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稷勛

李稷勛

清字伯粢,一字伯子,號瑤琴,四川秀山人。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郵傳部參議。善詩,工書,近顏真卿。有《甓盦詩錄》。

生平事迹


勤奮攻讀、科舉狀元
李稷勛,號姚琴,重慶秀山龍池龍冠人,生於1860年。他雖出生貧寒,但自幼勤奮好學,學習優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鄉試考試,考中戊子科舉人;光緒十六年,任秀山鳳鳴書院院長,於當年冬月開始撰寫《秀山縣誌》。歷時年余,李稷勛不分酷暑寒冬,親自到各鄉村採訪收集素材,於光緒十八年春完成。全志十一篇,二十四卷21萬餘字,勘稱當時秀山之巨著。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他赴京會試,成績優良參加殿試,清光緒帝臨場監考,38歲的李稷勛不負眾望,考中二甲1名(一甲3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即:傳臚。1898年農曆為戊戌年,因此李稷勛又有一別號:“戊戌傳臚”。
思想激進、支持變法
據《秀山縣誌》載:參加殿試的李稷勛有一段傳奇故事。說是李稷勛與清末革新派的六君子中的譚嗣同為好友,因涉變法嫌疑,曾受慈禧太后召見。慈禧問及:“康梁要變法,你以為如何?”李稷勛巧妙答道:“先王之法、未嘗不善,有法治,還須有人治……”。在場的同僚為之捏把汗,為李稷勛躲過一劫而暗喜。
造福國人、修建鐵路
李稷勛欽點傳臚中進士后,曾回秀山辦過礦務局。當時查勘清溪、孝溪溝有銻礦,縣人集資開採,推舉李主其事,發展銻礦業。隨後李稷勛進京,皇帝欽批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授編修。1904年任郵傳部左丞參議。
1909年派住湖北宜昌主持修建川漢鐵路,成就了一段蜀鄂山道變通途的輝煌事業。
上世紀初葉構想修建湖北至四川的鐵路,緣起於新上任的四川總督錫良想把天府之國與外界用鐵路貫穿的想法。1903年6月,由直隸正定府去四川赴任的錫良行抵宜昌后,舍舟而陸,藉以查看日後修築川漢鐵路時由鄂入川之路。
次年年初,四川商紳在錫良的支持下,依照商部章程,在成都設立川漢鐵路總公司。其預定路線系自漢口經宜昌、重慶達成都,全長約1980公里。
1906年經錫良與湖廣總督張之洞會同擬定路工進行辦法,宜昌至成都分三段修築,分別由成都和宜昌開始勘測,並確定先修長江三峽水道旁的宜(昌)夔(府)段。
1908年川督奏請派詹天佑為川漢鐵路總工程師。翌年詹天佑到宜昌,勘定宜昌至歸州段線路,自宜昌沿長江北岸經小溪塔、霧渡河、大峽口、香溪而至歸州,全長約160公里。這段路線山巒起伏、崇山峻岭,工程異常艱巨。遵照商律定名為“商辦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並在成都、宜昌、北京各設一個總理,以三總理名義組成總公司於成都。
1908年6月,駐宜昌的首任總理費道純在踏勘鐵路線時病故於興山縣,王秉恩繼任,不久辭職,改由駐北京總理喬樹楠暫代。
1909年8月,正值詹天佑在宜勘定線路,制定計劃,積極籌備開工事宜時,喬樹楠以工程重大辭代宜昌總理,另舉郵傳部參議李稷勛接充。李稷勛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臨危受命,領銜重擔,遂來宜就職。
開工典禮,中三人右為李稷勛,左為詹天佑。
開工典禮,中三人右為李稷勛,左為詹天佑。
