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台

行台

魏晉至金代尚書台(省)臨時在外設置的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於其駐紮之地設立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

歷史沿革


(1).台省在外者稱行台。
魏晉始有之,為出征時隨其所駐之地設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務機構,北朝 後期,稱尚書大行台,設置官屬無異於中央,自成行政系統。唐 貞觀 以後漸廢。金、元 時,因轄境遼闊,又按中央制度分設於各地區,有行中書省(行省),行樞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別執掌行政,軍事及監察權。行省實即繼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舊時地方大吏的官署與居住之所。
黃庭堅 《送顧子敦赴河東》詩之三:“攬轡都城風露秋,行台無妾護衣篝。”
《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其時城內早經預備,把個總督行台,做了欽差行轅。”
(3).客寓,旅館。
蘇曼殊 《答柳亞子書》:“桐 兄前日抵 申,同寓行台,今擬明日同作 蘇台 之游。”
(4).臨時設立的戲台。
《紅樓夢》第八五回:“這日一早,王子勝 和親戚家已送過一班戲來,就在 賈母 正廳前,搭起行台。”

古代魏國

曾任行台兵部尚書的李靖
曾任行台兵部尚書的李靖
曹魏甘露二年(257)﹐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尚書僕射陳泰﹑中書侍郎鍾會等以行台隨從出征。西晉永嘉之難﹐尚書令東海王司馬越率軍討伐石勒﹐表以行台隨軍。自后尚書省長官出征或出鎮﹐隨軍衙署稱為行台。北魏天興元年(398)﹐魏道武帝拓跋珪攻佔河北諸州﹐以都城遠在平城﹐不易控制﹐於鄴城﹑中山置行台﹐令尚書令秦王拓跋儀鎮守。北魏行台成為皇帝派出的特使﹐下置僚屬﹐指揮軍事﹐不常設﹐不管地方民政。熙平元年 (515)﹐北魏軍攻壽春﹐以李平為尚書右僕射﹐別置行台﹐節度諸軍。皇帝委派尚書出使﹐巡視邊境﹐亦稱行台。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以北方貧困﹐今尚書左僕射源懷為行台﹐加使持節的稱號巡行北邊六鎮和恆﹑燕﹑朔三州。正光五年 (524)﹐六鎮﹑關隴起義相繼爆發﹐北魏政權復諸道行台﹐指揮鎮壓各地起義軍。遣尚書僕射元修義為西道行台﹐討伐關中莫折念生起義。元修義病重﹐以蕭寶寅為西道行台﹑大都督﹐自關以西﹐皆受節度。孝昌元年 (525)﹐以幽州刺史﹑尚書常景為行台﹐討伐河北杜洛周起義軍。
北魏孝明帝﹑孝庄帝時﹐行台設置較多。出任行台者多兼任當州刺史或都督諸州軍事﹐成為地方性軍事指揮機關。正光年間﹐有曹世表為東南道行台﹑東豫州刺史。魏子建為山南行台﹐梁﹑巴﹑二益﹑兩秦之事﹐皆歸其節度。正光末﹐以薛修義都督華﹑豳、東秦諸州軍事﹐為西道行台。孝昌年間﹐楊津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台。爾朱榮專權,武泰元年 (528)孝明帝任命為北道大行台﹐大行台稱號始見於此。其後爾朱氏兄弟子侄各據一方﹐權強莫比﹐多任大行台。
北魏末年﹐高歡執政﹐為大行台﹐其餘行台皆罷。孝武帝欲分高歡之勢﹐以賀拔岳為關西道大行台﹐都督雍﹑涼﹑梁﹑益等二十州諸軍事﹔以賀拔勝為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南道大行台。賀拔岳死﹐宇文泰繼任。東﹑西魏分立﹐高歡在東魏為丞相﹑大行台﹐駐并州﹐於州治晉陽置丞相府。宇文泰在西魏亦任大行台﹐都督中外軍事﹐鎮雍州。高歡任命侯景為河南道大行台﹐鎮虎牢﹐擁兵十萬﹐專制河南﹐指揮對西魏﹑梁朝的戰爭。梁中大通二年 (547)﹐侯景叛東魏降梁﹐上表稱黃河以南﹐皆他所掌管﹐請舉函谷(今河南新安北)以東﹐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以西﹐豫﹑廣﹑郢﹑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所列當即河南道大行台的管轄範圍。

