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木
葛木
葛木(?—1535),字仁甫,號卮山,上虞豐惠人,明代正德丁丑年(1517)進士。嘉靖八年至十一年(1529~1532)葛木任江蘇淮安知府,一履任即創辦了龍溪書院,並每月定時到書院親自授課。在當時招收的生員之中,有一位就是後來寫出傳世佳作《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
嘉靖十一年(1532年),葛木“遷山東按察司副使,離淮”。
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葛木“升山西布政使司右參議。秋,解鎮南歸省親,麾旌渡淮。未幾,葛木北上赴任。”
嘉靖十四年(1535年),葛木“病痞卒于山西任所。”
值得一提的是葛木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良師益友,對吳影響非常深遠。吳承恩自幼性敏多慧,酷愛稗言野史,博覽群書,名聞鄉里。嘉靖八年(1529),就讀於時任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受到葛木的賞識。吳為人正直,性格迂疏浪漫,輕世傲世,頗有骨鯁之氣。受葛木開明的思想影響,不滿當時腐敗政治,主張任用賢能。在葛木的耳濡目染下,產生了賢相清官的理想追求。
為激勵這位學生,葛木創造條件發揮吳承恩的特長,以增進其自信。這年冬,葛木特意請他代寫《告先師廟文》,鐫於學宮大成殿之側。時隔多年,這位小說大家寫詩回憶了溫暖的從學經歷,“憶昔龍溪鳴鼓鍾,後有王公(接任葛木的王鳳靈)前葛公……莫笑狂奴仍故態,龍溪我亦法筵人。”(《憶昔行贈汪雲嵐分教巴陵》)狂奴是吳承恩自稱,“法筵人”原指佛筵上講經說法的高僧,這裡是說他自己常在龍溪書院發表言論,吳承恩在書院里是有出眾的地位的。可以想見,當時葛木坐在一旁,笑容可掬地聽吳承恩“奪席談經”,這是吳承恩引為自豪的回憶情景。
葛木
葛木任淮安知府僅四年,淮安各色人物雜陳,是出名的難治之地,葛木則“鎮以簡靜,加意撫字(對百姓安撫體恤),節冗弛禁。毀淫祠為書院,進諸生,月課之。淮士民戴如慈父。遷山東副使、山西參政,卒於官。喪還過淮,士民奔擁,停留月余,哭奠不輟。”
江蘇《山陽縣誌》載:葛木,“性明敏,遇事立斷,吏不能為奸。時唐龍為督撫,政無巨細,悉采木議(全採納葛木的意見),郡有大疑大獄皆取決焉。軫(懷)民疾苦,以身任之。重學校,訓士子有法度,文教蔚起……”
吳承恩評價葛木“德在淮民,功在朝廷,名聲在四方。剛大之氣,昭為列星,激為雄風,豈再泯滅!”
有《卮山集錄》、《卮山遺稿》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