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之難
奉天之難
又名“二帝四王之亂”。唐德宗在位期間發動了削藩戰爭,接連導致四鎮之亂和涇原兵變。唐德宗只能被迫逃出奉天,更引發皇帝被叛軍包圍一月余,史稱奉天之難。自此事件后朝廷威嚴掃地,唐肅宗徠更為重用宦官制約武將,促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自安史之亂平定后,黃河下游各個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後來更世襲相傳,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後,其侄田悅繼承魏博節度使一職,唐中央也無法過問。對於此時大唐的藩鎮割據,唐德宗也深惡痛絕,誓要掃清安史之亂后的滿目凋零,還大唐一個政通人和,四海澄清。
為此,唐德宗對內崇尚節儉,史書上說他“動遵禮法,食馬齒羹,不設鹽、酪”,堂堂一國之君能夠食用馬齒莧還不放鹽和乳酪一類的作料,算是把節儉美德發揮到極致了。
自己生活簡樸無華的同時,唐德宗也沒忘了整頓朝中的奢靡浮誇之風。一道旨意打壓了進獻祥瑞的風氣后,唐德宗又把目光放在了朝中行賄受賄的弊政上。比如唐德宗發現“中使”邵光超奉詔去賜李希烈旌節的時候,收了李希烈給予的奴僕、馬匹等禮物,當即將邵光超毒打一頓之後再流放,嚇得其他人再不敢受賄。朝中行賄受賄的風氣,就此大為改觀。
在唐德宗的一番治理下,大唐還真呈現出一番中興之象。一時間,無數的鮮花和掌聲將唐德宗包圍,“明主出矣”成為天下臣民共同的心聲。誰料就在所有人都對唐德宗寄予厚望之時,唐德宗的施政,卻漸漸變了味。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德宗任他為新任成德節度使,繼承父親,但被德宗拒絕。李惟岳於是聯同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及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一同舉兵謀反,德宗命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平亂。李惟岳部下王武俊叛變,殺掉李惟岳向中央請降。四鎮中只有魏博的田悅仍在對抗中央,但已孤掌難鳴。
藩鎮地圖
德宗以藩鎮對付藩鎮的方法平亂,命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平亂。最初效忠唐中央的軍隊處於上風,李正己謀反后不久病故,其子李納續領淄青軍,但被圍困;梁崇義被李希烈打敗自殺;李惟岳部下王武俊發動叛變,殺掉李惟岳向中央請降。四鎮中只有魏博的田悅仍有實力對抗中央,但已孤掌難鳴。
不久,唐德宗授王武俊為檢校秘書少監、兼御史大夫、恆州刺史、恆冀都團練觀察使,實封食邑五百戶,又任命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康日知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命朱滔回鎮幽州。朱滔要求擁有深州被拒,因此怨恨朝廷。王武俊認為自己誅殺李惟岳,功勞在康日知之上,卻沒能得到節度使的職位與趙定二州,心中十分不滿。此時,處於下風的田悅把握機會,成功說服兩人倒戈反唐。於是王武俊、朱滔二人率兵救援魏博田悅、淄青李納。當時,田悅在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等人的征討下,勢力已經衰弱,這時得到王武俊、朱滔的幫助,得以恢復元氣。之後,四人互相結盟,並分別稱王。
建中三年(782年)秋,朝廷任命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淄青節度使,新羅、渤海兩蕃使,讓他討伐李納。李希烈假言討伐,其實暗中與之私通。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稱王后,派使者到李希烈那裡去,李希烈也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黃河下游的藩鎮叛亂越演越烈。
八月,李希烈率二萬兵馬圍攻河南襄城。淮西招討使李勉令唐漢臣與劉德信率兵作為哥舒曜的援兵,但與李希烈一戰即潰。
藩鎮分佈
九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命舒王為荊襄、江西、沔鄂等道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又令涇原諸道兵馬援救襄城。
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涇原士卒離開駐地,大多帶著家中子弟,希望到長安后能得到朝廷的優厚賞賜,結果一直到離開長安城都一無所得。當時德宗下詔,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賞軍隊,京兆尹王翔只賞賜了粗茶淡飯,士兵們十分憤怒。揚言道:“我們離開父母,妻子,兒女。要與敵人死戰,但是卻吃不飽,怎麼能以草命對抗白刃呢!國家的瓊林、大盈兩座倉庫,寶貨堆積無數,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等到了滻水,就擊鼓吶喊地回軍了。姚令言說:“到了東都洛陽就會有厚賞,你們不要魯莽行事,這不是一條活路”。士卒不聽。用長戈把姚令言架出去了。姚令言急忙上奏,德宗聽到后大驚,急忙命令賞賜布帛二十車。並讓普王與學士姜公輔前往安撫,二人剛走出宮門,叛軍已經斬斷城門,陳兵與丹鳳樓下了。當天,德宗就倉皇出逃了。士卒大肆擄掠京師府庫財物。
當時,太尉朱泚罷鎮,閑居在長安晉昌里。當天夜晚,叛軍商量說道:“朱太尉被罷免已經很久了,如果迎立他為主,則大事可成。”於是讓姚令言率人前去迎接。涇源兵於是擁立朱泚為主。
