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適應
生態適應
生態適應是生物隨著環境生態因子變化而改變自身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於環境相適應的過程。生態適應是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的。
生態適應
①進化適應:是指自然選擇所保留的基因型改變。經選擇而存留的生物,常伴有明顯的形態變化,其變化幅度大而且鞏固,是物種形成的基礎。
②生理適應:只有表型的改變,例如生物對地區氣候的順應以及食性改變等。人工引種馴化便屬此類,生理性適應有許多是可逆的,也有某些在發育早期形成的適應難以逆轉。
③行為適應:也只有表型改變(包括學習過程)。學習是個不可逆過程,它在生物的高級神經系統中留下永久性痕迹,但生物卻可以通過再學習而改變其行為。
④感覺適應:指感官的可逆過程。例如聞帶刺激性的氣味時,感官所感覺的刺激強度隨時間延長而迅速降低。廣義的生態適應包括進化的、生理的和行為的3個層次,但不包括感覺適應。其中伴有基因型改變的進化適應是重點內容。當然,生理適應的幅度、學習能力以及感覺適應的機制等,也都有遺傳基礎,都是進化的產物。
相關圖書
生物間的交互適應現象比較普遍,如開花植物與采蜜昆蟲的關係:開花時間多與采蜜昆蟲的活動同步,花和昆蟲的形態也相吻合,這是異種間的互利關係。
同種生物的社群行為也是一種交互適應現象。交互適應使雙方受益,可提高生存能力。
一方受益而他方受害的情況中也可見到高度適應的例子,特別是某些寄生物如血吸蟲,在其個體生活史中相繼棲居幾個不同寄主,其時間配合和形態特化都表現出高度的適應。但因只有一方受益,所以進化趨勢常是寄生物增進寄生能力,而寄主卻消極地提高排除寄生物或耐受其為害的能力。
擬態現象中也有類似情況:捕食者可能迴避曾吃過卻感不適口的某種昆蟲,使與後者形態相似的昆蟲增加了存活機會;但如果捕食者先吃到適口的種類,便可能將其形態作為適口的標誌,從而增加了與其形態相似的種類被捕食的危險,其總的進化趨勢常是擬態種數量遠小於被模擬生態適應種。
早期對進化適應的研究集中於生物的形態。古生物遺留下來的只是一些形態結構,只能參照現存於不同生境中的各種生物的解剖及生理特點來進行研究。比較研究表明,每種生物只能在原有進化水平上適應新的生境,其過程常常是改造和利用原有器官。同在空中飛行,昆蟲用革質的翅,鳥類則用以肢骨為支架的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