在李稷勛與詹天佑通力合作、精心準備下,1909年12月10日(宣統元年十月二十八)川漢鐵路開工典禮在宜昌舉行,宜昌至歸州段有3萬餘路工正式開工建設。此後,李稷勛奔波於鐵路修築沿線。宜歸段估價1100餘萬元,分設10個工程段,預計5年完工。到1910年7月,宜昌新碼頭(又稱下鐵路壩,即今中心醫院至九碼頭一帶)至小溪塔一段長7.5公里開始鋪軌,採用標準軌距,到12月該段行車運料。接著,宜昌車站、小溪塔車站、張家口車站先後落成,至大峽口沿線路基、橋礅基本建成。重點工程為小溪塔繼續北上姜家灣至黃花場的上風埡隧道修通並通行料車。隧道口鐫刻有李稷勛的題字“上風埡山峒”五個大字,上款有“宣統二年六月”字樣,下款落“秀山李稷勛題”,並有兩枚印章刻文“李稷勛印”、“戊戌傳臚”。道口建築及李稷勛題刻至今仍完好無損。站在遺址前,彷彿李稷勛和詹天佑在此指揮築路的氣勢恢弘、繁忙場面浮現在眼前,給人以無限遐想。2006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上風埡隧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予以公布保護。
正當川漢鐵路緊張施工期間,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商辦的粵漢、川漢兩鐵路為國有,並註銷商辦。就此引起朝野上下嘩然。當月15日,李稷勛致電成都總公司,謂“路歸國有,註銷商辦,政府犧牲信用”,“人民受損甚巨,當拼力拒之”。清政府不顧國人的反對,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代表簽訂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出賣路權,遂激起四川和宜昌地區股民的反對。為和解路事,李稷勛於7月赴京與清政府代表盛宣懷進行談判,未成功,路事矛盾加劇。李稷勛月底回宜后,見爭路權無望,繼而又爭路款,力挽鐵路股東損失。
1911年,廣袤的巴蜀大地上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保路運動。紳士、商人、官吏以及民眾等社會各階層激烈反對政府出賣路權,由演講、辯論、發傳單到罷課、罷工、罷市,直至發展成遍布全省的武裝起義,一時間風起雲湧、如火如荼。
清政府為了平息四川省的“叛亂”,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先後從湖北、湖南、廣東、陝西等省抽調兵力增援,導致武昌城頭空虛,革命黨人乘勢而起,於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宜昌的革命黨人聯合駐宜新軍,在全國最先響應,於10月18日舉行起義。李稷勛目睹了宜昌起義的全過程,稱“時距武昌民軍起義僅八日也”,“全國義師桴應武昌,以宜昌為最先”。在宜昌起義的第二天,李稷勛登門拜謁了起義首領唐犧支,為支持義軍,當面表示將川漢鐵路巡緝兵隊暨鄂省派護本路之巡防營悉交義軍司令部節制管轄,以一軍權,支持革命。築路工人,多來自山東、河南,“大多強武多力”,從中選出800餘精壯路工參加義軍。這些路工作戰勇敢,在攻打荊州清軍的戰鬥中立功。
川漢鐵路的修築就此停頓。李稷勛為安排好4萬多築路工人去向,會同宜昌商務分會多次函電鄂都督請求撥款,款到後分發路工妥善遣送返鄉。《秀山縣誌》載文說,李稷勛竭誠安撫路工,“宜昌人民稱頌”,在李稷勛告鐵路工人書中有“我有一日命在,決保諸君不死,我有一日飯吃,決保諸君不飢”之語,工人們十分感激。
辛亥革命后民國建立,川漢鐵路原股東代表赴京與交通部協商繼修川漢鐵路事宜,還成立漢粵川鐵路宜夔工程局於宜昌,並委李稷勛為局長。實際上恢復築路僅為紙上談兵。數年後宜昌築路工料陸續拆走。1912年6月,李稷勛在一篇上報文章《荊宜施鶴光復記·序》中寫道:“今國旗五色,飄揚大地。而吾蜀傷痍滿目,元氣凋敝。川路倉卒停歇,工材散落,虧蝕尤巨。載覽茲篇,追懷往事,蒼茫四顧,悲從中來,泫然不知其涕之何從也!”
