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

寺窪文化和卡約文化的來源之一

齊徠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坪遺址1924 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

時間跨度約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一支具有特殊價值的考古學文化,其主要分佈於甘肅東部向西至張掖、青海湖一帶東西近千公里範圍內,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4省區。隨著齊家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齊家文化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在海內外影響日益擴大。

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當時已掌握了複雜的燒窯技術。在墓葬中發現的紅銅製品,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後來青銅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齊家文化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居室鋪一層白灰面,既堅固美觀,又防潮濕。

齊家文化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居室鋪一層白灰面,既堅固美觀,又防潮濕。

齊家文化是寺窪文化和卡約文化的來源之一。

文化簡介


齊家文化 玉覆面
齊家文化 玉覆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上游地區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200~前1600年。分佈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共發現遺址350多處。居民經營農業,種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豬、羊、狗與大牲畜牛、馬等。制陶業發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冶銅業,有銅刀、錐、鏡、指環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地面塗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氏族公共墓地常位於居住區附近,流行長方形土坑墓,有單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與豬下頜骨等為隨葬品。出現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子。這表明當時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女子降至從屬境地。反映出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活動中心


齊家文化反映出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發現於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動的中心。據史載廣河縣在東晉十六國時設置大夏縣,經歷北魏、周、隋、唐,縣址在今縣城西北約5公里處。廣河古稱太子寺。太子寺有著各種神奇美妙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後來民間稱太子寺。清設太子寺城州判。廣河縣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
安特生發現齊家文化時,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認為甘肅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於齊家文化,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後,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西元前1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

北至寧夏


齊家文化的分佈是甘肅省蘭州一帶為中心,東至陝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寧夏和內蒙古,遺址有三百多處,除了齊家坪遺址之外,較著名的有甘肅永靖大河庄遺址、秦魏家遺址、涼州的皇娘娘台,青海樂都的柳灣遺址等。
齊家文化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各氏族都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遺址一般都發現在便於人們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多用白灰面鋪成,非常堅固美觀。地面中央有一個圓形或葫蘆形灶址。這種房屋結構,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齊家文化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遺址出土的陶罐中曾發現了這種糧食。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製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骨鏟系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製成,刃寬而實用;收割穀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於加工穀物。總的看來,石斧、石鏟、石錛的數量都很少,或許反映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畜牧業相當發達。
從出土的動物骨骼得知,家畜以豬為主,還有羊、狗、牛、馬等。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處遺址統計,即發現豬下顎骨 800 多件,表明當時養豬業已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與飼養業同時,採集和漁獵經濟繼續存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氏族先民捕獲的鼬、鹿、狍等骨骼。
手工業生產比馬家窯文化有很大發展。制陶技術和紡織業進步明顯,青銅冶鍊技術開始推廣,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中制陶技術仍以泥條盤築法手製為主,部分陶器經慢輪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頸尚留有清楚的輪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燒窯技術;紡織業有了長足發展,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發現大批陶、石紡輪及骨針等紡織縫紉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紋的印痕。
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紋保存較好,布似麻織,有粗細兩種,粗的一種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 11 根,細的一種經緯線更為細密。當時人們穿的衣服主要是用這類麻布縫製的;青銅器的製作多採用冷鍛法,也有的採用單范鑄造與簡單的合范鑄造,表明黃河上游地區在中原夏王朝統治時期,冶銅業已居各部族的前列。還有說法是,其青銅冶鍊和製造的進步表明其進入奴隸制社會早期。

文化命名


圖書《齊家文化玉器》
圖書《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發現於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動的中心。據史載廣河縣在東晉十六國時設置大夏縣,經歷北魏、周、隋、唐,縣址在今縣城西北約5公里處。廣河古稱太子寺。太子寺有著各種神奇美妙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後來民間稱太子寺。清設太子寺城州判。廣河縣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

文化年代


安特生髮現齊家文化時,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認為甘肅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於齊家文化,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後,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西元前1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

文化分佈


齊家文化的分佈 是甘肅省蘭州一帶為中心,東至陝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 湟水流域,北至寧夏和內蒙古,遺址有三百多處,除了齊家坪遺址之外,較著名的有甘肅永靖大河庄遺址、秦魏家遺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樂都的柳灣遺址、神木石卯梁遺址等。

經濟狀況


齊家文化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各氏族都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遺址一般都發現在便於人們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多用白灰面鋪成,非常堅固美觀。地面中央有一個圓形或葫蘆形灶址。這種房屋結構,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齊家文化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遺址出土的陶罐中曾發現了這種糧食。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製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骨鏟系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製成,刃寬而實用;收割穀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於加工穀物。總的看來,石斧、石鏟、石錛的數量都很少,或許反映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
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畜牧業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動物骨骼得知,家畜以豬為主,還有羊、狗、牛、馬等。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處遺址統計,即發現豬下顎骨 800 多件,表明當時養豬業已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與飼養業同時,採集和漁獵經濟繼續存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氏族先民捕獲的鼬、鹿、狍等骨骼。
手工業生產比馬家窯文化有很大發展。制陶技術和紡織業進步明顯,青銅冶鍊技術開始推廣,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中制陶技術仍以泥條盤築法手製為主,部分陶器經慢輪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頸尚留有清楚的輪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燒窯技術;紡織業有了長足發展,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發現大批陶、石紡輪及骨針等紡織縫紉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紋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紋保存較好,布似麻織,有粗細兩種,粗的一種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 11 根,細的一種經緯線更為細密。當時人們穿的衣服主要是用這類麻布縫製的;青銅器的製作多採用冷鍛法,也有的採用單范鑄造與簡單的合范鑄造,表明黃河上游地區在中原夏王朝統治時期,冶銅業已居各部族的前列。還有說法是,其青銅冶鍊和製造的進步表明其進入奴隸制社會早期。

