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厥
痿厥
痿厥,漢語辭彙,拼音是 wěi jué,意思是病證名。痿病兼見氣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為主證。
目錄
痿厥
《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內傷,恐為腎之志。恐則氣下,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甚至昏厥。是為痿厥)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為閉藏……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脾脈……緩甚為痿厥。”
《類經·刺四支病》:“痿厥者必體廢,張其四支而取之,故血氣可令立快也。”
《張氏醫通》卷六:“足痿弱不收為痿厥。有二,一屬腎與膀胱。經云:恐懼不解則傷腎,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腎傷精脫也,都氣丸;審系陽虛,用八味丸。又云: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其痿厥腨XX,是膀胱在下發病也,五苓散。一屬脾濕傷腎。經云: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腎著湯加萆薢。又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活……”。
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腫痛,用安腎丸;目中流火,眩暈耳鳴,行步不正,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潛丸;老人痿厥,再加附子。屬於膏粱厚味,火郁於內,陽盛拒陰者,用滋腎丸。屬於濕熱者,用潛行散、二妙散。
參見痿及有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