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武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下轄鄉
位於青海瑪沁縣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50千米。東鄰大武鄉,北靠瑪多縣清水鄉及本縣下大武鄉,西與瑪多黃河鄉為鄰,南與優雲鄉接壤。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為115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92646.67公頃。全鄉平均海撥4300米以上,平均氣溫在零下3.9℃以下。年均降水量462.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各春季節,年日照時數2300—2500小時以上。轄年扎、清水、尼青3個牧委會。
1957年,設大武區。
1958年,改為前進公社,后改為大武公社。
1962年,劃分為大武、東傾溝、下大武3個鄉。
1969年9月,又改為下大武公社。
1984年,改為下大武鄉。
下大武鄉
2011年末,下大武鄉下轄3個村民委員會:年扎、清水、尼青,7個牧業合作社:玉龍、俄秀、清水、前龍、毛德吾等。
截至2019年10月,下大武鄉下轄3個行政村:年扎村、尼青村、清水村。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下大武鄉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境內地形屬典型的高原山地類型,地勢由北向南,自西向東傾斜,境內高山連綿、河谷縱橫,呈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境內山脈主要以崑崙山脈的支脈(阿尼瑪卿山)組成,最高峰瑪卿崗日位於東南部(本縣雪山鄉)邊境,海拔6282米,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
氣候
下大武鄉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大陸性高原氣候。低壓缺氧、寒冷乾燥、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多年平均氣溫在-3.8℃以下,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降水量420—56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年日照時數在2300—2500小時之間,光、水資源豐富。
水文
下大武鄉境內河流屬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有年扎河、清水河等3條,境內最大河流清水河(在興海縣境內稱曲什安河),系黃河一級幹流,全程流域面積5798平方千米,在下大武境內長84.97千米。年扎河全長49.3千米,流域面積514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下大武鄉境內主要的自然災害有雪災、沙塵暴、鼠蟲害等。雪災是下大武鄉畜牧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且發生頻繁。一般發生在12—4月。1975年冬至—1976年春季,境內連降大雪,平均積雪厚度30厘米以上,長達100天,死亡各類牲畜2萬餘頭(只、匹)。大風多發生於冬春季,最大風速可達2.73米秒以上。境內鼠害種類主要有高原鼠兔、中華盼鼠、田鼠等。鼠害使大部分生草層被破壞,形成“黑土灘”。鄉境內蟲害種類主要是青海草原毛蟲。
下大武鄉境內有豐富的砂金資源,主要在溫什曲河河道和兩岸河床點等處。境內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野生動物20餘種,著名的有雪豹、棕熊、黃羊、藏雪雞、藏野驢、麝、岩羊、白唇鹿、猞猁等。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有雪蓮、大黃、紅景天、貝母、秦艽、黨參等食用菌類有蘑菇、髮菜等。
2021年8月19日,根據瑪沁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下大武鄉常住人口為1423人。
綜述
2011年,下大武鄉牧民人均純收入4391.6元。
農業
下大武鄉是典型的純畜牧業鄉。畜牧業以飼養馬、牛、羊為主。2011年,牲畜年末存欄3.1萬頭(只、匹),其中馬268匹、牛9741頭、羊2.1萬隻,人均佔有牲畜19頭只;總增牲畜1萬頭(只、匹),總增率33.5%;出售牲畜8764頭(只、匹),商品率29.1%;出欄牲畜9627頭(只、匹),出欄率32%;損亡牲畜96頭(只、匹),損亡率0.3%。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下大武鄉有寄宿制小學1所,小學在校生223人,教師2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3—15周歲適齡少年62人,初中階段在校生62人,小升初升學率100%。
文化事業
2011年,下大武鄉有鄉文化站1個,站內有閱覽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地方民族特色民間藝術表演團體有阿尼瑪卿民間藝術演藝隊,演職人員50人,在節日期間舉辦文藝晚會,表演舞蹈、民族樂器彈唱、說書等。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下大武鄉有鄉級衛生院1個,村級醫療服務部3個,床位4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5張。專業衛生人員10人,醫師9人,其中藏醫6人,護士1人。醫療車1輛。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2人。2011年,鄉衛生院完成診療1963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577人,參合率97.8%。
社會保障
2011年,下大武鄉有牧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5戶,人數521人,財政支出47.43萬元。五保戶45戶,人數45人。敬老院1家,床位20張,牧區五保戶集中供養18人,牧區五保戶分散供養37人。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137人,養老保險參保率100%。
下大武鄉境內有G0615公路穿過。
● 地名由來
下大武鄉是藏語“大武秀瑪”的譯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