北齊行台

北齊行台承北魏制﹐并州大行台改稱并州尚書省﹐地位僅在鄴城北齊中央尚書省之下。其餘下台多以州劃分﹐史籍所見有﹕幽州道行台﹐亦稱北道行台﹐駐薊(今北京西北)。朔州道行台﹐駐廣安(今山西朔縣)。晉州道行台﹐駐平陽(今山西臨汾)。建州道行台﹐駐高都(今山西晉城)。東雍州行台﹐駐正平(今山西新絳)。洛州行台﹐亦稱河南道行台﹐駐洛陽。河陽道行台﹐駐河陽(今河南孟縣西)。豫州道行台﹐駐汝南(今屬河南)。東徐州行台﹐亦稱東南道行台﹐駐下邳(今屬江蘇)。揚州道行台﹐駐壽春(今安徽壽縣)。
以上行台之外﹐東魏北齊又有臨時性行台﹐指揮與西魏﹑蕭梁作戰﹐巡視地方﹐事畢即撤。北齊文宣帝時﹐辛術為東徐州刺史﹑東南道行台﹐駐下邳﹐所統十餘州地犯法者﹐悉由術判處。行台始管理地方民政。
西魏行台不常設。除宇文泰自任大行台外﹐獨孤信為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王思政為東道行台﹐駐玉壁﹐都督汾﹑晉﹑並諸州軍事。侯景叛東魏﹐王思政率西魏軍入據潁州﹐行台亦移至潁州。北周置總管府(實即行台的後身)﹐遂廢行台之制。

故事


南朝無行台之制。梁末侯景來降﹐梁武帝蕭衍保留其大行台稱號﹐封侯景為河南王,都督河南諸軍事。南朝宋﹑齊時﹐由中央派出催征賦稅之台使﹐往往亦自稱行台。
隋開皇二年(582)於並﹑洛﹑益三州各置河北道﹑河南道﹑西南道行台尚書省﹐文帝以其子楊廣﹑楊俊﹑楊秀各為行台尚書令。后廢洛州行台﹐又於襄州﹑壽春兩地設置山南道﹑淮南道行台。這兩處行台都因伐陳設置﹐事定即罷。大致開皇九年 (589)后﹐行台均廢﹐而置並﹑揚﹑益﹑荊四大總管府﹐各統十餘州至數十州。煬帝大業元年 (605)諸州總管府盡廢。唐初復置大行台。其陝東道大行台置於洛陽﹐以秦王李世民為尚書令﹐地位在其餘行台之上。其餘行台如益州道﹑襄州道﹑東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均以宗王或親信大將任尚書左僕射﹐為行台主。武德九年 (626)﹐諸道行台並廢。
北魏行台的組織雖略同於中台(在中央的尚書台)﹐有令﹑僕射﹑尚書﹑丞﹑郎等員﹐但都是臨時權置﹐並不完備。行台的首長﹐不一定都有令﹑僕射﹑尚書等官位。隋唐的行台尚書省則以行台尚書令為最高長官﹐若不置令﹐即以左僕射為首。置官大略同中台而人數較少。行台主要為處理軍務而設﹐故以兵部居首﹐又兼綜民事﹐故吏﹑戶﹑禮﹑刑﹑工並置﹐卻往往一人兼兩職或三職。行台的統轄地區既廣﹐位重權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予以廢除。
金天會十五年(1137)﹐廢齊國﹐於汴京立行台尚書省﹐管理齊國舊地。行台尚書省由朝廷尚書省統領﹐設行台左右丞相。天眷元年(1138)﹐以河南﹑陝西地還宋﹐改設行台尚書省於燕京。三年﹐復設於汴京。天德二年(1150)﹐廢。元有分設各地區的行中書省(行省)、行御史(行台)、行樞密院(行院)。元行台掌監察,與唐貞觀前行台名同實異,行省則相當於古之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