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林村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轄村
甘林村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西北部,毗鄰遂溪黃略鎮,鄰近325國道、疏港大道及渝湛高速公路湛江出口,更有粵海鐵路貫穿其中,地理位置優越,是外地進入湛江市區和湛江港的交通要道。甘林村目前人口約5000人,是湛江地區人口較多的梁姓聚居村莊之一,同時也是解放后全國第一批被評為革命老區的村莊之一,它不但是粵桂邊區聞名的紅色抗日根據地,也是東區的革命中心,還享有“小延安”美稱。甘霖人英勇的身影,他們當中湧現出聞名粵桂邊區的“農民大王”梁汝新、“六朵英花”(梁玉英、梁月英、梁梅英、梁培英、梁蘭英、梁才英)以及革命烈士梁有、梁彪等大批英雄豪傑。作為革命老區的甘霖村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甘霖夜校(梁氏宗祠)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老人的口中得知,在以前全村幾千畝地種滿甘蔗,一眼望去無邊無際,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樣一樣,所以因此得名,甘蔗林村。
后經歷過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和日本的佔領,此村成為當時的眾多革命老區之首,當時黨的根據地就落於梁氏宗祠中。
梁氏宗祠
甘林村
甘霖夜校,位於中國廣東省湛江市湛江麻章鎮甘林村(註:甘林村是甘霖村的簡化),為湛江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時間為1995年10月15日。
甘霖夜校的歷史年代為1937。圖中是於1995年新修建的梁氏宗祠(甘霖夜校)
二戰日本投降后,中國取得勝利,村中有識人士開始提出修改村名,此村因地而聞名,當時有人提出“雨露甘霖”。雨露甘霖,是個特殊的詞語,其中的甘既修飾霖,又修飾雨和露,意思是甜美的雨水、甜美的露水。所以又作甘霖、甘露、甘雨。元乃賢《仙居縣杜氏二真廟》詩:“銜香赤腳禱龍湫,秋日甘霖起枯朽。”
《三國演義》第二九回:“吾求三尺甘霖,以救萬民。”峻青《秋色賦·在乾旱的日子裡》:“天旱了,人們去求它普降甘霖。”甘美的露水。《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宋梅堯臣《和永叔桐花》:“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峻青《秋色賦·傲露篇》:“因為它有一種本事,能把下在它身上的霜變成甘露,來滋潤它的枝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如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肴鮮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識得到增補。乾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場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終於如願的欣喜心情,象徵一切都會向美好的景象發展,所以就保留甘林(甘霖)二字,取名甘林(甘霖)村,這就是甘林村村名的由來。(註:甘林村是甘霖村的簡化)
甘林村
