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具
煮具
煮具,一般指煮水的鍋。
目錄
因唐宋時,是將餅茶研末煎煮,故當時的茶具,第一就是煮具。煮水的鍋忌用生鐵鍋。因用鐵鍋煮出的沸水含鐵腥味,而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遇水鐵鹽溶液易使茶湯變成黑褐色。用鐵質水煎茶,還易使茶湯表面漂浮一層“銹油”,入口帶有澀味。故煎茶的煮具最好用陶煲或銅壺,次用鋁鍋,煮出的茶湯不帶異味,且清甜爽滑。
紅泥爐俗稱“炭爐”或“茶爐仔”。相傳大詩人白居易於唐代元和十二年遭貶江州(今九江)時,時值隆冬,北風呼嘯,大雪將至。為排遣心中的惆悵,曾以詩為柬,邀九江名流劉十九共飲,成詩一首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從詩中可知泥制茶爐在當時已相當普及。直至本世紀乓年50年代,紅泥小火爐仍是功夫茶具中的“一寶”,流行於功夫茶風行的我國潮汕地區。
潮汕地區的泥制茶爐,形若截筒,高者盈尺,低者只五至六寸,小巧玲攏。由優質高嶺土或細白砂泥燒制而成。上下有門,爐心置有楞柵。上邊有活動門閘,下邊門為煽風通氣之用。燒水炭時,上門閘則關上。考究的還於爐門兩側刻有“茶聯”。
潮州的泥茶爐以木炭為燃料,其中以楊梅木燒制的木炭為上品。楊梅木炭以耐燃、無煙,也無火星濺射、灰燼潔白等優點而為人稱道。至本世紀60年代,在潮汕地區的農村中仍大多使用紅泥小火爐,后逐漸由煤油爐取代。至90年代,煤油爐又逐漸被各式電熱壺和輕便型煤氣爐所替代,而延續了數千年的紅泥小火爐,卻成了茶爐中的“珍品”。
宋代時茶爐的形制與質地同唐代相似,也呈古鼎形。明代時比較講究用銅爐和竹爐。當時浙江潘姓匠人鑄的銅器名為“潘銅”,和華亭(今上海地區)胡姓匠人鑄的“胡銅”曾名噪一時。明代時也有主張用鉛或錫製作“茶瓶”來煎水,亦稱“煎水瓶”。
明代常用“竹爐”煎水煮茶。明初謝應芳《煮茗軒》詩中有云:“午夢覺來湯欲沸,松風初響竹爐邊”,就談到了煮茶的“竹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