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山鎮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轄鎮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轄鎮,在市境東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裡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海拔19米。普寧市轄鎮,在流沙東南9.3公里處,東毗潮陽,南鄰惠縣,1949至1956年先後屬普寧縣橫溪區、占隴區、第六區。..1994年5月鎮遷新南湖下架山大道西側辦公。有耕地2.05萬傾,山地9.8萬畝。是革命老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郭沫若等領導人曾在咸寮村西南馬鞍石洞避敵。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88809人。截至2020年6月,下架山鎮共轄1個社區、32個行政村。

2018年,下架山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1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6家。

歷史沿革


1949至1956年,先後屬普寧縣橫溪區、占隴區、第六區。
1994年5月,鎮遷新南湖下架山大道西側辦公。
1961年,建下架山公社。
1973年,重建下架山公社。
1984年,改區。
1986年,設鎮。

地理環境


揭陽市普寧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公裡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海拔19米.普寧市轄鎮,在流沙東南9.3公里處,東毗潮陽,南鄰惠縣,1949至1956年先後屬普寧縣橫溪區、占隴區、第六區...1994年5月鎮遷新南湖下架山大道西側辦公。有耕地2.05萬傾,山地9.8萬畝。是革命老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郭沫若等領導人曾在咸寮村西南馬鞍石洞避敵...1961年建下架山公社,后併入軍埠公社,1973年重建下架山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設鎮。

位置境域

下架山鎮位於普寧市東南部,距流沙東南9.3千米處,東毗汕頭市潮陽區陳店鎮,南鄰惠來縣隆江鎮。全鎮總面積82平方千米。

氣候

下架山鎮境內年均氣溫12℃,年均降水量2165.8毫米。

自然資源


農業主產水稻、番薯、水果。工業以服裝、化塑、藥品為主。漢族民間舞蹈的歌舞活動遍及各村。湯坑古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鹽嶺徑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石刻標語10條,屬省級文物。下架山英歌隊:普寧英歌的一份子,首推下架山咸寮與塗坑等村。
"湯坑水庫"工程於1958年8月興建,1960年1月竣工,集雨面積原為41.5平方公里,上游白沙溪水庫建成后,集雨面積為34.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321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7542萬立米。防洪標準,按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正常蓄水位58.26米,相應庫容為2979萬立米;設計洪水位59.11米,庫容3130萬立米;校核洪水位60.2米,庫容為3339萬立米,壩后興建電站一座,裝機2台,容量800千瓦和日產3噸的水廠。水庫設計灌溉面積4.7萬畝,現達灌溉面積4.05萬畝。是一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顯著的多功能水庫工程.
水庫主要建築物:
1.土壩:均質土主壩一座,長350米,壩頂高程61.96米,壩面寬6米,最大壩高39.7米;副壩一座,長130米,壩頂高程61.96米,壩面寬6米,最大壩高27.7米。
2.溢洪道二座,一為套簡式,直徑1.9米,堰頂高程42.56米,最大泄流量為98立米秒,一為有控開敞式,設3孔,堰頂高程53.26米,總凈寬14.1米,最大泄流量為467立米秒。
3.輸水涵管為鉿有壓圓管,直徑1.1米,進口高程33.32米,最大流量為6立方米秒。工程失事對下游的影響有:普寧市下架山、軍埠占隴三個鎮,耕地面積5.6萬畝,18萬人口,流沙市區供水和國道324線等。
“大壩仔水庫”大壩仔水庫是位於下架山鎮咸寮村村后的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400萬立方米,水量豐富。是解決當地群眾飲水難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為使該項目早日上馬建設,下架山鎮黨政精心抓好項目籌建申報工作,得到上級的批准。工程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日可供水2萬噸。為籌集建設資金,該鎮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另一方面積極籌集民資投入工程建設。該鎮主要領導動員廣東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興田為這一民心工程出錢出力。馬興田先生決定拆除該公司在大壩仔水庫邊的康旺畜牧養殖基地,並投資530萬元參與該項目建設,使建設資金得到有效保障.解決全鎮8萬多人口的飲水問題。
“湯坑溫泉”位於下架山鎮湯坑村河邊,流量0.4升/秒,水溫44℃。
“下架山市場”下架山鎮一直以來“有鎮無墟”,群眾主要在蛟池村至下架山中學路口的狹窄道路兩旁集市,占路為市、阻塞交通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該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決定開發建設鎮農貿市場。市場工程計劃總投資1800多萬元,佔地60多畝,總建築面積約35000平方米。工程分2期建設,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已建成鋪面50間,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部分鋪面已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目前,原有商住樓拆遷安置補償、地基平整和市場具體設計工作已完成,其它建設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行政區劃