掀起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8月,遂溪青年支仁山、何森、招離、王國強通過甘霖村人梁子端到甘霖村利用梁氏宗祠開辦農民夜校,教群眾識字,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甘霖夜校很快便發展到300多人,成為當時遂溪一間開辦較早並且規模較大的夜校。接著,甘霖村相繼成立了“遂溪青年抗日同志會甘霖通訊站”、“消費合作社”、“婦抗會”等抗日組織。1939年5月,中共甘霖黨支部成立,是遂溪抗戰時期最早成立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從此,甘霖的革命鬥爭在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日益壯大,很快發展到周圍的田寮、洋溢、水粉、九東等村莊,建立了以甘霖為中心的農村抗日陣營。
為了廣泛宣傳黨的團結抗日主張和政策,甘霖黨支部組織了一支由共產黨員、青抗會員參加的“抗日救國宣傳隊”,經常在本村和周圍村莊演出,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1939年初,甘霖黨支部執行上級指示,在甘霖和田寮兩村聯合成立不脫產的抗日自衛隊,隊員共有90人。自衛隊成立后,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動中。1939年9月下旬,甘霖黨支部組隊20多人參加了在遂溪中區麒麟山西田村召開的全縣抗日自衛武裝動員大會;同年11月,參加歡迎愛國將領張炎的大集會,表示對張炎堅持團結抗戰、反對投降的擁護和支持;1940年4月4日傍晚,甘霖黨支部組織100多人參加在國民黨遂溪縣政府所在地黃略村舉行的聲勢浩大的“反汪”大會,憤怒聲討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的罪行,宣傳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倒退的主張。“青抗會”的威力,引起國民黨遂溪縣當局的恐慌,國民黨遂溪縣當局勒令解散青抗會。青抗會被解散后,甘霖黨支部立即在甘霖梁氏宗祠內開辦武術館,聘請武術師教授武功,吸引周圍村莊一批青年前來參加,高峰時達300多人。甘霖黨支部充分利用武術館為為陣地,發展新黨員、培養抗日武裝骨幹。
建立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1943年2月,日軍攻入海康城,進犯遂溪,雷州半島淪陷。3月,共產黨人梁甫、梁汝新接到上級指示回到甘霖村,發動群眾破壞公路阻止日軍進犯,開展策反日偽軍、組織鋤奸等活動,與敵人展開了英勇的鬥爭。1943年6月某天晚上,黨組織接到情報,設在黃略村王氏祠堂的黃略日偽鄉公所有偽鄉兵20多名,槍支彈藥平時全集中在祠堂東邊的房裡,門口僅設一崗哨,偽鄉長和鄉兵每晚都回家吃飯,晚飯後大多數鄉兵都集中在祠堂隔壁的一間小屋裡賭錢,於是,決定由梁甫組織游擊隊襲擊黃略偽鄉公所。梁甫通過安排人偵察、化裝行動后,帶領10多名游擊隊員突然襲擊,一槍不發便俘虜了據點內的10多名鄉兵,並繳獲了步槍20多枝,軍氈20多張,以及子彈、藥品一批。1944年2月,甘霖黨組織利用這次繳獲的武器彈藥組建了一支70多人的抗日武裝中隊,黃桂任中隊長,梁汝新任副中隊長,廖華任指導員。1944年6月某天晚上,該中隊襲擊位於麻章馮家塘的日偽軍稅站,中隊長黃桂和小隊長梁友犧牲。
抗日戰爭時期,甘霖村先後有81人參加抗日武裝隊伍。
奪取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撕毀“雙十協定”,全國內戰爆發。由於甘霖群眾基礎好,在粵桂邊區享有“小延安”的美稱,國民黨反動當局對其恨之入骨,1946年連續三次重點“清剿”洗劫甘霖村,妄圖剷除甘霖黨組織,撲滅革命烈火。三次洗劫,甘霖村被關押了150多名群眾,被槍殺6人,整死1人,致殘1人。但富於革命鬥爭精神的甘霖人民寧死不屈,在艱難困境中,堅持不渝進行革命鬥爭,保護了黨的組織。由於敵人的瘋狂洗劫,黨組織迅速安排甘霖村被暴露身份的黨員撤離,梁汝新、梁培英撤到新鹿區,梁甫、梁汝欽、皺沙蓮撤到遂溪西北區,梁汝宏撤到南路,梁汝芳撤到海康,梁德慶安排到新一團軍需處。
