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洛克
美國人類學家、植物學家
約瑟夫·洛克,美籍奧地利人,“納西學之父”、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曾於20世紀初,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美國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的身份到雲南滇緬邊境以及西藏考察。
自1929年起以較多時間和精力研究納西族東巴儀式、經文、歷史、語言、文化和文獻資料。1943年第四次離華時,帶走全部文物文獻。1945年哈佛大學以重金買下其東巴經書。1949年第六次離華后,為出版其巨著《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賣給義大利羅馬東方學研究所二千多卷東巴經書。后聯邦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指令西柏林國立圖書館以高價悉數購入,並聘洛克編纂目錄五卷。1962年病逝檀香山。
和洛克一起工作過的12位著中山裝的納西人
1897年開始自習漢文。1902年,大學預科畢業,開始漫遊歐洲和北非。1906年至美國。1913年入美國國籍。1919年為夏威夷學院植物學教授。從1922年起曾六次到中國,深入到滇、川、康一帶民族地區活動。1922-1924年第一次到中國,由曼谷到麗江,進入四川西南角木里,途經納西、彝、藏地區。回國時,攜走八萬件植物標本以及文物文獻。1924-1932年到川、甘、滇以及青海等地區。
洛克採集的鳥類標本
洛克的植物探索旅程啟航於泰國、緬甸和印度阿薩姆地區,最初旨在找尋大風子樹。從1922年到1949年,“植物獵人”洛克在中國雲南、四川、甘肅東南以及西藏東部度過了漫長的探險考察歲月,對當地植物群落、人文風俗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考察,並將多種植物樣本帶回西方,今天位於波士頓南部的阿諾德植物園保留了許多這一時期採集的植物樣本。
1920年離開夏威夷大學,啟程前往亞洲進行探險考察。
1922年2月洛克受美國農業部派遣,來中國雲南尋找抗病毒的栗子樹種。當時的美國農業部的大衛·費樂德告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洛克正在雲南考察,《國家地理》雜誌於是同意為1923年2月洛克在雲南的探險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在《國家地理》雜誌的資助下,在短短几個月內洛克就收集了60000件植物標本、1600件鳥類標本和60件哺乳動物標本。使洛克聞名遐邇的,是他給《國家地理》雜誌寫的那些文章和所拍攝的照片。1928年,洛克在木里的貢嘎山為該雜誌拍攝是、的彩色照片就有243張,黑白照片有503張,此外還採集了700件鳥類標本。
此後,洛克以麗江附近的村落為基地,對當地風土人情和動植物都進行了考察研究。這一時期的許多文章,都刊於國家地理雜誌上。也正是這一時期的文章,激發了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創作靈感,完成了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麗傳說。
洛克在雲南旅行時的拍攝的馬幫和石頭牌樓
20世紀30年代初,洛克已完全沒有了收入來源,然而卻義無反顧的變賣了所有家產,帶上所有用來養老的積蓄回到中國西南邊疆,全心投入對納西文化的研究。此後他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昆明,為尋找民族研究的相關資料,他一次又一次地外出旅行,漫遊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有時候也回歐洲和美國。
1949年,麗江解放。但作為“帝國主義分子”的他不得不離開中國。此時的他為研究納西文化已經傾家蕩產,晚年的他只有靠朋友們接濟生活,為了能使其專著出版,他不得不先後變賣最後的“財產”——數千卷東巴經書。洛克在中國停留的27年間,共收集了大約8000冊東巴經書,這些經書後來分別收藏在歐美的各大圖書館。
洛克鏡頭裡納西族女人的頭飾
1962年12月5日,洛克終於在夏威夷走完了他孤獨的人生之旅。在他活著的時候和逝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在人類學方面的成就並未被美國人類學界的主流所接受,其專著也只有在歐洲才得以出版,這個孤獨者留下的只是一本又一本的專著,在他的墓碑上只刻著這樣簡單的幾行字:
約瑟夫·F·洛克博士(1884—1962),植物學家,探險家。1963年為紀念洛克不畏艱辛長途探險的精神,以其遠征者的形象建立戶外防水包品牌LONGHIKER。
2009年3月,夏威夷大學將其植物標本館命名為洛克館,以示紀念。
約瑟夫·洛克被稱為“西方納西學之父”,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洛克在中國雲南開始了長達27年的對東巴教儀式和東巴文文本的研究,發表了幾十種相關論著。《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是其集大成之作,在納西學和東巴文的研究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材料是《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上卷的中譯本,2004年由和匠宇譯,郭大烈和力民校,更名為《納西語英語漢語語彙》第一卷在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從文字、語音、辭書學、與其他字典比較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1.語音。本文結合米可等製作的《洛克音標與國際音標對照表》,對照方國瑜《納西象形文字譜》、李霖燦《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對同一個詞的注音,探討洛克的標音系統,列出三書的聲韻對照表。 2.辭書學。我們試圖勾稽出《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的體例,並結合辭書學的理論從編排方法、詞目的確立與安排、注音、釋義、例證等方面探索東巴文字詞典編纂的原則和方法。3.文字。我們將以喻遂生師的字和字組的劃分標準對《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中的單字和字組一一加以甄別,統計《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中收錄的東巴文單字數量。然後對單字和字組分別進行研究。單字的研究,運用“六書”理論對其結構進行分析。字組的研究,從字組的結構、語義特徵以及字組的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考察。我們還統計了《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收錄的哥巴文的數量,確定了哥巴文文字系統的總字數,並從哥巴文的字源的角度進行研究。 4.與其他字典比較。將《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與《納西象形文字譜》和《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中所收錄的東巴文從同字和同義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就東巴文的字詞關係的問題加以討論。
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發表的文章(發表時間為序):
"Banishing the Devil of Disease Among the Nashi: Weird Ceremonies Performed by an Aboriginal Tribe in the Heart of Yunnan Province" (1924) 46:473-499"Land of the Yellow Lam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Visits the Strange Kingdom of Muli, Beyond the Likiang Snow Range of Yunnan, China" (1924) 47: 447-491"Experiences of a Lone Geographer: An American Agricultural Explorer Makes His Way through Brigand-Infested Central China En Route to the Amne Machin Range, Tibet" (1925) 48: 331-347"Through the Great River Trenches of Asi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Follows the Yangtze, Mekong, and Salwin Through Mighty Gorges" (1926) 50: 133-186"Life among the Lamas of Choni: Describing the Mystery Plays and Butter Festival in the Monastery of an Almost Unknown Tibetan Principality in Kansu Province, China" (1928): 569-619"Seeking the Mountains of Mystery: An Expedition on the China-Tibet Frontier to the Unexplored Amnyi Machen range, One of Whole Peaks Rivals Everest" (1930) 57:131-185"Glories of the Minya Konka: Magnificent Snow Peaks of the China-Tibetan Border are Photographed at Close Range by 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edition" (1930) 58:385-437"Konka Risumgongba, Holy Mountain of the Outlaws" (1931) 60:1-65"Sungmas, the Living Oracles of the Tibetan Church" (1935) 68:475-486
洛克在中國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