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清錄

洞天清錄

《洞天清錄》大約成書於南宋理宗時期(1225-1264),為中國文化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古器物(古玩)辨認的書籍之一。

參考價值


中國自北宋有了考古學金石學,到南宋時,隨著古玩交易的常態化和贗品的日益增多,收藏者對器物的真贗分別就成為不可或缺的事情,《洞天清錄》便是應運而生。同時代或稍早還有一無名氏的《百寶總珍集》,當中所說的玉器與瓷器為《洞天清錄》所無。二書構成了古玩書的基本內容,有別於考古類型的書籍。這開創了中國古玩書類型,為後世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高濂《遵生八簽》等所沿襲發展。這些書籍對今天的古玩業者和收藏者分辨真贗與斷代仍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庫提要


《洞天清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宋趙希鵠撰。
希鵠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於燕王德昭房下,蓋太祖之後,始末則不可考。據書中有嘉熙庚子自嶺右回至宜春語,則家於袁州者也。是書所論皆鑒別古器之事,凡古琴辨三十二條,古硯辨十二條,古鐘鼎彝器辨二十條,怪石辨十一條,硯屏辨五條,筆格辨三條,水滴辨二條,古翰墨真跡辨四條,古今石刻辨五條,古今紙花印色辨十五條,古畫辨二十九條。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審。如謂刁斗乃行軍炊具,今世所見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類,為厭勝家所用。又謂今所見銅犀牛、天祿蟾蜍之屬皆古人以貯油點燈,今人誤以為水滴。其援引考證,類皆確鑿,固賞鑒家之指南也。明寧獻王權嘗為刊版於江西,見《寧藩書目》。曹溶《續藝圃搜奇》所載,與此本同,蓋皆從寧王舊刻傳錄。明錢塘鍾人傑輯《唐宋叢書》,別載一本,與此本迥異。考其中有楊慎之說,寧庶人宸濠之名,及永樂宣德成化年號,希鵠何自知之?其為未見此本而刺取他書以贗其名,固不待辨矣。

內容介紹


按《四庫提要》:“是書所論皆鑒別古器之事。凡古琴辨三十二條,古硯辨十二條,古鐘鼎彝器辨二十條,怪石辨十一條,硯屏辨五條,筆格辨三條,水滴辨二條,古翰墨真跡辨四條,古今石刻辨五條,古今紙花印色辨十五條,古畫辨二十九條。”
所計條數似有誤,其中應為古琴辨35條,古硯辨(加上門類的前述)12條,怪石辨(加前述)11條,古翰墨真跡辨5條,古今紙花印色辨22條,古畫辨(加前述)33條。
應共11門153條。(《提要》為11門138條)

原序

唐彥逺作閑居受用,至首載齋閣應用而旁及醞醢脯羞之屬。噫!是乃大老姥總督米鹽細務者之為,誰謂君子受用如斯而已乎?
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閑者纔三之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
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畜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淨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竒峯逺水。摩娑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涌巖泉,焦桐鳴玉佩。
不知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人鮮知之,良可悲也。
余故彚萃古琴硯古鐘鼎,而次凡十門辨訂,是否以貽清修好古塵外之客?名曰《洞天清録》。若香茶紙墨之屬,既譜載而已謬誤者,茲不復贅,觀者宜自求之。
開封趙希鵠序

古琴辨

洞天清錄
洞天清錄
(35條)(數字為加入的序號)
1-斷紋
2-偽斷紋
3-古琴様制
4-古琴陰陽材
5-取古材造琴
6-制琴不當用俗工
7-擇琴不必泥名
8-制琴不必求竒
9-古琴色
10-純陽琴
11-擇琴底
12-桐木不宜太松
13-桐木紫色
14-熏爆琴材
15-桐木多等
16-梓木多等
17-琴腹
18-琴足
19-雷張槽腹法
20-琴受土氣
21-浦江古琴
22-琴靣有穿孔
23-琴案
24-琴室
25-掛琴
26-露下彈琴
27-彈琴盥手
28-焚香彈琴
29對花彈琴
30彈琴對月
31彈琴舞鶴
32-臨水彈琴
33-膝上橫琴
34-蚌徽
35-道人彈琴

古硯辨

洞天清錄
洞天清錄
(加前述12條)
1-端溪下岩舊坑
2-端溪中岩舊新坑
3-端溪上岩新坑
4-他處石類端溪而非端溪者
5-歙溪龍尾舊坑新坑
6-歙溪羅紋刷絲金銀間刷眉子四品新舊坑
7-金星舊坑新坑
8-銀星舊坑新坑
9-洮河綠石硯
10-墨玉硯
11-硯匣

古鐘鼎彛器辨

洞天清錄
洞天清錄
(20條)
1-三代制
2-水土傳世三等古銅器
3-銅腥三等
4-識文
5-欵文
6-欵識眞偽
7-蠟模
8-句容器
9-偽古銅器
10-古銅瓶缽養花果
11-古銅器靈異
12-古印章
13-古器無識文
14-刁斗鐫斗
15-鼎大小
16-香爐
17-古器不知名
18-追蠡
19-舂陵塜鏡
20-晉塜古器

