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拉清真寺
巴士拉清真寺
巴士拉清真寺為中世紀阿拉伯人在被征服地區最先修建的清真寺之一,是在阿拉伯半島以外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是伊拉克伊斯蘭教最古老的清真寺。位於東南部巴士拉省之阿拉伯河西岸離港口約10公里(今巴士拉舊城祖拜爾區)處。現僅存遺址。
636年為穆斯林將領歐特拜·伊本·蓋茲旺奉哈里發歐麥爾之命興建巴士拉城時所建。據哈里發歐麥爾要求,建造清真寺不僅要選擇軍事要地,而且還要以居民聚居地為中心,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為此,在該寺建立前,首先建造了海雷巴、扎卜奈、拜尼·薩利姆、阿茲德等7個村莊,而清真寺位於7個村莊之中心。該寺初期建造在一塊空地上,四周用蘆葦做的籬笆圍起來,後由巴士拉地方長官艾布·穆薩·艾什爾里用土坯和泥重新修建了這座大寺。伍麥葉王朝哈里發穆阿維葉時期的齊亞德則擴建用磚重修了大寺。
大寺建築規模可觀,其面積僅比當時的麥加禁寺略小一些,同禁寺一樣,建有7座宜禮塔,迄今巴士拉大寺僅存遺址。
海灣戰爭期間被炸的伊拉克巴士拉清真寺
中世紀巴士拉大寺作為宗教及學術文化中心,培養了不少著名伊斯蘭學者,溝通了波斯和阿拉伯兩大伊斯蘭文化發展的渠道。穆爾太齊賴派始形成於該寺,著名聖訓學家哈桑·巴士里等曾在該寺講學,以阿拉伯語大師哈利勒·本·艾哈邁德(718~786)及其弟子西拜維(765~796)為代表的巴士拉語言學派亦發源於該寺。
這也是清真寺的基本功能。伊斯蘭教規定的每日五次禮拜、每周一次的聚禮和每年兩度的節日會禮,都是穆斯林在清真寺里完成的,先知穆罕默德也鼓勵穆斯林去清真寺禮拜:“一個人在清真寺里同眾人一起禮的拜,要比自己在家裡禮的拜強二十七倍。”“先知寺里的一番拜功強於其他寺里的一千倍;而麥加禁寺里的一番拜強於其他寺里的十萬倍。”因此,麥加禁寺的宗教功能尤為顯著,已成為世界各地穆斯林的禮拜朝向,尤其是作為伊斯蘭五大基礎功修之一的朝覲每年都在那裡進行,世界各地的朝覲者趕往麥加朝覲禁寺天房(在近20年裡,每年朝覲人數均超過200萬人)。完成麥加禁寺正朝和副朝的穆斯林又湧向麥地那參謁先知寺,體現了禁寺和先知寺宗教功能的持續發展,也帶動了兩大聖地的經濟貿易。
清真寺是敬主育人的殿堂,也是教導成人和兒童學習《古蘭經》、伊斯蘭基本常識的學堂。真主說:“有些寺院,真主允許建立之,並允許在其中頌揚他的真名,在那裡朝夕讚頌真主超絕萬物的,是若干男子。商業不能使他們疏忽而不紀念真主、謹守拜功和完納天課,他們畏懼那心亂眼花的日子。以便真主以他們的行為的善報賞賜他們,並以他的恩惠加賜他們。”(光明章:36~38)清真寺一般都建在鬧市區,是穆斯林社區文化的核心,是實施“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最佳場所。《古蘭經》云:“真主確已施恩於信士們,因為他曾在他們中派遣了一個同族的使者,對他們宣讀他的跡象(經文),並且熏陶他們,教授他們天經和智慧,以前,他們確實在明顯的迷誤中。”(儀姆蘭的家屬章:164)在麥地那的先知寺里,至今仍保留著鮮明的學術品格,內設由德高望重的學者、謝赫主持的許多講壇( ),這種獨特的教學風格被稱為“先知寺模式”,為世界各地清真寺所效仿:埃及愛資哈爾清真寺教育功能尤其突出,該寺自公元972年建立至今一直是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學府,也是世界著名學府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年來愛資哈爾大學雖遷至開羅的新校區,但其最重要的兩個院系仍留在愛資哈爾大寺內;中國清真寺在傳承民族教育功能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阿拉伯語教學在近代進入新式學校之前,一直是靠經堂教育發展延續的,經堂教育至今仍以清真寺為中心,是阿拉伯傳統的清真寺教育方式與中國私塾教育方式的一種結合。
