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行
教育先行
教育先行,亦稱教育超前,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使教育在適應現存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適當超前於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一是教育投資增長速度應當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在人才培養上要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近期與遠期的需要,目標、內容等方面適應超前。
在古代階級社會,由於生產方式相當落後,教育主要為特權階級所把持,為維護其統治服務,與社會生產勞動相脫離,成為特權子第的一種享受,廣大勞動者及其子女則被排斥於學校教育的大門之外。學校中所傳授的多半是古典文學、道德倫理、宗教禮儀等等。其目的是為了造就與勞動者階層格格不入的統治人才,並不負有直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使命,倒可以稱得上是舊意識形態的生產基地。這種教育在許多時候是阻礙而不是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工業革命的爆發,社會生產力在新的社會形態下獲得了相當大的解放,發展很快。特別是機器用於生產以後,開始要求普通勞動者受到一定程度的學校教育,以便操縱機器,而且這種教育的程度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於是教育便開始慢慢與社會生產掛鉤,為其培養合格的勞動者,以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但此時,教育所傳授的較多的是生產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及簡單的機器操作方法,明顯地走在經濟發展的後面。
當歷史的車輪轟隆隆地滾到了現代,生產力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文化知識空前豐富,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科技發展模式已由傳統的“生產→技術→科學”轉變為“科學→技術→生產”[④]。即科學的進步已由生產技術的經驗總結上升到大批科學家的實驗室研究,並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先導。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其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都必須通過教育培養出一大批高質量的研究人員和生產技術隊伍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根據“科學→技術→生產”模式,教育就理應走到生產的前面,成為聯繫科技和生產的中介及科技進步的推動力。即教育要先行。
1.教育先行是現代科技、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生產對科技的依賴性日益加重。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在科技開發的引導下不斷湧現,技術換代日益頻繁,且科技成果應用於生產的周期愈來愈短。據統計:第一台機器從1680年發明到實際應用經過了100年,蒸汽機經過了84年,內燃機73年,電話56年,電動機51年,發電機20年,到現代的真空管從發明到應用便縮短為13年,飛機14年,雷達15年,原子彈6年,激光2年[⑤]。本世紀中葉發生的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等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愈來愈高,新興科技在生產中也日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勞動者所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也愈來愈高,要求人們受教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同時,對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教育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開發新的科技領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儘快應用生產實踐,就必須超前培養科研和生產人員。否則,就必將妨礙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應用,延緩經濟的發展。難怪日本人常說:“今天的教育就是30年後的工業。”本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析,經過多年摸索,他們終於發現了教育對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丹尼遜對1948—1969年美國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析,發現教育和知識進展兩種貢獻因素相加,佔總增長的39%,是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比擬的[⑥]。前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以受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差別為比率,測算出蘇聯1940—1960年國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中,有30%要靠提高勞動者的教育程度來取得。正因為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關係如此重大,要想進一步的高度地發展經濟,優先展發教育便勢在必行。
2.教育先行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教育的直接功能是培養人。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其自身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教育的社會功能則是通過受教育者對社會的服務過程來體現。要培養人,特別是現代人,就必須以最新教育方式方法教給他以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政治倫理道德,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前沿力量。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已不是單純地以體力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而是以他所掌握的科技在他的精神、審美情趣和體力的支撐下,與越來越多的人造自然之間進行智力物化,且這種智力勞動的變換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頻繁。現代教育恰恰能發現和培養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使之全面發展,以適應隨之而來的就業機會和社會文化上的變遷。因此,要達到為未來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目的,教育也必須先行。
3.教育先行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受到社會的強有力的制約,並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社會變遷。在現代社會,教育如何更好地,有效地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服務,關鍵的一條就是教育自身內部各要素(諸如教育的規模結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規定、師資培訓等),必須考慮到今後一段時間的社會發展之所需,這些內部要素得不斷隨著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而作必要的修整。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在現代社會中都具有超前性,它們的整合則形成教育先行的強大內因。
主觀方面:當代人們的教育意識日益增強,許多國家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我國是1986年),實施免費強制的義務教育。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明確地認識到,在今天,誰掌握了科技,誰就掌握了明天的勝利。國與國之間的差距,表面上是經濟的差距,實質上乃是科技和人才上的差距,歸根結蒂則是教育上的差距。可以說,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後天的經濟。鑒於此,許多國家將發展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不惜血本予以高度重視,諸如相繼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優秀人才從事教育事業等等,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飽嘗了“落後挨打”的苦頭,對發展教育尤為重視,以期通過大量優秀人才的培養來振興民族經濟,增強國力。
客觀方面:強大的經濟後盾為教育先行提供了豐厚的物質保障。60年代伊始,世界經濟為各國花巨資辦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豐碩的資金投入和先進教育設施的採用大大加快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之迅速走在社會其他事業的前列,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火車頭”。再加上的由於科學文化和教育自身的變化發展,又為教育先行提供了足夠的內容。據悉,當今世界上最有權威的生物學教材每5年就要重寫一次[⑦]。世界知識更新的周期也越來越短,18世紀為80—90年,19至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近50年間又縮短為15年。如今,一些學科領域中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5—10年了[⑧]。知識更新加快和不斷老化,迫使教育內容跟著改變。又由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大發展,不斷地給教育實際工作提供新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使教育方式、方法、內容、結構等更趨科學化、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