社會政治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貧富均等的狀態,人類有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會上佔據了統治地位,這時候便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齊家文化中這些社會生活狀況。
已發現的齊家文化墓葬共約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位左,側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這些合葬墓表明齊家文化中的婚姻狀況已由多偶婚制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裕的人家中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時也說明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降至從屬和被奴役的地位。
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達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這種情況表明,首先齊家文化中以冶金業為主導的手工業在不斷地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次也說明社會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出現,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將要崩潰,齊家文化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

文化特色


三角紋鏡
三角紋鏡
考古學上的 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佈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陶器

彩陶雙大耳罐
彩陶雙大耳罐
齊家文化 的陶器以黃色陶器為主,且有刻創紋路,並常有繩紋。主要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麵的,有些罐類和三足器拍印籃紋和繩紋,也有少量彩陶,繪以菱形、網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紋,線條簡化而流暢。器物造型以平底器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較少。典型器物有雙耳罐、盤、鬲、盆、鏤孔圈足豆等,其中以雙大耳罐和高領雙耳罐最富有特色。齊家文化的陶工還善於用粘土捏制各種人頭造型和動物塑像,人頭長頸圓頰,雙眼仰望;動物有馬、羊或狗等,形體小巧生動。還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響鈴,鈴內裝一個小石球,搖時丁當作響,是巧妙的工藝品。

青銅器

齊家墓穴出土的青銅器
齊家墓穴出土的青銅器
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共 50 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鑽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一件有長方形銎,並附一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 15 厘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鏡,直徑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玉器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其實,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
齊家文化古玉琮
齊家文化古玉琮
首先,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 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其次,在齊家文化的分佈範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崑崙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裡。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齊家松石玉璜
齊家松石玉璜
在齊家文化分佈範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曾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武山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城池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陝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重大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兩年多的系統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確認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史前遺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專家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辭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次考古發掘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墩台、“門塾”、內外“瓮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
重要大發現有三方面,一是發現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牆內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過考古發掘發掘出玉器這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可以說,這就就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佈的壁畫殘塊100餘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都有24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迹,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神木石峁遺址
神木石峁遺址
通過考古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 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發掘工作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背景,更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會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辭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但其實,這次考古發掘只是對石峁外城東門址進行了發掘,只是整個石峁遺址的一小部分,用陝西考古研究員院長王煒林的話說,就是“好戲才剛剛開始。”

墓葬

齊家文化的墓地與村莊在一起,大多數墓葬為單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呈蜷曲姿態,墓中大多有石器與陶器作為陪葬。此外,地面上發現類似於宗教建築的石造建築。

玉人立像


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
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
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武山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陝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重大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兩年多的系統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確認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國內最大的史前遺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專家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辭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次考古發掘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墩台、“門塾”、內外“瓮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
神木石峁遺址
重徠要大發現有三方面,一是發現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牆內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過考古發掘發掘出玉器這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可以說,這就就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二是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佈的壁畫殘塊100餘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都有24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迹,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龍山中期


通過考古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發掘工作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背景,更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會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辭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但其實,這次考古發掘只是對石峁外城東門址進行了發掘,只是整個石峁遺址的一小部分,用陝西考古研究員院長王煒林的話說,就是“好戲才剛剛開始。”
齊家文化的墓地與村莊在一起,大多數墓葬為單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呈蜷曲姿態,墓中大多有石器與陶器作為陪葬。此外,地面上發現類似於宗教建築的石造建築。
紅陶鳥形器: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許多雕塑成動物形象的作品,其中以鳥形的為主。這件器物外形似一隻水鳥,腹部豐滿,曲線起伏變化,猶如在水中遊動,簡潔生動。
4000年前地震場景遺址:在喇家遺址博物館,距今約4000年的一場突發地震現場發掘后,完整保留下來,災害場面慘烈,但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遺存更是穿越歷史時空令人動容。

圖片


紅陶鳥形器
紅陶鳥形器
紅陶鳥形器
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許多雕塑成動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鳥形的為主。這件器物外形似一隻水鳥,腹部豐滿,
曲線起伏變化,猶如在水中遊動,簡潔生動。
4000年前地震場景遺址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
在喇家遺址博物館,距今約4000年的一場突發地震現場發掘后
完整保留下來,災害場面慘烈,但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
的遺存更是穿越歷史時空令人動容。