怪石辨

(加前述11條)
1-靈璧石
2-英石
3-道石
4-融石
5-川石
6-桂川石
7-邵石
8-太湖石
9-怪石有水自出
10-東坡小有洞天

研屏辨

(5條)
1-山谷烏石硯屏
2-宣和玉屏
3-永州石屏
4-蜀中松林石
5-畫屏

筆格辨

(3條)
1-玉筆格
2-銅筆格
3-石筆格

水滴辨

(2條)
1-晉人水盂
2-銅水滴

古翰墨真跡辨

(5條)
1-南北紙
2-硬黃紙
3-建安帖真跡
4-魯公真跡
5-宋朝名賢書

古今石刻辨

(5條)
1-北碑紙
2-御府珍儲
3-古人用墨
4-響搨偽墨跡
5-真跡難存世

古今紙花印色辨

(22條)
1-淳化閣帖
2-絳帖
3-潭帖
4-臨江帖
5-蔡州帖
6-武岡帖
7-武陵帖
8-彭州帖
9-元祐秘閣續帖
10-又名太清樓帖
11-淳熙秘閣續法帖
12-汝州帖
13-蘭亭帖
14-樂毅論
15-鍾元常帖
16-顏碑
17-歐陽小字千文
18-鴈塔題名
19-徐騎省小篆
20-綏蠻校尉
21-南嶽碑
22-偽作王大令書

古畫辨

(加前述33條)
1-李營丘
2-范寛
3-趙昌王友
4-徐熙、黃筌
6-韓干
8-厲歸真
9-孫太古
10-石恪
11-何尊師、周炤
12-直幅橫披
13-畫絹
14-古畫色
15-古畫軸
16-米氏畫
17-楊補之
18-名畫多無對軸
19-掛畫
20-裝褙
21-古畫絹
22-辨名畫
23-辨謬畫
24-名畫印識
25-異畫
26-宋復古
27-盧楞伽筆
28-畫無筆跡
29-畫家點睛
30-摹臨
31-金碧山水
32-畫忌如印

總結述評


《洞天清錄》開創了主要依據器物的質地、做工、年代特徵等分辨真贗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已有形制外觀下分別門類,但不需要注重個別形制,反而要從一個門類中所有器物;即相似這個門類的全部器物中,分辨出真品和假仿形制外觀的贗品。
掌握這種鑒別方法的知識屬於一門特殊的知識,完全有別於考古和歷史等類知識,講述這種鑒別知識的書籍可被稱作古玩書,《洞天清錄》是其中最早的古玩書。該書作者書生氣十足,大約繼承了北宋考古金石學的風氣,對琴、硯、銅、畫尤其精到,所論甚詳。以至於後世多只能繼承,難以補充增加。可見獲得辨識骨董的特定知識,需要歷史環境,過了這個特定時期就極難再取得。這大概是因為早期時真品居多,文人博學又有所見所比較,因而得到知識。當然局限性是難免的,如該書未論及玉器和瓷器。
該書已論及古人的功力深厚為後人所不及。史實的確是人類腦部的知識在超越前人,但自身手部功力卻是呈逐步下降的,無法超越前人。換言之,古人所創造的器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更不可能超越前代。縱觀歷史文物,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如該書所言三代青銅器銘文陰鑄,在漢代已經做不到;晉唐人所作書畫,宋人已無法企及,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就如今人之用毛筆寫字,絕不可能像清代以前從小就用,所以無論再如何練習,都無法達到清人的功力,更談不上超越。而未來人,或者放棄手寫,毛筆都成了骨董,那時能抓著筆晃幾下的大概也算得藝術家了。這種概念不單是對評價骨董的價值和鑒賞有用,對斷代也有重要作用。
對於鑒賞骨董,繼承優秀文化,首先要確定器物的真贗,假仿器是不含有歷史信息和古人功力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掌握真的鑒賞知識極其艱難,縱觀歷史,溯本求源是必不可少的,鑒賞者不但需要豐厚的歷史考古形制的知識,還需要掌握專門的辨別知識,《洞天清錄》的價值就在於它是這類專門知識的源頭之一。

古琴辨古琴

1,古與不古依據斷紋
——古琴以斷紋為證,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
——斷有數等:有蛇腹斷,.......有細紋斷,......又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頭,此為極古,非千餘載不能有也。
2,出現斷紋的緣由
——蓋漆器無斷紋,而琴獨有之者。蓋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閑,而琴日夜為弦所激,又歲久,桐腐而漆相離破。斷紋隱處雖腐,磨礪至再重加光漆,其紋愈見。
3,辨偽看劍鋒與琴色
——真斷紋如劍鋒,偽則否。
——偽作者:用信州薄連紙,光漆一層於上,加灰紙,斷則有紋。或於冬日以猛火烘琴,極熱用雪罨激烈之,或用小刀刻畫於上,雖可眩俗眼,然決無劍鋒。
——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盡,惟黯黯如海舶所貨烏木,此最竒古。
注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與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論琴皆沿襲以上辨法,高濂將細紋斷做牛毛紋,在“古琴新琴之辨”中增加了“真者有紋可見,而拂之則無。”

