型水庫——木橋溝水庫,庫容量2900餘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500餘公頃。另有張壩河等溪流3條,小型水庫4座、石河堰17道、山坪塘466口。林地面積1700餘公頃,耕地面積2055公頃。其中,田1603公頃。出產紅岩壩蘿蔔、黃花藤梨、石龍村花椒、柑竹灣甜橙等優質農產品。境內交通方便,場鎮設有內宜高速路出入口。
2015年末,居民戶數1.24萬戶。
2021年6月16日,根據富順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板橋鎮常住人口為34341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6.8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5萬元。
第一產業2015年,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甜橙1220公頃、田藕6.2公頃、黃花梨6.5公頃、蔬菜400公頃、花卉苗木16.67公頃。播種糧食麵積3167公頃,產量2.1萬噸;甜橙掛果面積549公頃,產量1.7萬噸;出欄生豬2.81萬頭、羊2.46萬隻、兔71.5萬隻、家禽30.45萬隻;植樹造林種植桉樹40公頃,封山育林33.33公頃。
第二產業 2015年,有白酒釀造、竹膠板、機制磚瓦等工業企業24家,產值3.0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產值7790萬元、利潤1087.1萬元。
第三產業境內有板橋、中和場鎮2個。板橋場屬縣境西部中心集鎮,有街道11條、農貿市場4個,鮮肉、蔬菜市場各1個,固定商戶1493戶、流動商販1000餘人;中和場有農貿市場1個,攤位80個。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億元

名勝古迹


境內曾有吳廟、老頂寺、觀音寺、萬民寺等寺廟4座,新中國成立后,除萬民寺改為鄉政府駐地外,其餘均被拆除。此後,萬民寺先後做為糧站、醫院,在1960年代終遭拆毀。現今僅保存有建於明代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本祠、劉本墓。木橋溝水庫景區綠樹常青、風光秀麗,是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木橋溝水庫大壩 位於紅岩村15組,建於1957年。大壩三面環山,佔地面積1272平方米,為條石砌築,平面呈半圓形,橫跨山溝。大壩弧長159米、通高48米、底部寬8米,壩頂建人行通道,寬4.7米,兩側設護欄。整個大壩氣勢恢宏,是新中國成立后縣境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本祠 位於板橋鎮沖頭村,始建於明代,原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現僅存正堂,面積180餘平方米。劉本為板橋人,明代進士,歷任刑部主事郎中至貴州按察司副使、進儉都察右都御史,其治獄嚴謹。在貴州遇重大災荒之際回川籌糧濟荒,深受當地人民稱頌。此祠為貴州人民為紀念其功績所建,正堂建在高0.45米素麵台基之上,為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原為土木結構,后改為磚木結構。面闊5開間18.75米,進深9.95米,通高6.2米。該建築為縣境僅存明代建築之一,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本夫婦墓 位於板橋鎮王灣村,為劉本夫婦合墓,建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劉本字原之,歷任刑部主事郎中至貴州按察司副使、進儉都察右都御史等。其任職期間治獄嚴謹,深受人民稱頌,歿后被封為“黑煞神”。該墓作為歷史名人墓,現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板橋
板橋
幅員面積57.17平方公里。轄15個農業行政村 ——吳廟村、老頂寺村、柑竹灣村、王灣村、天台村、張壩村、汪寺村、陽壩村、白房村、河壩村、萬民村、石龍村、千丘村、龍乘村、紅岩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個居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3.17萬畝。

交通條件


板橋鎮是富順西部邊遠鄉鎮,內宜高速路橫穿鎮內,里程達8.7公里,距場鎮1.2公里高速公路進出口,是連接宜賓、自貢、富順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是省級小城鎮試點鎮。內宜高速路貫穿境內7個村,鄧孔公路橫穿全鎮。板橋鎮交通方便,實現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有的村公路已通到部分農戶,內宜高速路貫穿轄區內的石龍、千丘、龍乘、老頂寺四個村,並在離場鎮1.2公里處設有出口。鄧泥路橫穿境內,水泥路118.585公里;泥結碎石路62.35公里。

自然資源


風景秀麗的木橋溝水庫坐落境內,並供應富順縣城居民飲用水。林地面積2.5萬畝,其中森林管護面積1.85萬畝,耕地面積25275畝。

經濟概況


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生產總值1億元,農業總產值1.06億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5686萬元,財政收入135.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57元。