位於市境東南部,面積82.74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境內公路網連接各村。轄下架山居民管理區、新光、安溪、陂老、陂新、長壇、大海、多年、高明、古山、和寮、橫溪、蛟池、葵嶺、南城、石盤、雙豐、湯坑、塗坑、碗仔、西山、咸寮、下西埔、上西埔、白沙溪、百吉嶺、長溝圍、虎崗山、老堆柄、老南湖、倪厝鄉、水供塘、新南湖、中央埔等農村管理區。
截至2020年6月,下架山鎮共轄1個社區、3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南湖村下架山大道西側。
下架山鎮區劃詳情
下架山社區碗仔村橫溪村和寮村湯坑村老堆丙村高明村
上西埔村下西埔村百吉嶺村古山村蛟池村新光村雙豐村
新南湖村老南湖村西山村長溝圍村倪厝鄉村白沙溪村南城村
陂新村陂老村多年村虎崗山村中央埔村塗坑村長壇村
咸寮村水供塘村石盤村安溪村葵嶺村//

人口民族


1993年,下架山鎮總人口65363人。其中農業人口63781人,佔總人口的97.58%;非農業人口1582人,佔總人口的2.42%。
2017年末,下架山鎮常住人口98800人。
2018年末,下架山鎮戶籍人口111606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88809人。

經濟


2017年,下架山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1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6家。
2018年,下架山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1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6家。

文化


地名由來

下架山鎮因駐地名,地處小丘,與3千米外之筆架山相比為低,故名下架山。

民俗文化

下架山鎮潮汕民間舞蹈的英歌舞活動遍及各村。湯坑古文化遺址已3000多年歷史。鹽嶺徑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石刻標語10條,屬省級文物。
廣東漢樂也稱“外江樂”、“中州古調”、“國樂”、“儒家音樂”等,是中州音樂和潮汕民間音樂經過長期的結合,在原中州音樂的二黃、西皮、大板等板式的基礎上,吸收潮樂、廟堂音樂、崑曲、椰子曲的優點,形成獨特且具有地方色彩的一種民間音樂。現主要流行於普寧市故城洪陽和周邊鄉鎮,其影響遍及潮汕地區的揭陽、潮州、汕頭以及客家地區的梅縣、興寧、大埔等地。
普寧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的“音律”保留了中國古代民間的雅樂音階,特點為“七律制”音階,有很大的游移性,其中“4”(fa)、“7”(xi)兩音最為突出,游移性最強。廣東漢樂可分為“儒樂”、“中軍班”、“外江弦”三大類。儒樂為過去文人雅士所偏好的一種室內音樂,以絲弦樂器為主的演奏,主要有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等。中軍班又稱八音,包含戲曲吹唱(皮黃戲、小調戲)、大調吹奏、小調吹奏、祭禮音樂、喜慶音樂等,以嗩吶主奏樂器,奏曲牌音樂,配以大鼓、蘇鑼、大小鈸、碗鑼、銅金、小鑼、馬鑼(八音用)等打擊樂器。外江弦是潮汕人針對“儒家樂”而起的獨特稱謂,指該音樂形式是從長江以外地區進入潮汕,以示與潮州音樂的區別,演奏時以頭弦領奏,揚琴為定音,配以椰弦、二胡、笛子、洞簫、三弦、琵琶、古箏等。
上西埔村簡史
明朝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三二年)饒氏祖先從普寧縣麒麟鎮崗頭鄉分遷創鄉,張氏可德祖(何時何地無立跡)從異地分遷共居一鄉,羅氏等諸姓來鄉落戶,和睦相處。鄉庄創建於雙卦山峰山脈延伸至平地交接處,西面有一獅子戲球山,曰:獅球山,俗名獅球旦,且山埔地勢南高北低,鄉庄位於山坡高處,故名上獅埠;由於書寫貪圖簡便,通常寫為頂西埔或上西埔(古代名稱普邑戎水都頂西埔)。屬革命紅色游擊區,下架山鎮管轄。