回歸故里英名傳
辛亥革命后,李稷勛在宜昌定居,被商界人士推選為宜昌商務分會總理(總會在上海)。宜昌商務分會後改為宜昌商會,他仍任會長,為民國初年宜昌工商業的發展和壯大操心勞碌,作出了出色貢獻。李稷勛熱心於公益事業,與旅宜蜀商杜成章捐資創立一所培心善堂,從事民間善事活動,延醫診病施藥。培心善堂所在的這條街由此得名培心路,至今沿用此路名。他還在城內及西壩等地創辦八所姚琴義學,免費收容貧困兒童讀書。
《清史稿·列傳·文苑》記載:李稷勛“精衡鑒,重實學,頗得知名士”,“博學善古文,嘗受詩法於王闓運,而不囿師說”,“著有 《甓盦詩錄》四卷”。李稷勛擅書法,為世人稱道的李稷勛手跡“上風埡山峒”,至今保留在川漢鐵路遺址上。
《秀山縣誌》載文讚許:“李傳臚蜚聲國內外,人才輩出,秀山真秀,名不虛傳”,為修鐵路來到有“屈子經著離騷,名妃村留香艷”勝跡的宜昌,以“東山碑誌痛”顯赫矗立於山巔。
“東山碑誌痛”全稱《四川商辦川漢鐵路宜昌工場志痛碑並序》,李稷勛撰,民國四年(1915年)勒石,立於東山寺西禪室牆外“鐵因盦”內。“鐵因盦”系專為置李稷勛撰文碑石修建的圓亭。此碑有4400多字,由碩石鐫成。詳述了川漢鐵路修建的起因、勘探、修築及停工的經過,以示志痛。1919年李稷勛去世后,安葬於宜昌東山志痛碑旁,墓碑可俯視川漢鐵路宜昌車站舊址——鐵路壩。有輓聯曰:“鐵因盦,撰述猶新,讀劫后留碑,墮淚有同羊叔;津亭宴,風流頓息,對鏡中遺像,買絲欲綉平原。”宜昌商界人士懷念李稷勛,每逢清明時節,要到他墓前祭奠。

文學著作


工書法,近體顏真卿,為四川馳名書家。善詩古文詞,不囿於師說,自成一格,步趨唐賢,意致深婉,深得唐人遺風,名士李慈銘極為讚賞。著有《甓詩錄》四卷。徐世昌《晚晴詩匯》錄有其詩。《清史稿》、《益州書畫錄》有傳。

後人


李稷勛育有三子五女。長子李侃,號瑗伯,日本鐵道學堂畢業,子承父業,歸國后在國民政府交通部任職,抗戰勝利後代表我國接收吉長鐵路,並調任交通部主事。次子李遜,號仲言,清末秀才,譯學館畢業,亦承父業,曾任交通部秘書,又到教育部及膠澳商埠督辦署任秘書,長期從事文筆工作,還曾擔當直隸省印花稅務局局長一職。三子李歐,號六一(1918-1991)。據後輩回憶說,是因1918年李稷勛得子,為紀念900多年前在宜昌任夷陵縣令的歐陽修,故以歐為名,時宜昌有紀念歐陽修的“六一書院”,故以六一為號。李歐不負眾望,刻苦攻讀,考上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后留校,成為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有名教授。