1947年3月8日,甘霖村游擊隊參加了在麻章大路前村附近的湛遂公路橋西北處伏擊國民黨陸軍少將兼遂溪縣長戴朝恩的伏擊戰,擊斃“鐵膽”戴朝恩及4名衛士。這一消息像春雷傳遍南路各地,大大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鬥志。
1947年11月4日,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新第一團、第十二團在筆架嶺與敵軍展開激戰,殲敵100多人,我軍傷亡48人。甘霖游擊隊員參加了此次戰役。甘霖籍人梁彪(時任連長)、梁生、梁英隆等英勇犧牲。
1948年7月10日凌晨,我軍襲擊赤坎廣榮聲炮竹廠之敵保十團第二營營部,打死國民黨瓊湛工作站主任張輔森,斃敵八十多人,傷敵四十多人。我軍突擊隊副隊長梁太安(甘霖人)犧牲。甘霖村組織70多人的擔架隊參戰。
1948年12月,甘霖村革命志士參加了吾良村戰役,甘霖人民的好兒子、第二支隊第八團第八連副連長梁鐵王英勇犧牲。
1949年初,甘霖游擊隊參加了襲擊敵赤坎調順保公所戰鬥,俘敵10多人,繳獲槍支彈藥一批。
1949年10月16日,為策應西營國民黨起義部隊起義,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新一團在甘霖村后甘蔗園設伏,與從遂溪增兵支援西營國民黨軍的敵軍展開激戰,甘霖村游擊隊員勇敢參戰。此役殲敵17人,打退援敵,使國民黨起義部隊成功起義。隨後,起義部隊在甘霖村整編為粵桂邊縱隊第六支隊新編第十六團。
1949年12月18日,甘霖革命志士參加了解放湛江市的戰鬥,19日,全殲西營守敵,湛江市得到解放。
解放戰爭時期,甘霖村湧現出一位劉胡蘭式的英雄——李蘭。1947年底,在西區工作的李蘭(原名皺沙蓮)被捕。敵人對她威逼利誘,施行慘無人道的酷刑,割去雙乳,撞爛陰部,但她像鋼鐵般堅強無比,使敵人束手無策,窮凶極惡的敵人在遂溪界炮圩的荒嶺上殺害了她。195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李蘭為革命烈士。
在整個革命戰爭時期,甘霖村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農民大王”梁汝新、黨的好乾部梁甫、革命戰士簡常、革命母親吳森、勇敢連長梁彪、渾身是膽的梁培英、堅強的游擊戰士黃南保……
2005年,在全國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甘霖籍老同志簡常、梁培英、梁寧、梁蘭英、梁安、蔡南、梁發等七人榮獲胡錦濤總書記簽發的金質紀念章。
甘霖烽火碧雲天!甘霖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永放光芒!
甘林村(註:甘林村是甘霖村的簡化)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西北部,與遂溪黃略鎮交界,325國道、粵海鐵路在這裡交匯,是遂溪縣到湛江市區的交通要道。是解放后第一批被評為革命老區的村莊之一。它不但是粵桂邊區聞名的紅色抗日根據地,也是東區的革命中心,還享有“小延安”美稱。早在1898年法國殖民者入侵廣州灣、侵犯麻章時,甘霖村民與黃略村民一道,高舉抗法大旗。1925年,麻章領導人、末代秀才梁墨齋發動紳民捐款建石橋,后改名“寸金橋”,寓意“寸土寸金”之意,第一個“寸金橋”三個大字就是他題上去的。他還修建了遂溪橋(如今的新橋大橋)、赤水橋、大路前橋以及麻章漁亭和遂溪七小(今麻章一小)。
每年清明,來自粵西的遂溪、麻章、高州等地三十幾條村莊的梁氏後裔子孫都要在一片墓園裡舉行祭祀活動,拜祭自己的祖先梁伯材。梁伯材是何許人也?史料記載,梁伯材一生的功績大多與其率軍緝捕海盜,抗擊流寇有關,其生平事迹在高、雷、廉、瓊四府(舊時稱謂)極具影響力,並最終被明朝廷授予廉州守備六品忠武校尉的官職。梁伯材過世后,其後裔子孫擇地隆葬,同時在大路前、甘霖等村莊建祠供奉紀念,使其為國建功立業的事迹廣為流傳。其中,甘霖梁伯材宗祠還於1995年被湛江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要了解梁伯材的生平,我們需要從他所處的時代出發,感受主人公一生走過的歷程。