社會


教育事業

1993年,下架山鎮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小學16所,在校學生9800人。

文體事業

1993年,下架山鎮有文化娛樂場所24個,群眾文化生活有英歌舞、舞龍、舞獅、皮影戲、燈謎、潮汕音樂等。

醫療衛生

1993年,下架山鎮醫療保健設施有鎮衛生院1所,醫療站(室)27個。

旅遊


南婆城
南婆城是下架山鎮境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南山北麓竹竿山鑼鼓石東北側、縣城流沙東南6千米處。據傳,南宋末年,詹、呂、薛三姓從福建遷於此創村。明、清年間王、孔諸姓從潮陽及本縣等地遷入。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分頂城、下城、東門、西門、一馬路巷、二馬路巷、圍內等。后因宋帝昺卧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清乾隆年間,南城百姓於練江之濱、村西側的“浮水蓮花”地建“大聖古廟”,祭祀“齊天大聖”,當地群眾習慣稱“大聖古廟”為“南婆城佛祖廟”,該廟香火旺盛,顯譽潮、普、惠三縣。具有230多年歷史的“大聖古廟”,因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受到當地百姓的崇敬。南婆城因“大聖古廟”而更加馳名。
葵嶺村--《汕頭市長故鄉》,這裡是90年代人人都知汕頭市長周日方;葵嶺華僑張中畊--張中畊,香港華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華總商會常董、汕頭商會副會長、潮州商會會董、廣東政協委員、人大代表。
倪兒村華僑倪少傑--倪少傑,香港企業家。1948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工程管理系,1949年赴英留學,畢業後返港。在堂兄的織染廠擔任主任、廠長,後任日豐公司主席、中國廠商聯合會副會長、立法局議員。1993年被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第二批港事顧問。
碗仔村,別名案仔村.馬氏創村所建石屋前,有一長方形狀若案幾的山地,故名.有因村四面環山,呈凹圓形,狀若碗,故稱今名.碗仔村四面環山,山上樹木四季常青.碗仔村至鹽嶺山道上有十次革命標語,是廣東省重點保守文物.有兩條溪流在村中相匯,將碗仔分為三塊(即厝仔,無水田和望嶺).碗仔管區包括碗仔,望嶺,下洋,龍潭,白馬戈等.該村人才輩出,數有名的就是康美葯業董事長馬興田.該村有小學一座,名為碗仔小學.新校為康美葯業馬興田先生捐建,全村在校人數不足一百人(很多人遷居外地).經濟作物主要有青梅,青橄欖,鳥梨,油柑等,由於近年來青果收購價格太低,許多果樹無人打理.公家果林叫糧嶺,現在由村民馬輝貴私人承包,主要作物為橄欖,鳥梨,芭蕉等.
咸寮村
咸寮村
咸寮村(Xiánliáo)屬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位於北緯度23.2412東經度116.2144在位於市區流沙東南7。1公里處,村現住有陳'黃'羅'鄭'劉'李'何'韓多姓村名,大南山北麓.全村五百餘戶,三千多人口.是個藏風聚氣風景優美的寶地.
據傳,元朝至元二年(1336),嚴,孫,廖三姓遷此定居。用姓氏命村名嚴孫廖。現該村陳氏老祖分二批先後遷入:清乾隆年間,陳氏從福建長樂大嶺背遷居咸寮,後分衍遷入鴨母嶺.明朝從福建陳氏遷居普寧大壩橫山,1480年,橫山陳氏後裔分衍從遷入咸寮.此後取潮語(潮汕話)諧音,改名咸酸寮。1952年後簡稱咸寮。
湯坑村.在普寧縣城東南10.8公里。屬下架山鎮。村南坑中有溫泉噴出,
新光村.原名新墩柄,隸屬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東南方向12公里處,
雙豐村.原名雙鳳圍村,地處湯坑、下西埔、蛟池的交界處。和湯坑馬氏是同一宗。
橫溪村.明萬曆年間,橋柱陳氏一支遷居於此.後有鄭,宋等姓也遷居於此.因有一條溪流橫貫村中,故名.
石盤村.明末,張姓從福建遷居大埔縣,清初再遷此.村四周環山,怪石嶙峋,地域圓似盤,故名.
蛟池村.明末,黃氏遷此.后傅,陳,鍾,翁等姓遷入.相傳村中有一池塘,曾有蛟龍出現,故名.
長壇村.又叫長腳壇.橫山陳氏一支分衍於此.

代表人物


周日方,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生,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葵嶺村人,1993年至2000年2月,任汕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張中畊,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9月)生,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葵嶺村人,生前任廣東省工商聯合會理事、廣州市歸國華僑聯誼會顧問、政協廣東省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六屆和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暨南大學校董、香港普寧同鄉聯誼會顧問和永遠名譽會長。1990~1992年共捐資870萬港元於家鄉興辦教育事業,與香港同仁張元利等興建下架山中學,獨資捐建葵嶺耕豐小學。普寧市人民政府授予“鐵山蘭花獎”勳章,揭陽市人民政府授予“玉質鑰匙”。2003年7月在香港逝世。
倪少傑,男,民國十三年(1924年)生於香港,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人,香港企業家。1948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工程管理系,1949年赴英留學,畢業后返港。在堂兄的織染廠擔任主任、廠長,後任日豐公司主席、中國廠商聯合會副會長、立法局議員。1993年被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第二批港事顧問。雖長住香港,仍很關心祖籍家鄉的文教衛生事業建設。80年代初期,普寧華僑中學復校后,他榮任普寧華僑中學第二屆董事會名譽副董事長。1986年普寧華僑醫院籌建會成立,他任該會顧問,積極提供建議意見,促進普寧華僑醫院籌建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