李歐及家人出生於北京,一直未回秀山老家。李歐之長女李宗逸及家人於1981年定居美國西雅圖,她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員,也是李稷勛嫡系直親。多年來,祖孫三代發揚光大苗族山寨人勤奮、敦厚、樸實、無華的秉性,為祖國繁榮、社會進步增光添彩。
李稷勛孫女李宗逸
李稷勛孫女李宗逸
為了卻祖父及父親多年來要回歸家鄉的願望,李宗逸通過越洋電話與秀山縣委統戰部、縣政協取得了聯繫,並把家裡珍藏的李稷勛的文史資料,輾轉從北京、重慶護送帶回秀山,無償贈送秀山縣政協。
據李宗逸女士介紹:有戊戌(1898年)殿試皇帝珠筆的李稷勛筆試試卷,原存於“皇史宬”。上世紀三十年代李稷勛次子李仲言曾任教育部英文秘書,於1934年請求李稷勛戊戌同年時任教育部長的傅增湘,將李稷勛殿試原卷高價購得。傅增湘當年附記寫道:“戊戌殿試原卷當日同試於保和殿,余曾親見其振筆直書”。可謂是彌足珍貴。

詩作


赴都
達人無陿慮,志士多烈心。軒車騁高矚,寧懷空谷音。皇塗遘屯險,天禍杳幽深。四海沸波瀾,三光翳若沈。伊川豈無嘆,越裳不可吟。迴風厲中野,悲響颯神衿。明發念於役,嘉候感鳴禽。寒煙睇春甸,連崿阻嶇嶔。振衣奮遠步,施罝謝中林。愧乏荊璆美,貞往事在今。
歲晏行贈宋檢討育仁
元郊十月摧芳草,黃埃千里行人槁。沙雁寒驚堠火明,銀虯冷報天門曉。天門九闉羅九衢,朱樓連闥黃金鋪。明燭高筵玉酥酪,洞房暖火紅氍毹。曾冰峨峨白日短,城南宋子今嵇阮。錦裘珂馬喧朝貴,獨抱蘭花惜歲晚。晚歲空山霜雪零,素衣初點六街塵。秋雨荔牆舊書侶,煙花粉署新詞臣。吳縣尚書今卓犖,日下高名滿台閣。孔融曾聞表異才,孫宏今見崇古學。君懷明珠許高價,賦成大禮萬人詫。金門未肯損愁心,落木亭皋騁孤駕。我昔橫經石室游,秋花漂落稀朋儔。峨眉窈窕問琴閣,龍威怳惚湘綺樓。瀟湘三載青波隔,惆悵翻尋上京陌。卧擁紅雲踏海煙,來看鬱郁興王宅。二月春寒花片片,尹珍宅里初相見。青瑣重扃催試題,金盤豐俎申芳薦。人生得失難具論,毛翮摧鎩心徒存。塵沙滿地愁開眼,朝衫新貴長安門。青槐洒洒銅街雨,坐消白日愁羈旅。單衣皂帽西風寒,對人不敢傷心語。閑來坐我紅錦茵,十年同舍論交新。洲上蘭蘅憶湘水,壁間絲竹夢江津。江海風高雁聲澀,軒轅台上夜吹雪。銀鑰千門動曉寒,盪子無家空自泣。涕泣悲歌何意氣,幽並結客多輕利。彈劍朝為馬客吟,脫裘夜醉胡姬市。朝朝夜夜感塵勞,華年輕擲心鬱陶。為君凄涼盡此曲,明星晳晳東方高。
趙堯生前輩還蜀過宜昌酒集東山草堂因出示林紓畫萬松深處卷子索題
