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漫抄

琅琊漫抄

《琅琊漫抄》是明代人撰寫的筆記小說。作者不詳。

內容簡介


琅琊漫抄,一卷,未著撰人姓氏。明朱當國朝典故本作「衡郡文林」著,明歷代小史本作「長洲文林」,明今賢匯說本作「吳郡文林」。按文林字宗儒,其先世居衡郡,后遷蘇州長洲。成化八年進士,官至溫州府知府。除此書外,尚著有文溫州集十二卷。事迹詳國朝獻征錄卷八十五、吳中人物誌卷五。)

選文賞析


太祖高皇帝生於盱眙縣靈跡鄉土地廟。父老相傳雲,生時夜晦,惟廟有火光,明日廟移置東路。至今所生地,方圓丈許不生草。
和州城隍廟額曰:「敕封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問之鄉老雲,太祖渡江,神頗著異,故特賜封號。今加封誥,猶存錦幖玉軸,(「猶存錦幖玉軸」,原無「存」字,「玉」字原作「王」,據明今賢匯說本、明朱當國朝典故本補、改。)其文云:「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於天下,必有生聖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見聞所及者也。神司淑慝,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謂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雖明智弗類,代天理物之道,實罄於衷,思應天命,此神所鑒而簡在帝心者。睠此名城,雄列江右,王師戾止,屢獲成功,非神相之,何以臻此?此必有超出於高城深池之外者。 (「此必有超出於高城深池之外者」,原無「於」字,據明今賢匯說本、明朱當國朝典故本補。)宜封曰:『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靈則威加於顯著,護則福及於保綏,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之命也。司於我民,鑒於我國,享茲明祀,悠久無疆。主者施行。洪武二年正月日。」又頒降神像,聖旨可封云云王冕服九旒九章,青衣緋裳,緋蔽膝,緋白大帶,緋襪履。
太祖初渡江,至採石,駐薛嫗家,飢甚,坐谷籠架上,問嫗:「此何物?」對曰:「籠床。」烹鏾雞為食,問:「何肉?」曰:「鐓雞。」飯以大麥,曰「仁飯」。太祖默喜。蓋「龍床」、「登基」、「人犯」,皆吉語也。天下既定,召嫗賞之,至今有薛家窪雲。
堯典曰:「象恭滔天。」蔡註:「滔天,未詳。」按史記作「似恭慢天」,近是。蓋史遷去伏生輩未遠,必有所受也。諸葛孔明曰:「滔慢則不能研精。」蓋滔與慢相通,古有是言也。
亳縣成湯禱雨台,已淪入於河。(湯有天下,而禱雨桑林,不應台猶在亳。(「不應台猶在亳」,原無「亳」字,據明朱當國朝典故本補。)殆後人假為耳。)
成化丁未六月渡淮,時河清一月余,不以為異。及經亳及太和渡黃河皆然。 (「及經亳及太和渡黃河皆然」,「亳」字原作「毫」,據明歷代小史本改。)今上之龍飛不偶然也。
北京功德寺後宮像設工而麗。僧云:正統時,張太后嘗幸此,三宿乃返。英廟尚幼,從之游,宮殿別寢皆具。太監王振以為後妃游幸佛寺,非盛典也,乃密造此佛。既成,請英廟進言於太后曰:「母后大德,子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後宮,以酬厚恩。」太后大喜,許之。復命中書舍人寫金字藏經置東西房。自是,太后以佛及經在,不可就寢,遂不復出幸。當時名臣尚多,而使宦者為此,可嘆也。
弘治戊申二月廿六日,浙東處州景寧縣北屏風山,有白馬成羣,首尾相銜,從牛首山迤邐騰空而去。是年,陝西天門開,人馬百萬自下而入。
成化丙午,嘉興巫者召仙降筆,問時事,以十二辰為詩。次年,憲宗厭代。詩云:「勸君莫讀相鼠詩,勸君莫歌飯牛辭。騎虎之勢不能下,狡兔三窟將焉之。神龍未遇困淺水,虺蛇鰍鱔爭雄雌。千金駿馬買死骨,神羊觸邪安所施。沐猴也作供奉官,鬬雞亦是五百兒。吠堯桀犬下陛走,牧豬奴戲令人嗤。」
晦翁先生稱陳子昂詩如自然之奇寶,但恨其不精於理,而自托於仙佛。然自三百篇后,一變而為離騷,騷有遠遊諸篇,即多仙怪矣。再變而為漢賦,則入於誣妄。至於魏晉之四言、五言,則皆神僊歡樂之事矣。子昂效漢魏而作者,又何怪其托於仙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