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夷說

辨夷說

《辨夷說》為越南阮朝越南語:Nhà Nguyễn)時期儒者阮思僴(越南語:Nguyễn Tư Giản)所作,全文850字,針對越南被稱為“夷”(越南語:dì)一事引經據典,大談“夷夏之辨”,又列舉出種種事實,強調越南不應稱“夷”,應“亟改而正之”。

簡介


阮思僴在陳述理由時,強調了兩個事實:一是越南“自漢以後常與西粵並隸上國版圖,其詩書六藝之學,衣冠禮樂之化,浸濃郁幾二千年,中間雖乍合乍分,而道義之一、風俗之同”;二是越南自建國后“累世職貢,不失事大之禮,天朝蓋常許為同文國之一”。這就透露出當時越南士大夫階層和該國統治集團對本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即越南原為中國郡縣、后獲獨立,在文化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與中國“同文”,與中國同為“華夏”。(見《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卷66,第2—14頁)。

《辨夷說》正文


阮思僴(1823年–1890年)字洵叔(越南語:Tuân Thúc),號雲麓(越南語:Vân Lộ),越南北寧省慈山縣人,曾經擔任阮朝的內閣堤正、贊理海安軍次、吏部尚書、寧太總督(Ninh Thái Tổngđốc)等官職。
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越南嗣德二十一年)阮思僴以鴻臚寺卿之職充當“如清甲副使”。他出使中國期間見到了廣西新刊刻的《粵西地輿圖說》,其中凡是與廣西西南地區接壤越南各州縣的地方都標著“某國某夷州、夷縣界”,閱未終幅,則喟然嘆曰:噫,是何言歟?是何言歟?為此說者得無曰“吾屬中土,當為中夏,彼僻處海外者,俗雖同於中國,地仍為藩封,例固應夷之”?
他為此寫下《辨夷說》,全文如下:
夫天蓋地球,麗而處者億萬國,為中為外從何辨之?然而,古來夷夏之辨者,則亦視乎禮義之存亡,文行之同異焉耳。若必執土地之中以求之,則四海大州唯末利亞之西紅海乃為地中,從未見彼方之能夏也。若謂從其本初立國而名之,則在上國之雲、貴二省與東三省之吉林、黑龍江、寧古塔,固皆秦漢以前夜郎、昆明、鬼方肅慎沃沮諸國地也,今將從其朔一例以“夷”之乎?雲貴無論已,東三省為天朝聖神開基之地,“夷”之一字,不惟本朝臣子所不敢形諸筆墨,亦斷不敢心言而意話者。此之不“夷”,而於人則“夷”之,儒者秉筆之公,似不應如是。夷夏之辨,莫嚴於《春秋》,而予奪亦莫嚴於《春秋》,故衛伐凡伯,雖諸姫也,而戎之;季札來觀,雖僣國也,而進之。安在與我同域者必為夏,與我異宜者必為夷哉?且吾越自漢以後常與西粵並隸上國版圖,其詩書六藝之學,衣冠禮樂之化,浸濃郁幾二千年,間雖乍合乍分,而道義之一、風俗之同,今猶古也。況累世職貢,不失事大之禮,天朝蓋常許為同文國之一矣,而奚其“夷”之?又嘗考之會同四譯館,明人之四夷館也,至本朝始改為四譯,於此有以仰見大聖人柔遠之誠、待人之恕,道與天地同其大,彼明人之自尊卑人,適足示天下以不廣,陋矣!
夫土地有大小,國勢有強弱,天之所為,苟德義之不瑕,則雖弱必強,雖小必大矣。是故臨人以德而天下歸之,古之道也。未聞矜心謾辭加於人,而強人之必服,昔晉侯以為諸侯師,一言之失而齊侯侈有大興之志;李亞子自謂十指上得天下,而荊南不朝,言之不可不慎也。如此著書立言,將以行之四海、傳之萬世,又所當慎之至也。“夷”之一字,五願凡為此說者亟改而正之,則坦然大公,同歸於好。日月之食也而改焉,誰不仰之?左氏曰:子無謂秦無人,則此敵國應容之辭,下價不敏,其何敢及此?(阮思僴《辨夷說》,見《燕軺詩文集·燕軺文集》卷上,第22—24頁,越南漢喃研究院藏鈔本,編號A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