三涐之雲同一族,千松萬松雲婘屬。中有幽人獨往來,占松一丘雲一谷。抱雲有似雞孚卵,養松差比牛舐犢。雲自去來松偃蹇,霜柯如鐵青成幄。人言松心比丹赤,我愛松根不拳曲。百年冰霰閑經過,礧砢合稱雪王仆。雪王一龕杳天際,歲寒薜荔三間屋。夜驅蒼鼠伴蟫蠹,晝劚茯苓狎麋鹿。偶然蹀蹋玉珂塵,興來盡發中秘錄。金馬詼嘲臣朔飢,蟄龍哦句髯翁跼。誓鉏邪蒿保霜節,仗下彈文萬口讀。戊庚以還天地閉,荊棘刺天泥沒足。慈仁孤柯泣風雨,盤山萬木菑樵牧。年時蕭颯百不歡,酒勞夢繞雲山麓。林叟天涯澹蕩人,為君拂煙寫寒綠。化身千百陶然松,翠鬛霜皮紛在目。幾疑四山無雜樹。時有冷雲相追逐。架岩一屋不知年,力屏萬囂得幽獨。江山破碎何遽怱,世事瀾翻風轉燭。四郊戰壘長蓬藿,江淮落葉涼風肅。賃居難求陽羨田,山賊恣伐永嘉木。況值梁益焦兵火,故園已恐無松菊。獨攜此卷西陵泊,相逢邀看東山竹。展圖三嘆心骨悲,茲事棄置等覆餗。中夜敲床索新句,檢拾篇章媵歸舳。明年松根健夏涼,知君飽噉涐眉菽。乞分尋尺青玉虯,種向棋軒卻煩溽。
過楊忠愍故宅
靈風飄怨雨,躑躅城南隅。燕市空芳草,鈐山冷碧蕪。霜鐙鍾梵澀,血疏石華枯。搖落永陵樹,年年叫野烏。
長沙贈寄禪上人
西風雁滿灘,霜意作新寒。瑤瑟空堂寂,湘皋蕙草殘。星辰曾昨夜,鐙燭此憑欄。世外尋幽隱,相逢一解顏。
寄公今惠遠,一卧虎溪深。黃葉堆詩卷,白雲棲道心。香龕松樹底,梵語奈花陰。我法忘龍象,翛然蝯鶴吟。
訪梁潔盦前輩於歲寒堂別後有作
江干踏黃葉,問訊草堂幽。林樾空凄感,風霜正未休。疏花饒晚色,香茝足離憂。寂寞千秋意,相看對茗甌。
怊悵十年別,蕭條四海心。青山獨橫涕,白日屢沈陰。舊夢新亭集,清歌漢上襟。緘書勸加飯,風雨又秋深。
丙申南歸渡洞庭作
天際嬋媛帝子靈,君山雲白竹煙青。五更涼雨沈秋雁,一葉西風下洞庭。涕淚尊前孤劍泣,悲歌水上大魚聽。年來苦作傷心夢,愁向湘川夜夜醒。
酒集江亭餞送於侍郎晦若前輩出使德國
鶗鴂驚鳴萬瓦霜,六街斜月夜茫茫。金尊移榻臨花砌,白袷邀車過葦塘。四海李膺名士長,千金陸賈使臣裝。條支西去波無極,夢醒觚稜煙水長。
己酉元日感賦
去年今日早朝班,天際旌旒萬國歡。長樂鼓鍾沈豹尾,鼎湖弓劍渺龍髯。星明玉仗殘鐙炧,露浥靈旗故殿寒。獨有瀛台新草色,東風猶得幾回看。
陪高九舍人楷飲姜孝子祠
兩年惜別離亭酒,一棹歡逢出峽船。今日何堪問朝事,古祠重與訪岩泉。買園種竹君仍健,荷鍤移山我自憐。為語六街諸舊識,短檠寒榻尚依然。
趙芷生提學投詩即行次韻答和
朝事驚心累嘆欷,君胡掉首向岩扉。朝辭帝女過巫峽,夜喚湘纍下秭歸。歸后江潭幾秋樹,山中日月盡春暉。彝陵郭畔怱怱語,目極神州涕滿衣。
晚泊青草湖
楊柳參差綠未齊,寒煙亂草上空堤。黃陵廟下多叢竹,一夜哀蝯不住啼。
廣化寺紅葉歌