15世紀,日本政權更迭,一些失志和沒有出路的武士、浪人聯合部分海盜,依靠盤踞的臨海島嶼作為基地,做著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勾當,這一時期我國史稱倭寇之亂。剛開始由於明朝建立不久,國力強盛,海防嚴密,他們只好擇機進行小型騷擾。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朝政腐敗,國力日下,海防鬆懈,倭寇認為時機已到,便大規模集結對我國沿海一帶進行瘋狂搶掠,百姓深受其害。
倭寇入侵的形勢日益嚴峻,而廉州府作為抗倭的右路,朝廷對此當然是不會掉以輕心的。“尤為全廣重輕,固則海北雄藩,失則門戶無守”。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為了防禦倭寇入侵,朱元璋就下旨廉州府開始著手加強沿海防禦設施的建設,除了調動軍隊集結在西場至山口一帶沿海加強巡查之外,還將設在石康的永安千戶防禦所遷至山口海岸鄉,並建永安城堡(山口永安因此而名),以作軍事要塞。同時,令廉州府疏浚南流江,以利於加強勾通內陸漕運網路與海防的聯繫。此後這種海防的功能一直伸延至清代,形成了以海上絲路始發港乾江港為重要軍事基地的海防體系,乾體軍港也在明清之交盛極一時。
倭寇也深知廉州府重要的軍事地位,於是結夥不斷對廉州發起攻擊騷擾,1349年(元惠宗至正九年),倭寇侵廉州,同知羅仕顯戰死;1410年(明永樂八年)十二月倭寇又攻陷廉州城,燒殺搶掠,教授(學官名)王翰慘遭殺害。於此同時,朝廷為了加強海防,提高與海盜的戰鬥力,採取了強化備戰措施,譬如:要求各千戶所有戰船加強海上巡捕,並於各重要港口駐兵防守。據《籌海圖編》的記載,洪武時期,明代在沿海地方及長江兩岸共建有54衛、99所、353巡檢司、997烽堠,軍隊總數達40萬左右,艦船1000餘艘。
同時還向地方募集兵員,布衣出身的梁伯材就是從這時起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梁伯材戎馬一生子孫散布粵西各地廣東粵西梁伯材族理事會的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梁伯材生於洪武四年(1372年),終於天順二年(1458年),享壽八十七歲,梁伯材一家兄弟五人,他們於永樂元年(1403年)從廣州府南海縣遷移到遂溪縣開基(粵西始祖)。梁伯材是布衣出身,根據《梁氏族譜》以及《廣東通志》和《廉州府志》等記載,明朝洪武至永樂年期間,粵西及北部灣沿海海岸樹高林密、人丁稀少、禽獸繁盛、海寇疊起,同時元朝遺寇盤踞雲貴,苗寇橫行,經常侵擾兩廣,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朝廷為了緝捕海盜,肅清流寇,安定社會,於是在潮州、雷州、廉州、瓊州等地要塞增設軍備,並招募兵員。時年已經36歲的梁伯材應徵入伍。永樂八年(1410年),這時是梁伯材加入軍隊的第二年,倭寇再次進攻廉州府,因城防堅固,久攻不下,至廉州府疏散了城中軍民等,才攻入空城,倭寇惱羞成怒,竟然將留守在城中的教授(明代府學負責人,九品官秩)王翰殺害。
這次的戰役不久,梁伯材因在戰場上作戰勇敢而被記一等功,升授六品忠武校尉,負責督理廉州軍務,任莆田縣主事。其後,梁伯材在督理廉州軍務期間,徹底清剿了北部灣的海盜,並修設防城海堤和炮台,同時還肅清了廉州境內的前朝遺寇,修好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不但鞏固了國家的海防,還增加了國家的稅賦,維護社會的安定。而廉州古時有民謠唱到“不怕廉州人,最怕廉州城”。這就是指廉州古城的易守難攻,有相當一部分是梁伯材修設防城海堤和炮台的功勞。梁伯材過世后,其後人將其葬於位於遂溪縣黃略鎮坑尾村的犁頭嶺(土名黑石),墳墓用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墳墓周圍有石欄護基,從山腳至墓地約1500米保持原有古道。
