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正骨的結果 展開
- 中醫骨科診療
- 2013年詹文冠執導的抗戰題材電影
- 漢語辭彙
正骨
中醫骨科診療
正骨,中醫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正骨,為專科名,是診治損傷的專科,也是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
正骨對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關節和軟組織的損傷,但也包括同類原因引致的體內臟器損傷。“正”字在此作動名詞。即整治因骨關節損傷使肢體變形復原位的一門科學技術。
元代官方醫療制度中設有“正骨兼金鏃科”。因此,元代以正骨專長的醫學家危亦林在其《世醫得效方》卷十八設有“正骨兼金鏃科”以專門論述骨關節損傷及金刃所傷疾病之脈因證治。《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訣》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
正骨主要分為骨折和脫位,骨折系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地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疾病。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脫位就是相互接觸的骨頭(通常指關節)因受外力作用,使其脫離原位,不能再正常發揮作用。脫位還可能是先天性的,或者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併發症。關節曾經受過傷的人,易發生脫位。
正骨就是運用熟練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確地複位並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一種療術。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復時,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檢查和診斷。在此基礎上,通過眼觀、手摸和心會才能達到手隨心轉,使骨折整復的目的。
正骨
正骨
正骨按摩是蒙醫正骨的一種獨特療術。也是正骨輔助治療手段之一。骨折的階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異。計有:
正骨
中期按摩:經過初期綜合治療,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穩定,筋腱舒展,腫消痛止。根據“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及“肝生血,血養筋”的理論,在此時期,應以補腎益肝健骨為主要治療原則。因此,按摩時宜取肝、脾、心、腎、肺等穴位。先噴激白酒,用大拇指進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橫向蹭摩,以進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癒合。
正骨
按摩方法:由輕到重,範圍略寬,操作要細緻。對瘦弱者,手法宜輕而緩;對健壯者稍重而快。但必須注意保持患部穩定。噴酒按摩法是據“血受養於食物精華;血隨氣行”的觀點而創用創造既能防止傷熱內陷,筋腱拘緊,又能加快骨折癒合和肢體功能恢復。
指內服藥物療法。根據骨折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的癥狀表現,用藥原則也如按摩一樣,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正骨
中期:可選用具有排黃水、降熱勢,續筋接骨功效的葯,如六味銅錢散、八味硃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決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後期:宜服強筋健骨,抑赫依,壯身潤僵藥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劑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銀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別是關節處可施行藥水浸洗或藥物塗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鹽熱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藥酒煎浸洗。
對開放性骨折,應先清創複位塗藥,縫合傷口。除使用殺粘葯和清熱葯防止感染外,還要考慮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葯,以促進傷口癒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傷口,紅花八味散內服,有續脈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對白脈受傷,可投予十三味大鵬金翅丸,並用香獐糞或麝香、羊糞加白酒烘熱外敷。
正骨
六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輔助療法。它可以進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使患部獲得充足的養料,有助於加速骨痂形成。促進骨折癒合。
骨折整復前,醫者用手觸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輕后重,由淺入深,從遠到近,兩頭相對,確實了解骨折端在肢體內移位的具體方位,結合X線所片所顯示的骨折端移位情況,在頭腦在構成一個骨折移位的立體形象,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正骨
