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拳

武當道士張三丰創作的拳法

太虛拳源自武當內家拳,根據太虛拳前輩伍德文《太虛拳經》等遺作整理,太虛拳與太極拳同源異流,其理均一,唯太虛主先天,太極主後天,皆是是根據河圖洛書之數理及其陰陽生化之機而構造的拳法。主要流傳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並輻射港澳台地區和英、美、澳大利亞等國家。

太虛拳為武當內家拳種,本拳與太極拳同源異流,其理均一,唯太虛主先天,太極主後天,太虛即無極,陰陽未分,渾然鼓盪,一氣於其間,是根據河圖洛書數理而構造此拳。

基本介紹


此拳由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后經由其徒張松溪直相傳於雍正,後傳乾隆咸豐等,后廣東伍翁榮羽由極大機緣從咸豐皇叔處習得此拳,一直秘未示人,暗自習練。解放后伍祖雪波(德文)收徒傳拳將此拳開始授於外姓,但並不以教拳為生,此後宮廷秘拳才為外人所知,故此拳又人被稱為秘拳。然此拳實與太極拳同理同源,唯一主先天,一主後天,門人對外只稱武當太虛拳。親傳門徒有陳允功、陳湛新、陳永池、陳湛銓、陳德成、李國文、葉成、江志華、鄒強、杜秉熹、康炳昌、梁昌聯等人。現代代表人物有廣東精武會會長、廣東省武術協會武當太虛拳專業委員會主任鄒強師傅、太虛拳尚武館鄒智文師傅、廣東江門外海太虛拳協會會長陳仕源師傅等。
太虛拳基本功有分為八極手,體卦(又稱八卦),步法,身法等,一套慢拳練氣養勁,修身養性,一套快拳化勁逼打,另有一路棍法,一路刀法,一套鞭法。太虛拳拳術應用是由坐山馬(亦稱乃字馬)開始,從套路到推手漸進至搏擊,放鬆自然,捨己從人,熟練后無式無法,純靠身體感應,攻擊對方重心為原則,再熟練後放手離身即為散手

拳術特徵


太虛拳技法完整精妙,掌有四極(螺旋、撩、挑、俯),手含八極(穿,扒、噴、渾、反,押,抗,割),可打六月爭(撥、挑、批、冚、括、橫)。腰法有彈腰、渾腰、擺腰三種;步法分座山馬、吊馬、前馳馬、后馳馬、衝鋒步、斜步、短步、迫步、絞花步、踏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斂步、曲步、連珠步、蹦步、追步十八種,以座山馬為特色。姿勢分五行八卦合十三勢,身為五弓,式分八卦,每卦八式,合共六十四個式,內藏八卦、形意等。拳法有慢拳(以弓步為主)、快拳(以座山馬為主)兩種,慢拳可發單勁(柔勁),快拳可發六勁(強勁)。太虛拳現存拳法六十四式、棍法二十三式,還有八卦養生功法一套。常用器械有太虛穿魚棍(穿俞棍)、太虛雙刀。
太虛拳的技擊以“不敢為天下先”為戰略思想,以後發先至為戰術原則,強調輕靈圓活的技擊方法和貴化不貴抗的技擊效果。太虛拳理論體系完善,以道家自然法則觀為精髓,並融合了儒家釋家、陰陽、中醫學等多種傳統思想文化。慢拳養身、快拳禦敵,功效各異。太虛拳傳承武當內家拳“以道德為門風,以道理為指導,以自然為神韻,以養生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的理念,現存有《太虛拳經》、《太虛拳詩歌》、《太虛拳歌》、《太虛拳經精華簡纂》等著作。

傳承保護


太虛拳是我國傳統內家拳法的重要一支,不僅具有強身健體、防身制敵作用,還有完整及系統的歷史傳承,自成體系,其對於研究和挖掘內家拳的歷史沿革及其演變有重要參考價值。近年來,隨著商業化、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太虛拳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漸消逝。傳承面臨困境、岌岌可危,為避免“人亡技亡”,亟待需要加強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