日前,當記者隨廣東粵西梁伯材族理事會工作人員前往這片墓地時看到,墓地上在清朝道光乙酉年間重修的碑記依然保護良好。而碑文上記載其後裔子孫分居於大路前、甘霖、龍灣、冷水坑、坭洋、北坡、下錄、新橋等三十幾條村莊,其子孫已逾萬人,後裔子孫先後在大路前、甘霖村修建祠堂供奉紀念。後世梁姓子孫秉承報國之志在梁伯材的家族中,其長子梁學參考取功名並中副榜,曾擔任柳州府儒學,署理馬平縣正堂。梁伯材妻譚氏又先後送次子梁學深和三子梁學成到高州府從軍,為國家建功立業。在丈夫與兒子一同報國期間,譚氏與兒媳一起,仍留守故地,維持家計,撫育孫兒,其孫梁萬亨又考取功名擔任典史,孫梁廷顯考取功名鄉進士(舉人),修職文林郎。梁伯材去世后,朝廷沒有忘記梁伯材一門,為表彰梁氏父子兩代精忠報國的功績,先後謚封其及後裔子孫多人。
時光輾轉到了500餘年後,上文提到的為梁伯材修建祠堂的麻章區甘霖村,目前已成為湛江境內一個梁氏聚居的大村莊,也是解放后第一批被評為革命老區的村莊之一。它不但是粵桂邊區聞名的紅色抗日根據地,也是東區的革命中心,還享有“小延安”美稱。早在1898年法國殖民者入侵廣州灣、侵犯麻章時,甘霖村民與黃略村民一道,高舉抗法大旗。1925年,麻章領導人、末代秀才梁墨齋發動紳民捐款建石橋,后改名“寸金橋”,寓意“寸土寸金”之意,第一個“寸金橋”三個大字就是他題上去的。他還修建了遂溪橋(即現在的新橋大橋)、赤水橋、大路前橋以及麻章漁亭和遂溪七小(今麻章一小)。
大革命時期,同盟會員梁德修、梁德彰等革命先驅回村傳播革命火種。1938年,在梁墨齋之子梁子端的協助下,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到甘霖利用梁氏祠堂開辦農民夜校,開展宣傳抗日革命活動,先後成立了“抗日宣傳隊”、“青抗會”、“婦抗會”等,次年還成立了中共甘霖黨支部。1943年甘霖成立自衛隊,在這基礎上先後建立了兩支游擊隊,襲擊馮家塘日偽軍據點、智取黃略日偽鄉公所、甘霖阻擊戰、三次反擊國民黨反動派“清鄉掃蕩”。每一次戰鬥都有甘霖人英勇的身影,他們當中湧現出聞名粵桂邊區的“農民大王”梁汝新、“六朵英花”(梁玉英、梁月英、梁梅英、梁培英、梁蘭英、梁才英)以及革命烈士梁有、梁彪等大批英雄豪傑。
甘林夜校
1937年“七·七”事變后,愛國師生支仁山、何森、招離等在遂溪縣(現麻章區)甘霖辦起了遂溪第一間農民夜校,以此為陣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經過多方努力,群眾們由不理解、抵抗變為爭先恐後入學,出現了夫妻同座、互相支持,兄弟同學、互幫互學,父教子、子教父、父子互學的動人場面。附近田寮、洋溢、大路前的群眾也來參加夜校,高潮時學員達三四百人,成為當時規模較大的夜校和一個極好的抗日救亡宣傳陣地。
幾十年過去了,甘霖夜校依舊在傾訴著當時那滿腔的愛國熱情,只是學生們換成了麻章甘霖村的小孩子,老師則是村裡見證了那個年月的古稀老人。甘霖游擊隊智取黃略日偽鄉公所、國民黨掃蕩甘霖村、甘霖婦女參與抗戰……每到晚上,甘霖夜校就開課了。老人們的故事從不重複,生動感人的事迹讓農村孩子們知道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讓他們為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而自豪。夜校對面還有一個戲台,每年村裡都會在這裡唱大戲。村委書記黃群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正以甘霖夜校的群眾性活動和特色文化村建設為載體,爭取用一至兩年的時間將村容村貌徹底改變。
如今,作為革命老區的甘霖村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甘霖夜校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光是本村小孩子的課堂,還吸引了其它村子的孩子,他們成群結隊前來參觀、學習,我們似乎又見到了甘霖夜校昔日的火熱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