青山作表樹作里,霜葉滿溝不見底。天公有意逞豪華,錦帳橫鋪四十里。陰者嫩碧陽丹朱,杈枒翡翠交珊瑚。斜陽萬點罨霜果,迷離一幅秋光圖。春花雖好祇紅白,未若秋光備五色。少年文字縱崢嶸,絢爛終需老境得。庸人慕雅兼畏勞,平林游賞矜皮毛。不入深山歷艱險,好景豈復能相遭。從來佳景隱荒僻,尤物天公亦愛惜。非關奇險阻遊人,不使凡夫浪著屐。城中看山空崔巍,入山愈深山愈佳。始悟人生快意事,都自艱苦之中來。
醉司命
寒空深碧星如沙,轟天爆竹飛銀花。黃錢捲風紙馬碎,松柏燒煙颺空翠。香醪奠地前致詞,請神痛醉神休辭。臣之醉神有深意,恐神奏對多顧忌。靈霄秉笏論人閑,好藉香醪壯膽氣。秣芻豆,飼神馬。糖堆盤,水盈斝。神之去兮白雲隨,天風颯颯飄靈旂。沈沈更漏寒宵永,兒童鐙下爭糖餅。
陶然亭送方雨亭康步崖
綠暗紅稀春事闌,江亭攜伴強尋歡。壯心未似溪光冷,病骨難禁麥氣寒。風景自佳愁里度,山河無恙醉中看。休將小集看容易,別後應思此會難。
送贊臣之山東
暮年傷離別,為無相見期。我非暮年人,胡為心傷悲。所悲方壯年,血氣先已衰。形神日憔悴。酬酢多支離。四十已無分,安敢望期頤。縱使幸不死,時局方艱危。前路雖茫茫,結局已可知。生離是死別,難為分手時。
相見恨太晚,相交意卻深。匪惟臭味同,獨能知我心。我性本乖謬,是古而非今。雌黃騰口說,當之輒難禁。以此忤時賢,罪惡重邱岑。毀謗日紛騰,惟公鑒其忱。引為忘年交,重之若球琳。豈似形無言,公意同堅金。此友豈易得,奈何悵分襟。誓將報知己,皓日實照臨。勉勵歲寒節,坐待霜雪侵。
大風卷滄海,蛟螭撼神州。我非百歲人,獨懷千古憂。妖氛山嶽高,世道江河流。人類閃風燭,王室實綴旒。昂首望青天,掩涕思前修。締造仗軒昊。經營勞孔周。此道亘古今,萬物所共由。一旦自我絕,豈非壯士羞。君今適東魯,驅車邁山丘。路若經孔林,為我少淹留。哭問墓中人,可知今世不。蒼穹若有知,此患何時瘳。蒼穹若無知,斯民何罪尤。願徼在天福,速生聖賢儔。起佐我聖皇,布政宣鴻猷。但恐鬼無靈,酣眠不肯休。哀哉人道滅,吾儕其壑溝。
善勸過相規,是謂古交道。臨別而贈言,實以期永好。惟公性忠厚,今世如公少。所恨少剛斷,見欺於群小。春生而秋殺,天道實皎皎。喜賞怒有刑,王者師大造。願公懍斯義,佩弦常自矯。凡事貴決斷,勿為仁柔撓。君子自當好,好之如珍寶。小人自當惡,惡之如殺草。罰行始知恩,此語非荒渺。雨多傷禾稼,包荒長凶狡。愛莠不忍鋤,良田亦難保。時艱貴振作,經營須及早。仁者行嚴厲,夫何傷急絞。請思故人言,華嵩益分秒。
笛聲盡情咽,三疊曲已終。楊花如白雪,飄飄隨熏風。分手各無語,熱血翻五中。屈指平生交,大半少始終。豈其人涼薄,罪實在我躬。掩涕送公去,佇立心忡忡。疏狂不自悛,此後誰相容。獨處人世間,哀哉吾道窮。斜陽忽焉沒,流水逝以東。痛哭返蓬戶,淚漬襟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