社會發展


2010年以來,完成場鎮商住樓建設9100平方米,新增個體工商戶18戶,新增場鎮居住人口400餘人。重點突破工程吉安商住樓續建工程和吉安大街二期工程完成拆遷,主體工程即將動工。
全鎮已流轉土地1000畝,規模種植大棚西瓜400畝,大棚蔬菜300畝,休閑垂釣300畝。在鞏固1.2萬畝優質稻、再生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發展水果1000畝,稻田養魚1300畝,特別是充分利用木橋溝水庫及周邊水系,大力發展“健康魚、綠色魚、環保魚”。做大東南村藤梨、黃大唐村花椒、柑竹灣村筍竹、天台村西瓜等,讓木橋溝天然氧吧成為自貢大城市的後花園。
板橋鎮輻射周邊近15萬人,2007年全鎮商貿總產值達到8297.1萬元,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中,該鎮充分發揮緊鄰內宜高速路的交通優勢,引導建設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培育運輸、倉儲業,把板橋建成川南有影響、人氣較旺的商品集散地,達到以商興城,以城聚商,城商共融。
板橋鎮地處富順縣西部,離縣城23公里、自貢市區21公里,是富順縣永年鎮、彭廟鎮李橋鎮、福善鎮、富和鄉近20萬人到自貢上宜賓雲南的交通樞紐。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提出了藉助木橋溝飲水源保護區和萬畝甜橙基地所營造的良好生態環境,按照“土裡栽橙、田裡養魚、車間養殖”的產業發展模式,再造一個板橋鎮,全力打造富順西部生態新城和商貿中心。再造“一個板橋”重點依託兩大項目。一是千秋新農村綜合體。這是全市在建的最大新型農民社區,引進板橋鎮成功人士投資4億元打造,主導產業以名優特色為統領,建設220畝生態垂釣區、400餘畝名貴花木觀賞區、700餘畝水果採摘區及500米特色餐飲、娛樂、購物商業街。農民集中居住區,按照居住形態、產業形態、文化形態、自然形態等“四態”一體發展原則,遵循新農村“7化”、“12有”建設目標,採取“村企合作”方式,整體推進基礎設施、連片發展增收產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新型社區管理,讓農民過上“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二是板橋南部新城。規劃佔地3000餘畝,由板橋鎮成功人士打造,概算投資6億元以上,建設一條繞城公路,新建南部高端社區、新城商業街、餐飲美食街、木材製品加工基地及產業展示區;新建長途汽車站、板橋南湖公園、文體廣場等,力爭2020年板橋鎮建成區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實現聚集人口5萬人以上,建成富順西部區域中心鎮、生態新城、商貿中心,推進“兩化”互動帶“三化”聯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社會狀況


村鎮建設
2015年,改造板橋場鎮危房17戶、棚戶41戶,場鎮竣工房屋面積3500平方米,場鎮常住人口1.35萬人。實施千秋新農村綜合體建設項目,修築道路、水利設施,建成村級活動陣地、幼兒園、文體廣場等,面積5600餘平方米。改造農村C級、D級危房211戶,建造農民集中居住點1個。全鎮累計建成農民集中居住點11個,住房779套,佔地面積9.49公頃、建築面積11.8萬平方米。
文化體育
民間保留有農時應節、節慶,以及婚嫁、喪葬等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組織舞龍、耍獅燈等文體活動,川劇座唱、蓮花落花鼓、連蕭表演等活動亦受中老年人喜愛。2015年,開放村、社區書屋16個,組隊參加宜賓第二屆“三江放歌”川滇市縣廣場舞邀請賽、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等活動;舉辦送文化下鄉文藝演出、籃球片區賽、趣味運動會等活動15場(次),電影下鄉放映180場。
教育
板橋
板橋
2015年,實施教師公租房、校園擴建等項目,建成教師公租房56套2326平方米。年末,境內有幼兒園(所)12所,在園幼兒1621人;中心完全小學4所、村級小學8所,在校學生4678人,有中小學教師212人。
醫療衛生
2015年,兒童基礎免疫接種疫苗8276人(次),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38萬人,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4208人。年末,境內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68人,開放病床101張、有萬元以上設備35台。
社會保障
2015年,納入城鎮低保553人、農村低保1440人,供養“五保”人員275人,醫療救助困難群眾238人(次),發放救災救助資金28萬元。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1.37萬人,發放6110人基本養老金604.2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