古鐘鼎彛器辨

1,看銅銹
——銅器入土千年純青如鋪翠,其色子后稍淡,午後乘陰氣翠潤欲滴......銅器墜水千年則純綠色,而瑩如玉。未及千年,綠而不瑩,其蝕處如前。
——器小而薄者,銅性為水土蒸淘易盡,至有鋤擊破處並不見銅色,惟翠綠徹骨。或其中有一線紅色如丹,然尚有銅聲。
——傳世古則不曾入水,惟流傳人間,色紫褐而有硃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辰砂,入釡以沸湯煑之良久,班愈見。偽者以漆調朱為之,易辨也。
——鏡色畧昏而不黑,並無青綠色及剝蝕處,此乃西漢時物,入土千餘年其質並未變。信知古銅器有青綠剝蝕者,非三代時物,無此也。
2,氣味
——古銅並無腥氣,惟上古新出土尚帶土氣,久則否。若偽作者,熱摩手心以擦之,銅腥觸鼻可畏。
3,鑄工
——三代用陰識,謂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漢以來或用陽識,其字凸,間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鐫碑者。葢陰識難鑄,陽識易為。陽識決非古物也。
——古人作事必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丈夫之事。故古器欵,必細如髮而勻整分曉,無纎毫模糊。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又大小深淺如一,亦明浄分曉,無纎毫模糊。此蓋用銅之精者,並無砂顆,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三也。今設有古器欵識稍或模糊,必是偽作。顏色臭味亦自不同。
4,聲音
——古銅聲徹而清,新銅聲洪而濁,不能逃識者之鑒。
5,偽古銅器
——其法以水銀雜錫汞,即今磨境葯是也。先上在新銅器上,令勻然,后以釅醋調細碙砂末,筆蘸勻上。候如蠟茶之色,急入新汲水浸之即成蠟茶色;候如漆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漆色,浸稍緩則變色矣。若不入水,則成純翠色,三者並以新布擦,令光瑩,其銅腥為水銀所匱,並不發露。
注評:中國北宋時有了最早的古代考古學和金石學,如呂大臨《考古圖》、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等,對部分青銅器的形制大小及款識(銘文)考證甚詳,當時大概除了有唐代局鑄句容器外,假仿器還不多。隨著骨董的市場化,到南宋時,假仿器增多,而假仿者形制必是仿照《考古圖》所繪真品而為。因此辨偽之法應運而生。
關於唐鑄,該書認為“句容器非古物,蓋自唐天寶間至南唐後主時,於升州句容縣置官場以鑄之。故其上多有監官花押,其輕薄漆黒欵細。雖可愛,然要非古器。歲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見天寶時大鳳環瓶,此極品也。”說當中有“極品”與其所言三代鑄工不相符。唐代局鑄已經無法與漢代相比,更遑論比較三代器物,何來“極品”?若算是唐代的極品或宋代已無法達到的還可以。可見該書對於人類功力退化的認識仍是不足。
這種不足也一直延續到近代現代,如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雖照搬《洞天清錄》,但認為“三者俱備,所以三代銅器之能名垂宇宙者也。......查之宣和,嗜古成癖,凡古名器,無不仿製。而尤以仿銅為尤,且均維妙維肖,足可亂真。所仿三代之器,除字道之內寬外窄未能全似外,其餘綉色式樣,完全與原器無異。......宋代制器,均能流傳至今,且均仿古,雖作工花紋不及古器,但式樣尺度均與原器無殊。”既然字道都不相同,何來無異?此說貽誤後世。
關於銹色,曹昭延續《洞天清錄》翠色、紫色的認識,高濂則稍有異議,認為曹所說“銅器入土千年者色純青如翠,入水千年者則色綠如瓜皮,皆瑩潤如玉。此舉大概,未盡然也。......餘思鑄時清瑩不雜者多發青,質之雜渾者多發綠。......又如無青綠而純紫褐色者,曹仲明(曹昭)以為人間流傳之色,非也。”稍後的張應文《清秘藏》就此說“古人制器不惜所費,烏有銅質渾雜者哉!此論若盲人觀場,可資嗢噱。特其論褐色以為非人間流傳之色,乃出自高阜古冢,磚宮石室,燥地秘藏,無水土侵剝,屍氣染惹,惟地氣蒸潤所成,亦不無一得之見。”其實《清秘藏》內容多抄襲《燕閑清賞》,說三代不會銅質渾雜已算是他的獨自見解。至於傳世銅器為紫褐色之說,其實曹昭之說出自《洞天清錄》:“傳世古則不曾入水,惟流傳人間,色紫褐而有硃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辰砂,入釡以沸湯煑之良久,班愈見。”連證明的方法都說的很清楚,而明人卻似均未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