時太尉朱泚罷鎮居晉昌里第,是夜,叛卒謀曰:“朱太尉久囚於宅,若迎為主,大事濟矣。”泚嘗節制涇州,眾知其失權,廢居怏怏,又幸泚寬和,乃請令言率騎迎泚於晉昌里。泚初遲疑,以食飼之,徐觀眾意,既而諸校齊至,乃自第張炬火入居含元殿。既僭號,乃以令言為侍中,與源休同知賊政事。既以身先逆亂,頗盡心於賊,害宗室,圍奉天,皆令言為首帥也。群凶宴樂,既醉,令言與源休論功,令言自比蕭何,源休曰:“帷幄之謀,成秦之業,無出其右者。吾比蕭何無讓,子當曹參可矣。”時朝士在賊廷者,聞之皆笑,謂源休為火迫酇侯。朱泚敗,令言與張廷芝尚有眾萬人,從泚將入吐蕃。至涇州,欲投田希鑒,希鑒偽致禮誘之,與泚俱斬首來獻。
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諸王等倉皇出逃,由咸陽到奉天,護駕的只有宦官霍仙鳴及竇文場。涇原兵進入皇宮府庫,大肆掠奪金銀。朱泚進入宣政殿自立為帝,國號大秦,年號“應天”。皇叔彭王李僅、皇弟蜀王李溯遇害,朱泚分別贈其為司空、太子太保並葬之。
李適
朱泚寫信給弟弟朱滔說“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大河之北,委卿除珍,當與卿會於洛陽”。
朱泚派涇原將領韓旻率三千騎兵,前去奉天,謊稱迎接皇上車駕,實際上是去攻打唐朝皇帝。段秀實想保護唐朝皇帝並誅殺朱泚,於是就偽造文書,招回那三千騎兵。騎兵回來后,段秀實就勸說朱泚停止做亂,朱泚不從,段秀實用手中的象牙笏擊打朱泚,被朱泚部下殺死。
此時渾瑊堅守奉天。德宗向魏縣行營告急,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來救,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後來也趕到奉天救援,奉天城於是轉危為安。朱泚圍攻奉天一月有餘,未果,退回長安固守。
李懷光自恃功高,德宗聽信宰相盧杞讒言,竟不肯召見,李懷光按兵不前,多次上表揭露宰相盧杞、宦官翟文秀等人之罪。德宗不得已,誅殺翟文秀,貶謫盧杞。並加封李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券,赦免他三次死罪。以示信任有加。李懷光大怒說:“聖人疑懷光邪?凡人臣反逆,乃賜鐵券,今賜懷光,是反必矣!”。於是將鐵券扔在地上。皇帝命翰林學士陸贄去勸諭他。幾天後,德宗駕幸漢中,讓戴休顏留守奉天。李懷光乃跟朱泚建立盟約,追擊德宗。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下罪己詔。即著名的陸贄《奉天改元大赦制》,詔書中言:“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赦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之罪聲明不再約束節度使,對其姑息遷就,敕令下達之日,“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李晟所率的神策軍大肆徵兵征糧,準備對抗李懷光。李聯繫長安的朱泚,欲共同剿滅李晟。
後來,李懷光奪楊惠元、李建徽所將兵,惠元被害。丁卯,車駕幸梁州,留戴休顏守奉天,以御史中丞齊映為沿路置頓使。李晟大集兵賦,以收復為己任。李懷光患之,移軍涇陽,連朱泚,欲同滅晟。晟卑詞厚意,致書諭之,冀其感悟,懷光頗增愧懼。
徠李懷光部下多數不願意成為叛軍,又在地方虜掠無所得,對李懷光很不滿。李懷光不得已,只好分兵從涇陽、三原、富平一路搶劫,逃往河中。五月,李抱真、王武俊在經城東南大破朱滔,斬首三萬級,擒偽相朱良佑、李俊以獻。朱滔遁歸幽州。朱泚陷入孤立,李晟與駱元光、尚可孤等各鎮唐大軍進逼長安,與叛軍大戰於光泰門外神麚村,生擒偽署侍中董泰、中書侍郎平章事蔣鎮、左僕射同平章事張光晟、兵馬使李希倩、敬釭等人,朱泚和姚令言等人率眾萬餘人向西奔逃,京師光復。姚令言在涇州被田希鑒斬殺,朱泚抵達彭原的西城屯(今甘肅省鎮原縣東)途中被部下樑庭芬、韓旻等殺死。其餘黨源休、李子平奔鳳翔,被李楚琳斬殺。七月德宗返回長安。
涇原兵變后,大唐天子的威嚴完全掃地,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應對地方的藩鎮割據更顯得無心無力。唐德宗成為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從此不再信任宰相,對將領猜忌,更為重用宦官。
奉天之難后,唐德宗痛定思痛,採用李泌的“北和回紇、南通南詔、和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建議,決心在解決藩鎮前,先解決大唐嚴重邊患——吐蕃入侵問題。唐德宗毅然放下昔日怨怒,踐行李泌“北和回紇”的主張,換得回紇向大唐稱臣,成為大唐邊防的助力。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長子,母為睿真皇后沈氏。
李適最初被封為奉節郡王。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
奉天之難
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之後任用幸臣盧杞等,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建中二年(781年),發動削藩戰爭,致使二帝四王之亂接連爆發,李適輾轉奉天、梁州等地,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協力平亂。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但總體局勢較為安定。李適在位時期,內部興起了古文運動;在對外關係上,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於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全唐詩》錄有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