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與右遷

貶官與陞官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左遷,猶言下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漢書·周昌傳》:“左遷”,顏師古註:“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

徠右遷是陞官的意思。漢右尊左卑,故將陞官稱為右遷。

像《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為古代詩人們的對左遷的憤慨,而《李端愨可東上閣門使制》則是對右遷的喜悅之情。

來歷


唐朝官製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省掌詔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尚書省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置尚書(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為三省六部制,當時的官職很不穩定,社會制度,思想變化又大,所以免不了換人做官,而當時又不好把原官辭下,於是從京城貶到XXX地,叫左遷,而從XXX地到京城叫右遷。
因為當時的官職很不穩定,社會制度,思想變化又大,所以多有左遷,右遷很少。
漢右尊左卑,所以有“左遷”“右遷”。
也有一種說法是京城靠海,而從京城貶到XXX地靠近內陸,叫左遷,從XXX地到京城則是從左向右遷,即右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抒發了作者內心鬱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首聯寫因“一封(書)”而獲罪被貶,“朝夕”而已,可知龍顏已大怒,一貶便離京城八千里之遙;頷聯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尾聯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於言表。全詩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絕。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於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李端愨可東上閣門使制》是宋代王安石李端愨之名益著。李端愨,字守道,李端願弟,李遵勖子。官左藏庫使,執獻穆喪,辭起複,詔特給奉。累遷東上閣門使、幹辦三班院。嘗侍宴群玉殿,仁宗獨徠賜珠花、飛白字,寵顧特異。知邢、冀、衛三州,至蔡州觀察使。元祐中,以安德軍留後卒,贈昭德軍節度使,謚曰恭敏。

申引歷史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繼隋朝之後的強盛的朝代。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東都洛陽,武周時期洛陽稱神都,北都太原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705年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安史之亂后,國力日趨衰落。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了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幾乎承襲隋朝,歷代史學家常把它和隋朝合併成“隋唐”。
唐朝是當時世界的強國,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還調度漠北地區的突厥諸部軍隊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並且讓南詔、高昌、龜茲、粟特、吐蕃、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
唐朝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

一句話定義


被貶官:左遷,被陞官:右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