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本·艾布·塔裡布定都庫法后,常在該寺教授宗教原理和教法學,著名聖門弟子阿卜杜拉·本·馬蘇德在此講解《古蘭經》並培養出一批《古蘭經》誦讀家,以賽義德·本·朱拜爾為首的《古蘭經》註釋學派也在此形成,艾布·艾斯瓦德·杜艾利奉阿里指示在此奠定了阿拉伯語語法基礎,著名教法學家艾布·哈尼法也曾在此受教並講學;阿慕爾清真大寺形成埃及總督或行政長官親任該寺伊瑪目和演講者的傳統,該寺還極為重視阿-伊教學與科研,曾在此執教的著名學者有阿慕爾·本·阿斯,在此撰寫了《使者的判決》和《末日的徵兆》等,伊斯蘭四大教法學派創始人之一的伊瑪目沙斐儀一直在此著書立說並創建了教法學派直到去世,著名《古蘭經》經注學家穆罕默德·本·賈里爾·塔巴里曾在此講授聖訓、教法、語言和詩歌等;科爾多瓦清真寺是當時最大的伊斯蘭學府,藏書40萬冊。
清真寺是先知和哈里發們同穆斯林大眾議政、事政的中心。先知時期,許多重大宗教與政治性決策的頒布、推選和擁戴新當選的哈里發及向其宣誓效忠的儀式等都是在清真寺里完成的。先知去世后,在先知寺里為首任哈里發艾布·伯克爾(573~634)舉行了宣誓效忠儀式。艾布·伯克爾病危時,他在廣泛徵求聖門弟子的意見后選定歐麥爾(592~644)繼任哈里發,且在先知寺正式向穆斯林宣布這一重大決定。阿里繼任第四任哈里發的儀式也是在先知寺里完成的。目前,伊朗擁有伊斯蘭專職教士數萬名,建有幾萬座清真寺。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座清真寺就是一個政治中心,管理著周邊穆斯林的一切事務。
自先知時代起,一般的民事糾紛、案件處理都是在清真寺里進行的,先知就曾在先知寺里親自處理過許多民事糾紛和經濟案件以及遷士和輔士的訴訟,極大地緩解了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和睦與發展。
先知寺不僅是穆斯林禮拜的宗教場所,也是先知接待阿拉伯各部落使團的重要外交平台。伊歷10年(約公元631),亦即歷史上的“代表團年”,隨著穆斯林在麥地那勢力的不斷壯大,阿拉伯半島塞基夫、白尼·哈尼法、葉門、巴林、阿曼等各大部落紛紛派遣使團前往麥地那宣布皈依伊斯蘭或締結和約,先知寺便成為接待使團和締結盟約的重要外交窗口。
為貫徹落實伊斯蘭教的“天課”制度,一般由清真寺管理部門出面收集穆斯林的天課、施捨物等,再據貧富實情進行合理的分配與救助。先知經常把徵收來的天課等財物集中在清真寺里,然後分配給當地穆斯林社會的貧弱者。在《布哈里聖訓實錄》中據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蘇海上傳述,艾奈斯(求真主喜悅他)說:“有人給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賜他吉慶與平安)送來了來自巴林的財物,使者說:‘你們都放在寺里。’這是給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賜他吉慶與平安)送來的最多的一次財物,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賜他吉慶與平安)出去禮拜,對財物不屑一顧,他禮完拜後來坐在財物旁邊,凡他看到的人,他都分配了。”此外,清真寺還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在先知時代,先知寺里有一塊叫“松法”( )的地方,意為“涼棚”,專供無家可歸的聖門弟子居住,當時的七十多名聖門弟子都住在那裡,其中就有傳述聖訓最多的著名聖門弟子艾布·胡賴拉( )等人,均被稱為( )“住涼棚的人”,先知用徵收來的財物供給他們。
在先知時代,特別是在發生戰爭之時,清真寺也發揮過治療病人、護理傷員等醫療作用,先知就曾在清真寺里親自為一位戰爭中受傷的穆斯林搭設帳篷,以便能隨時照顧和探視之。據《布哈里聖訓實錄》中奧爾沃(求真主喜悅他)的傳述,阿伊莎(求真主喜悅她)說:“壕溝戰役之日,塞阿德胳膊受傷,先知(求真主賜他吉慶與平安)在寺內為塞阿德搭設了一項帳篷,以便就近探望他。當時寺內還有白尼·基法爾人搭設的帳篷,塞阿德的血流向他們的帳篷時,他們驚恐不已。他們說:‘帳篷中的人啊!從你們帳篷中流向我們的是什麼?’塞阿德的傷Lj流血不止,在帳篷中歸真。”
一般清真寺都有寬敞的院子,可在此進行合法的娛樂活動,如體育鍛煉等。據《布哈里聖訓實錄》記載,先知曾站在清真寺觀看黑人孩子們在寺內玩耍矛槍,先知的妻子阿伊莎則站在先知身後觀看。此外,清真寺里還宣布婚約、舉行婚禮,也因而成為穆斯林娛樂集會的重要場地。
先知生前的所有戰役幾乎是清真寺里動員、策劃的。可以說,清真寺是軍事最高指揮部,也是決定“吉哈德”等重大軍事行動的決策地,顯示出清真寺所具有的軍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