主要矯正骨折斷端的旋轉及成角畸形,尤其適用於靠近關節部位的骨折。這種手法彌補了單純拔牽引的不足。肢體有旋轉畸形時,可由術者手握其遠段,在拔伸下圍繞肢體縱軸向左或向右旋轉,以恢復肢體的正常生理軸線;屈伸時,術者一手固定關節近段,另一手握住遠段沿關節的冠軸擺肢體,以整復骨折脫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復時應首先糾正骨折的旋轉畸形,在牽引下屈曲肘關節,才可使骨折遠端與近端會合。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在脛骨結節處穿針,在膝牽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則需要在股骨髁上處穿針,將膝關節處於半屈曲位牽引,骨折才能複位。
正骨
這種手法主要適用於橫斷型及鋸齒型骨折。經過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複位,但是橫斷、鋸齒型骨折其斷端間可能仍有間隙。為了使骨折端緊密接觸,增加穩定性。術者可用雙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穩定地維持牽引下左右或前後方向輕輕搖擺骨折遠段,直到骨折斷端間的骨擦音逐漸變小或消失。觸碰手法一般用於橫形骨折發生在干骺端時,在骨折整復及夾板固定患肢后,醫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夾板,另一手輕輕叩擊骨折的遠端,使骨折斷端緊密嵌插,增加穩定性。
此手法適用於矯正兩骨並列部位骨折的側方移位。在脛腓骨、尺橈骨、掌骨幹或跖骨幹之間有骨間膜或骨間肌附著,發生骨折后,骨折段因受骨間膜或骨間肌的牽拉而相互靠攏,形成側方移位。整復骨折時,醫者以雙手拇指及食、中、無名三指分別由骨折部的掌背側或前後側對向夾擠兩骨間隙,使骨間膜緊張,靠攏的骨折端分開,遠近骨折段相對穩定,並列雙骨折就像“單”骨折一樣進行整復。
肌肉發達的患者發生橫斷或鋸齒型骨折后,單靠牽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矯正其重疊移位,可實施折頂法。操作時,術者雙手拇指抵於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則重疊環抱於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牽引下雙手拇指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覺,估計骨折的遠近端骨皮質已經相抵時,驟然反折。反折時,環抱於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將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則持續向下壓迫突出的骨折端,這樣較容易矯正重疊移位畸形。
本手法適用於骨折複位后,起到調理骨折周圍軟組織的作用,可使扭轉曲折的肌肉、肌腱隨著骨折複位而舒展通達,這對關節附近的骨折尤為重要。操作時,手法要輕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順骨捋筋,達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正骨
。可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病情、體質等情況調整運動量。每個動作作5~10次,每日訓練1次,5次為1療程。具體方法如下:①仰卧位。兩膝屈起貼腹,用手抱膝,使腰部平貼床上,腰肌和下背部肌肉放鬆。②俯卧位,兩手扶床。抬起頭及上體。③俯卧位。直腿抬起,兩側交替。④俯卧位,兩手放背後。抬起頭及上體。⑤仰卧位。挺胸,使背部離床。⑥仰卧位。抬起臀部離床。
患者臨床治癒后如果能經常堅持運動訓練,可不斷增加腰部穩定性,鞏固療效,防止病情複發。具體方法可按運動療法的內容和步驟進行鍛煉。1~2個月鍛煉1療程即可。
正骨,這個在醫學界慢慢被遺忘,慢慢被更多的年輕醫生陌生的名詞,正在按照垂直加速度的方式,越來越遠離我們這個社會。
經濟,利潤,當醫院的利益已經不再是單純醫生的收入問題時,醫療支出是無論如何也降不下來的。因為,那些在執行著降低醫療費用的人們們,他們的收入就直接和醫療所得有關。這樣講起來,就很可笑了!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只能是無奈。然後就是,希望,自己付出的那部分可以少一點,這就足夠了!
正骨技術的落後,才導致了它的沒落。相信很多的骨科醫生都在這樣講。把西方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學習來,然後引用到我們臨床中,這已經成為所有醫生追求技術的目標。可惜,骨科醫生學回來了開刀,但是,卻沒有學回來,西方骨科裡面也存在的”以荕複位骨折“,也就是中醫里的“正骨”。原因還是很簡單,經濟。
對於兒童的大量骨折。西醫骨科的教科書里,大多是非手術的。國內的骨科教科書里,也是非手術的。但是,在國內,剩下的除了手術還是手術。可以開展非手術治療的醫院少之又少!原因么,還是經濟。這點,倒是,那些很基層的醫院和很高層的醫院,他們在堅持非手術治療。
骨折,現在留下的除了手術還是手術,這樣的現狀,醫生絕對是要承擔大多數的責任的。很多醫生說,“患者對骨折的要求也造成了我們只能選擇手術”。確實,很多患者,會對現在的治療后的X片要求很高。然後會到處去問不同骨科醫生,而如果一呆,遇到一個醫生說:“這個應該開刀”,而又發生,小孩的治療效果家長不滿意,則當時選擇非手術治療的醫生則可能面臨災難。但是,如果,醫生做了手術,而如果有別的醫生說:“這個可以不用手術治療。”則會被認為是這個醫生技術不好,手術都不會。而小孩的治療效果同樣不理想。那麼當時,做了手術治療的醫生,可以沒有任何問題。事實就是這樣的奇怪,同樣的轉換角度,但是待遇卻千差萬別。
因為,小孩骨折開刀是正常的,是大多數醫生的選擇,而術后的X片上骨折的對位對線又是非常理想的,而出現問題,則是手術併發症,所有的手術都有,無可厚非。但是,非手術,往往,X片並沒有手術的理想。而如果後來效果不滿意,則就歸結為當時位置的不理想。說得說得點“非手術的醫生就是好心辦錯事”。但是,我始終認為,這個問題,其根源是手術醫生的眾口唆金以及目前的醫療環境造成的。患者是無知,患者最初是誰把那些所謂的“手術后骨折100%對位”給告知的,“臨床上很多的骨折根本不需要100%解剖複位,同樣實現圓滿治療效果”又是被誰拋棄的!所以,對於這個原因,還是應該歸結為手術醫生自身的問題,還有就是目前中國的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